我們能透過閱讀小說提升社會技能嗎?

分享至

撰文|王冠云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至於斯也!』」——《論語.述而》

「人們樂於觀看藝術形象,因為通過對作品的觀察,他們可以學到東西。」——亞里斯多德《詩學》

西元前三、四百年,不論是制禮作樂的西周中國,還是戲劇盛行的希臘雅典,哲人們開始探討各種藝術形式對於人心的影響。孔子認為「詩」與「樂」具有教化的效果,可透過文藝來理解這個人世間;亞里斯多德則觀察到「戲劇」作品與日常生活的關聯性,認為人們透過「摹仿」,將日常生活「再現」至文藝作品中。這些理論皆指出,透過文學作品,我們能夠學習如何更適當的面對日常生活,並從中學習身而為人的道理。

你相信這些文學理論嗎?現今科學家透過心理學的行為實驗法以及神經科學方法來驗證文學理論。

●故事如何改善社會認知技巧

Raymond A. Mar 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致力於理解敘事心理學和社會認知發展(如:同理心)之間的關係。他的研究證實了傳統文學理論中,小說故事的再現(representation)效果有助於人們演示真實的世界。「再現」指的是將發生過的事情透過文藝的形式呈現出來。透過閱讀小說,讓自己設身處地的成為其中的角色,也有助於提升自己的社交技巧等社會技能。

但是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因果關係?在中間經歷了什麼心理歷程?故事到底如何影響了人們面對真實世界的方式呢?研究者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架構「Social Processes and Content Entrained by Narrative, SPaCEN」,透過「歷程(process)」(圖中藍色格子)和「內容(content)」(圖中橘色格子)這兩大方面的路徑,第一條提出的觀點是社會歷程的改善乃透過我們沈浸在故事中時所做的練習,第二條則是提出社會內容會在我們進入故事時學習其內容並且能進一步利用。而這個研究架構的提出,目的在於希望後續研究者能更系統性的梳理故事與心智交互作用的相關研究。

 

Raymond A. Mar提出SPaCEN 架構,解釋了現在故事以及心智交互作用的研究包含了哪些概念。
(出自:Mar, R. A. (in press). Evaluating Whether Stories can Promote Social Cognition: Introducing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Content Entrained by Narrative (SPaCEN) Framework. Discourse Processes. 圖中翻譯並非Raymond A. Mar 實驗室的官方翻譯,圖片及翻譯已獲作者授權。翻譯:王冠云)

●腦科學證據以及行為實驗證據

舉個例子,從圖中的「故事需引出或招致社會歷程(P2)」這個要素來看,目前已經有許多神經科學的證據指出,故事能夠引發「心智化(mentalizing)」。「心智化」是用來描述人類推論他人的想法、態度、價值觀、情緒、動機的能力,而人類的行為經常被這些心智狀態驅動,只是過程不易察覺。目前通過腦造影的技術,發現腦部用來處理故事理解的區域和心智化的區域是有相關的。

除此之外,許多研究者也透過行為實驗來探討閱讀故事的作用。若實驗情境讓參與者長時間的暴露在小說之下,他們對於人際關係會更加敏感,也會有比較好的推斷他人的心智狀態的能力。然而,通過此類行為實驗的結果目前尚不穩定,若是只有短暫暴露在故事之下,不容易產生這樣的效果。所以Mar博士也在架構中提出了還有其他限制以及中介效果的可能性。

●「沒常識也要看電視」,這樣也算讀「故事」?!

以上談論了那麽多故事的功效,你可能已經迫不及待要翻開身邊的小說了或是趕緊去追劇了。但是請先等等!

雖然研究者也提供了不只一種的接觸故事的管道,小說之外,還包含電視、電影、電玩等,但是以現在的研究而言,目前仍然多集中在文字刺激,也就是「小說」,其他形式的故事能否對社會認知有所影響,還是個很大的研究缺口。此外,有研究指出,兒童觀看的文學作品、電影若經過慎選,將有助於提升「心智化」能力,但是看電視的話則是沒有任何效果。因此,研究者也建議未來研究方向可以再去比較多種不同的媒介形式,還有待挖掘。

總而言之,不可否認的是文藝作品確實有其正向影響的力量,多讀點經典好書,少追一點Youtuber和肥皂劇吧!也許你的社會認知技巧提升之後,還能有助於「脫單」,就不用再一個人孤單「耍廢」啦!

 

參考資料:

  1. Raymond Mar (York) - “Can Stories Improve our Social Abilities and How Would We Know?” YouTube 影片 2018年5月16日
  2. Calarco, N., Fong, K., Rain, M. & Mar, R. A. (2017). Absorption in narrative fiction and its possible impact on social abilities (pp. 293–313). In F. Hakemulder, M. M. Kuijpers, E. S. H. Tan, K. Balint, & M. M. Doicaru (Eds.). The Handbook of Narrative Absorp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3. Mar, R. A. (in press). Evaluating Whether Stories can Promote Social Cognition: Introducing the Social Processes and Content Entrained by Narrative (SPaCEN) Framework. Discourse Processes.
  4. Mar, R. A., Tackett, J. L., & Moore, C. (2010). Exposure to media and theory-of-mind development in preschoolers. Cognitive Development, 25, 69-78
  5. 亞里士多德著,陳中梅譯,《詩學》,商務印書館,1996,北京。
(Visited 7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