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32-5】肝膽微創手術

肝臟作為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早期手術因高失血量而風險極大,隨醫療技術進步,現已顯著降低失血量與手術風險。膽囊手術亦由傳統大傷口切開發展為微創腹腔鏡技術,顯著縮短恢復期並減輕患者痛苦。自微創手術問世後,逐步應用於更複雜的肝臟手術,如活體肝臟移植,顯著改善捐贈者與受贈者的術後風險。達文西機械手臂是微創手術的重要工具,能有效地提升了手術的精準性與效率。近年來,該系統的肝臟手術已納入健保,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未來,智慧器械與大數據的融合將進一步提升手術安全性與治療。

Read more

你聞起來像是我的家人——蜜蜂辨認同巢夥伴的方式竟是依據腸道菌的味道?

蜜蜂對於全球農作物的生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高度社會化的昆蟲,其社群結構嚴密,個體之間的溝通與辨識主要依賴化學訊息。在蜂巢的入口處,守衛蜂會負責把關,透過化學氣味與外觀特徵辨識進入的個體是否為同巢成員。然而,當同一片果園中有許多蜂巢,且所有蜜蜂皆屬於相同物種時,這些蜜蜂又是如何區分自己蜂巢的成員與外來者呢?

Read more

商代的兩種青銅刀與甲骨文、金文的「刀」字(上)

中國青銅刀是一種單刃器,源於舊石器時代。中國各地所發現的商代青銅刀數量大且形態多元,反映多區域發展與交互影響特點。當時的刀多短小,為生活與生產工具,僅脊背刀、獸首刀、裝柄長刀可能是兵器,但它們也同時具有祭祀殺牲、刑具、工具刀、身分地位象徵等功能。甲骨文的「刀」字所表現的是商晚期金文的直柄刀,字形保留上弧的刀刃和下彎的把手,以及兩者間的護鍔。

Read more

【探索32-4】新時代醫療——癌症的細胞基因療法

癌症是萬病之王,也是我們每個人非常關注的健康議題;在三十年以前,癌症被認為是不治之症,但今時今日細胞基因療法出現,為世界上無數罹癌患者帶來一線曙光。本次探索講座邀請到沛爾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林成龍醫師,介紹細胞基因療法的演進與原理,並分享能消滅癌症的CAR-T療法,在講述醫藥技術的同時,也點出醫學與政策間緊密相連的關係,發人深省。

Read more

【開箱大學教授】薪水之外的人生價值|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邱聖貴副教授(下)

邱聖貴教授的研究重點在於開發新穎的二維材料合成技術,這些材料僅幾個原子層的厚度,展現出卓越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成為科技界的焦點。邱教授的團隊不僅致力於已有材料的改進,還在積極探索新型二維材料,期望能推動相關技術的革新。此外,邱教授專注於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二維材料在光感測和氣體感測中的應用等,希望通過高靈敏度的光檢測器和氣體感測器,提升光通信、環境監測和工業安全的效能。透過這些研究,邱聖貴教授希望在教育和科研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臺灣的科技發展做出貢獻。

Read more

矽烯能否接棒石墨烯,改寫未來材料科技?

近年來,石墨烯 (Graphene) 掀起了一股材料科技的熱潮,這種由碳原子以蜂巢狀排列構成的二維材料,以其驚人的強度、導電性和熱導性,成為眾多科學突破的關鍵,然而,您是否聽說過矽烯 (Silicene)?這是一種由矽原子構成的蜂巢狀二維材料,不僅有著與石墨烯許多相似的物理特性,還因其與現有矽基半導體技術的高度兼容性,以及其高度的柔軟度,被視為次世代電子科技的明日之星!

Read more

【探索32-3】次世代定序與基因體醫學

基因序列是很奇妙的東西,DNA僅由4種鹼基對排列組合而成,但它們卻決定了所有生命的外觀、特徵與行為表現,因此若能完全瞭解一個物種的基因序列,對於該物種的研究即會有巨大的突破。人體內約有20000-25000個基因,要完全解碼並非容易的事情,自1988年發起了人類基因體計畫,一直到了2003年才宣告完成。雖然曠日廢時,但基因的解碼對於臨床醫學上是極其重要的,也誕生出了基因體醫學。如今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基因檢測,規劃最適合自己的醫療方式,甚至是預測自己有高風險罹患什麼疾病。能夠基因體醫學,也必須仰賴次世代定序方法的發明,它使我們能夠快速且有效地找出基因異常的片段,讓醫師在臨床病症判讀上有極大的幫助。

Read more

Good Energy!(一)

在醫療選擇上,中醫與西醫是截然不同的體系。中醫主張慢性調養,從體質上改善而達到根治的目的;西醫主張對症下藥,針對有病症的地方進行治療,效果快速且有效。這兩派各自有各自的支持者,也都是確實能改善身體的病症。然而,隨著生活模式、飲食習慣的改變,慢性病患者的數量越來越多,使得醫療體系面臨龐大的壓力;而就個人而言,並非所有國家皆有完善的健保體制,像是在美國,幾使有投保健保者,依然會被昂貴的醫療費用壓得喘不過氣。這些問題使得不少醫療從業者、學者開始思考,是否應該換個思維方式來看待病症。

Read more

曾被釋為「巴」的甲骨文字與《說文解字》裡的「巴蛇食象」

甲骨文中有個象人跽坐的獨體字,字形特點為拉長而下擺的手臂,手臂前端有著一或兩個與手臂內側相連且、斜出向下的短橫畫。這個字的隸定始終有所爭議,雖然釋作「巴」較受支持,但學界抱持的多是可備一說的態度。該字的造字初義不明,有巴蛇說、蛇形與人形複合體說、象婦女懷孕,用手護住便便之腹之說,以及專指臂長、手大又善於攀爬的人群之說。透過傳世文獻內容檢索、古文字字形類比,可知上述諸說均不正確。透過該字異體字的仔細觀察,可知該字所象其實是跽坐之人雙臂下垂之形,所欲表現的可能是拱手,極可能描繪的是古人席地而坐、拱手揖跪之形,反映商代晚期的跪拜禮,該字應釋作「揖」。

Read more

【探索32-2】AI × 醫療

今日強大的AI,或許能夠成為醫療上最佳的輔助工具。AI的強大在於資訊整合,如今醫生在症狀判讀上往往需要將多個系統數據整合在一起,此時若使用AI協助整理資訊,將能快速且有效地得到結果。此外,AI也可以應用於個人化的智慧醫療,透過AI協助判讀過往相似病例的各種醫療方式療效,將能協助醫生快速地找出對於病人最有效的療法。我們可以期待,未來在AI的協助之下,各國的醫療體系能夠漸漸走出隆冬,迎向光明的春天。

Read more

AI應用與博物館策展:數位轉型七十年

博物館展覽,不論是短期特展或是長期展覽,透過各種形式的展示活動,它是一種社會與文化、藝術、歷史的連結橋樑。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博物館的展示方式在軟硬體方面都有所改變,不論是人工智慧、沉浸式科技、3D列印、物聯網、雲端運算等技術,都能在博物館的場域中有所發揮。

Read more

多變多巴胺——第六部:就是要創業

一位創業家,眼裡閃耀著千個想法的光芒,腦中特定區域更是閃閃的發電。這人不僅受到雄心冒險的驅使,還受到人格特徵和精神症狀複雜相互作用的驅動,所有這些都以多巴胺的潮起潮落為基礎。這種神經遞質化學物不僅會影響他們的情緒和動機,還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和結果。從本質上講,創業的故事就是一個多巴胺能的歷程,這是一個關於「多巴胺能超能力」和「多巴胺能脆弱性」如何點燃創業火花、推動企業家實現夢想燃料,以及潛在動盪風險的二元故事。

Read more

【開箱大學教授】薪水之外的人生價值|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邱聖貴副教授(上)

邱聖貴曾擔任台積電主任工程師,當時的他有著令人稱羨的高薪,然而,他卻因為女兒的一句話,堅定地放下了業界工作回歸學術領域。他先加入了中央研究院原分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並在經過兩年的預備後,踏上了大學教育之路。目前,他在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擔任副教授,儘管薪酬不及科技業的豐厚,但邱聖貴卻心甘情願。對他而言,這份工作擁有金錢無法代替的價值——因為它能夠改變人生。邱聖貴說道:「過去我受到師長的幫助,現在我希望能夠以同樣的方式幫助年輕人。」

Read more

量子世界的高速攝影機:超快雷射

提到飛秒雷射,許多人會聯想到眼科手術,因為其精確性與安全性,讓無數人重獲清晰視力,然而,飛秒雷射只是「超快雷射」的一部分,背後還有更多的科學應用。超快雷射涵蓋從奈秒(10-9秒)到阿秒(10-18秒)的時間尺度,讓科學家能夠捕捉電子在原子間的運動,就像高速攝影機捕捉運動賽場上的瞬間動態,這項技術使科學家能夠「看見」電子在量子世界中的運動,以至於能揭開更多的物理機制。超快雷射正「超快地」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一起來認識什麼是超快雷射吧!

Read more

【探索32-1】液態檢體在精準醫學發展趨勢

液態檢體(liquid biopsy)是一種利用身體各種體液中的生物分子(如核酸、蛋白質等)進行生理和病理檢測的技術。可以透過少量的血液、尿液或唾液等樣本,科學家可以檢測特定的生物分子,並結合大數據分析甚至預測不同生理或是病理的狀況。相較於傳統手術取得組織樣本,液態檢體減少了對病人的侵入性的採樣創傷,並提升了檢測的靈敏度和所需的成本。液態檢體在癌症診斷、病程監控和診斷評估皆可廣泛應用,如,透過有效地檢測循環腫瘤細胞、細胞外腫瘤DNA以及外泌體等標的,為(癌症)精準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新契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