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的功能是?嬰兒知道答案!

分享至

■語言讓人類得以將他們腦袋裡的想法傳達給其他同類個體,讓不同的個體之間得以互相交流溝通。這件事連嬰兒都知道喔!

Dean Wissing@flickr (CC BY-SA 2.0)

撰文|林雯菁

我們成人當然都知道語言可以傳遞訊息,可以讓人們互相溝通,不過,這件事小嬰兒也知道。

事實上已有不同的研究指出,一歲的嬰兒見到、聽到某人說出一句話時,他們便預期聽眾會做出回應。舉例而言,一個實驗讓一歲大的嬰兒觀看短片。短片中有兩位面對面的演員-甲和乙。其中,演員甲發出了一串聲音(例如,說出「今天天氣真好」這句話,或是發出清喉嚨的聲音),然後兩位演員就保持沉默不動。如果甲發出的聲音是語言,嬰兒會較快將視線轉往演員乙身上。表示他們預期著,演員乙該對甲的說話有所回應。

另有數個研究發現,一歲或甚至六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知道語言其實攜帶著某些訊息,可以讓說話者傳達自身的意圖,可以讓他和別人溝通。所以一個人若開口說話,就表示他將某些訊息傳遞給了聽眾。

今天,你我也都知道你我的母語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種語言,這世上還存在著至少六千多種不同語言──不管我們聽得懂聽不懂──都能拿來供人交流溝通。所以啦,如果我們見到一個外國人對他的小孩發出一連串的嘰哩呱啦,雖然我們不知道他是要叫小孩吃飯還是叫小孩去睡覺,但我們會預期他發出的那一串聲音夾帶著某些訊息。

可是,我們是到了多大年紀才知道就算別人講的是我們自己聽不懂的外語,別人也可以用這些聲音來溝通?

其實新生兒就已經對語言這種聲音有所偏好,而且甚至能夠根據韻律、音素、重音等各種語言特性來區分母語和外語。只不過,他們知道外語也是語言嗎?他們會認為外語如同母語一樣,也可以用來傳遞訊息嗎?

至少有兩個由不同單位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嬰兒至少在12個月大時,就已經知道外語是能夠傳遞訊息的,即便他們根本沒聽過、也聽不懂那些外語。這兩個研究使用的是類似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觀察嬰兒的凝視時間長短為依據來推論嬰兒的內在心理歷程。其中一個研究的研究對像是家裡講廣東話、家人不會說日語的香港嬰兒,另一個則是家裡說英語、沒學過西班牙語或俄語的美國嬰兒。

這些實驗是如何進行的呢?以下將以紐約大學心理系的Vouloumanos教授所進行的研究為例做說明。在該實驗中,參與實驗的美國嬰兒被分成四個不同的組別:〔英語組〕、〔俄語組〕、〔西班牙語組〕、與〔哼唱組〕。實驗初期,嬰兒會先看到演員甲獨自現身,而且從桌上的兩個物品A與B之中反覆選擇了A,這是為了讓嬰兒產生「甲比較喜歡A」這樣的印象。演員甲退場之後緊接著換演員乙上場,演員乙一下子選A、一下子選B,顯現出他對A或B沒有任何偏好的樣子。測試時,甲明顯處於被擋住而無法自行拿取桌上物品的狀態,所以他只能眼睜睜看著桌上的物品和桌子旁的乙。接著,甲對桌旁的演員乙發出了一串聲音。最後,乙拿了桌上的A或B遞給甲。

不同組別的差異在於,演員甲對演員乙發出的那一串聲音有所不同。〔英語組〕的嬰兒聽到的,是一個由假的英文字所組成的句子:“Tiv lee kuh blicket”。雖然這些字都符合英語的發音規則,但這些字並非真正存在的英文字。而〔俄語組〕和〔西班牙語組〕的嬰兒聽到的分別是“я xoчy влиздpю”和“Da

me la ñepa”-「我想要A物品」、「把A物品拿給我」的意思(不過嬰兒們應該都聽不懂)。至於〔哼唱組〕中的演員甲,則是閉著嘴巴唸“Tiv lee kuh blicket”,聽起來就像是「哼哼哼 哼哼哼哼」。

分析嬰兒們凝視不同狀況的時間長短之後,研究者發現,三個語言組中的嬰兒們,都預期演員乙把演員甲偏好的A物遞給甲。但〔哼唱組〕的嬰兒並沒有這樣的預期。研究者認為,這表示一歲大的嬰兒雖然聽不懂演員甲在說什麼,但他們認為那串聲音帶有「把A拿給我」的訊息。

看起來,一歲大的嬰兒不但從他的生活經驗當中學會了「母語可以用來傳遞訊息」這個概念,他們還將這個概念類化到自己聽不懂的外語上。

 

參考文獻:

  1. Cheung, H., Xiao, W., & Lai, C. M. (2012). Twelve-Month-Olds’ Understanding of Intention Transfer through Communication. PLOS ONE, 7(9), e46168. doi:10.1371/journal.pone.0046168
  2. Martin, A., Onishi, K. H., & Vouloumanos, A. (2012). Understanding the abstract role of speech in communication at 12months. Cognition, 123(1), 50–60. doi:10.1016/j.cognition.2011.12.003
  3. Thorgrimsson, G. B., Fawcett, C., & Liszkowski, U. (2015). 1- and 2-year-olds’ expectations about third-party communicative actions.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 39, 53–66. doi:10.1016/j.infbeh.2015.02.002
  4. Vouloumanos, A. (2018). Voulez-vous jouer avec moi? Twelve-month-olds understand that foreign languages can communicate. Cognition, 173, 87–92. doi:10.1016/j.cognition.2018.01.002

--
作者:英國倫敦學院大學(UCL)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研究人類行為的腦神經機制。喜歡在《Wen-Jing的科學文獻報告》上與大家分享地球上最新的科學新知。

 

加入好友

(Visited 8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