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32-5】肝膽微創手術

分享至

肝臟作為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早期手術因高失血量而風險極大,隨醫療技術進步,現已顯著降低失血量與手術風險。膽囊手術亦由傳統大傷口切開發展為微創腹腔鏡技術,顯著縮短恢復期並減輕患者痛苦。自微創手術問世後,逐步應用於更複雜的肝臟手術,如活體肝臟移植,顯著改善捐贈者與受贈者的術後風險。達文西機械手臂是微創手術的重要工具,能有效地提升了手術的精準性與效率。近年來,該系統的肝臟手術已納入健保,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未來,智慧器械與大數據的融合將進一步提升手術安全性與治療。

講者|臺灣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兼臺大癌醫分院 吳耀銘 副院長

彙整、撰文|韓喬融

 

肝膽手術的介紹
來源: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器官,重量約800克至1公斤,與膽囊相連,是人體最重要的代謝器官之一。雖然看似一整塊,但解剖上可分為八個小葉,負責養分與藥物的代謝,血流供應極其豐富。肝臟手術的挑戰之一是出血量,早期手術平均失血量高達20,000 cc,而一般人的全身血量僅約3,000至4,000 cc,動一次手術相當於全身換血五次以上,手術風險極高。如今,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失血量已大幅降低至數百cc,需大量輸血的情況已十分罕見。

常見的肝膽疾病如膽結石,大約好發於30-40歲的民眾,尤其好發於女性,近年來更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過去的膽囊手術需要從兩側肋骨下緣切開大約30-40公分往個股中央的見圖方向皮切的大傷口,傷口呈人字形,看起來有點像賓士的標誌,術後疼痛明顯且肌肉癒合時間較長。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普及,現代手術僅需開三個小洞(每個約0.5至1公分),病患術後疼痛顯著減輕,通常術後1至2天即可出院。

此外,手術安全性亦有顯著提升。以臺大醫院為例,過去50年已完成超過4,000例肝癌切除手術,手術死亡率(術後一個月內死亡)由早年的10.2%驟降至近年的0.5%至0.7%,術後併發症率也由27%降低至不到10%。這些成就反映了醫療技術的進步,為患者帶來了更安全且術後恢復較快的治療選擇。

 

什麼是微創手術?
講師攜帶臨床上進行腹腔微創手術所使用的機械手臂供聽眾傳閱|來源: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微創手術的發展始於1987年,當年人類首次成功完成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象徵現代醫學從傳統開腹手術邁入微創內視鏡手術時代。早期的腹腔鏡手術通常需要6個切口,隨著技術進步逐漸減少至3個切口,甚至近年來已發展至單孔微創手術,該技術預計於明年引進臺灣。而肝臟微創手術的首次應用則始於1992年。

相較於傳統手術,微創手術具有多項顯著優勢。傳統手術傷口較大,伴隨著肌肉破壞嚴重、術後疼痛強烈,且住院天數通常需7至10天以上;而微創手術的傷口較小,肌肉破壞程度和術後疼痛顯著降低,病患通常只需短暫住院即可出院,極大地減輕了對病患的負擔。

然而,早期的腹腔鏡手術受到技術局限,手術操作的角度有限,因此僅能執行較簡單的手術。機械手臂的引入有效突破了這一限制,使醫師能以更高的精確度完成複雜手術。在過去12年間,臺大醫院利用機械手臂完成了逾600例肝臟手術,展現出微創手術強大的應用潛力。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微創手術還是傳統手術,術後存活率相差不大。選擇手術方式主要取決於病患的病症範圍及經濟條件,尤其是在機械手臂引進的早期,微創手術的許多部分尚未納入健保給付。

 

活體肝臟捐贈
來源: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隨著機械手臂和微創手術技術的成熟,醫師得以挑戰更複雜的手術。不僅肝癌切除手術受益匪淺,肝臟移植這一高難度的醫療操作也因此進入了全新階段。根據臺灣現行規定,五等親內的親屬皆可成為活體肝臟捐贈者。然而,過去捐贈者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大面積腹部傷口導致的疝氣或感染問題。

近年來,微創手術因顯著縮小手術傷口而被寄予厚望,認為能降低活體肝臟捐贈者的術後風險。吳教授的團隊自2007年起著手研究這一方向,並於2013年成功完成亞洲首例微創手術活體肝臟移植,開創了新的醫療里程碑。

此技術問世後,許多人進一步好奇:既然捐贈者可以透過微創手術完成手術,受贈者是否也能如此?早期的醫療觀念認為這難以實現,但事實證明科技的進步不斷地改變過去所認為的「不可能」。就在兩個月前,臺灣成功完成首例微創手術受贈者的肝臟移植手術,再次刷新了醫學的可能性。

吳教授以此鼓勵大家:「今天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未來可能成為常規。不要侷限自己的想像,醫學的進步來自於不斷突破界限,一切皆有可能!」。

 

達文西手術系統
圖左為主持人臺大漁業科學研究所 柯佳吟 教授、圖右為講師 吳耀銘 副院長|來源: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全球有超過 1000 家公司投入機械手臂的研發,而「達文西機械手臂」是其中最受歡迎的品牌之一。該名稱源自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他是第一位構思機器人模型的人。為了向達文西致敬,這款微創手術機械手臂以他的名字命名。

自1980年代起,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許多公司致力於設計能替代繁瑣重複工作的機器人。2001年,機械手臂首次被用於跨國手術,當時外科醫生身在美國,而病人則在法國,充分展現了機械手臂在遠程手術中的潛力。

達文西機械手臂以其卓越的性能著稱,擁有3D視覺成像、仿人類手腕動作的器械設計,以及防顫抖功能,使其能執行極為精細的手術操作。目前每套機械手臂的造價高達 8000 萬至 1 億新台幣,臺灣已有 72 套,台大醫院則擁有 6 套。

然而,由於早期該技術未納入健保給付,患者需自行承擔高昂費用,許多民眾因此無法受益。好消息是,自 2023 年 3 月起,達文西機械手臂的肝臟切除手術正式納入健保給付,手術費用大幅降低至 20 萬新台幣以下,顯著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讓更多人得以接受這項尖端技術。目前,臺灣已有約 67 種達文西手術項目列入健保範圍。

不僅患者受益,達文西機械手臂也減輕了主刀醫師的負擔,使手術更易掌握且成功率更高。這項技術不僅提升了醫療品質,也為醫療團隊和患者開啟了新的可能。

未來的外科手術趨勢將必然結合智慧器械(smart devices),並運用大數據分析進行預測,從而精準引導手術操作,以達到更安全且有效的治療。

 


感謝活動當天一同參與的金陵女中老師與同學們!|來源: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延伸閱讀:《【人物專訪】沉默器官的守護者——專訪臺大醫學院癌醫分院吳耀銘副院長


(Visited 95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