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32-4】新時代醫療——癌症的細胞基因療法

分享至

癌症是萬病之王,也是我們每個人非常關注的健康議題;在三十年以前,癌症被認為是不治之症,但今時今日細胞基因療法出現,為世界上無數罹癌患者帶來一線曙光。本次探索講座邀請到沛爾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林成龍醫師,介紹細胞基因療法的演進與原理,並分享能消滅癌症的CAR-T療法,在講述醫藥技術的同時,也點出醫學與政策間緊密相連的關係,發人深省。

講者|沛爾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林成龍 創辦人

彙整、撰文|何郁庭

 

癌症是萬病之王,也是我們每個人非常關注的健康議題。現在醫療技術愈趨發達,癌症療法逐漸發展出更多新興治療方式,從早期的這些化療放療小分子藥物、標靶藥物,到今天介紹的細胞與基因療法,都在在為現在的癌症病患帶來更多的生機。

本次邀請的講者林成龍是沛爾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的創辦人,他在臺灣完成醫學訓練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先後在英國倫敦帝國學院擔任講座教授、在香港大學擔任榮譽教授。幾年前,林成龍醫師回到臺灣創立沛爾生技醫藥有限公司,致力於提升臺灣的細胞治療領域的進步。本次講座,林醫師帶領聽眾進入最先端的細胞與免疫治療領域,深入淺出地介紹細胞基因療法的原理與前瞻性。

 

跟上第四大醫療工業,在臺灣打造細胞基因療法技術
來源: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演講的一開頭,林醫師即表示自己回臺並創立公司的目的,是為了幫臺灣做一點事。人類歷史上,曾經歷過小分子藥物、疫苗開發、大分子藥物(標靶藥物)等三大醫藥工業的發展;從二十幾年前開始起步,現在已成為第四大醫療工業的「細胞基因療法」(Cell and Gene Therapy, CGT),需要結合癌症免疫療法與基因改造細胞的技術,是非常重要的新興療法,也是林醫師亟欲在臺灣發展的關鍵醫療技術。

林成龍醫師說明,世界上的前三大醫療工業,臺灣都未能趕上,所以在這些產業內沒有定價權,也沒有自主權。他以英國罹患血癌的女孩「Sally」為了骨髓移植的健保給付問題和劍橋郡政府打官司的故事,指出英國健保制度在預算分配的兩難。

以B細胞淋巴癌 (CD19) 和多發性骨髓瘤 (BCMA) 的細胞基因治療價格而言,光是一劑藥物,金額就高達一千萬至一千五百萬臺幣。在舉例的同時,林醫師揭示了未來臺灣健保若給付先端醫療技術的高昂費用,政府財務會有極嚴峻的挑戰;若不給付,則國民無法受到救治、國內無法發展醫療市場的矛盾困境。因此,讓臺灣在醫療產業擁有專利權與自主權,是不能忽視的課題。

 

細胞基因療法演進與原理
來源: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關於細胞基因治療,林成龍醫師說明目前最新的輸入免疫療法技術包含可活化T細胞技術(DC細胞)、基因改造T細胞 (CAR-T) 與腫瘤內T細胞 (TIL) 等,利用T細胞殺死癌細胞的手段。

早期自體T細胞的免疫治療,林醫師以自己回國後做的鼻咽癌臨床實驗為例,進行利用HLA-特異之胜肽抗原刺激活化自體樹突細胞,並將其注射進淋巴結的實驗,說明這項療法確實能清除鼻咽癌以及轉移至其他部位的癌細胞。

近年來,更高階的療法已將自體細胞改為基因改造T細胞,藉由基因工程插入人工基因片段「CAR」,打造高接合力和強效的CAR-T細胞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大幅提高殺死癌細胞的能力。CAR受體的結構可區分為彈頭 (scFv)、彈身 (CD3ζ) 兩區域,後續研究中,也逐漸添加胞內區域的片段,提高持久性與清除腫瘤的效果。

具體而言,CAR-T細胞的製作與治療流程,由分離病患血液中的白血球開始,純化出足量的T細胞後加以活化,再利用慢病毒 (Lentiviral Vectors, LV) 把基因工程製造的DNA送入T細胞,修飾T細胞使其成為CAR-T細胞後加以增殖,最後搭配化療並將CAR-T輸入病患體內,達到殺死癌細胞的效果。

 

CAR-T細胞基因療法,逐漸攻克各項癌症
來源: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CAR-T細胞基因療法是全球炙手可熱的新興癌症療法,過去被認為不可治癒的的多發性骨髓瘤、難纏的腦癌,在今日都成為有機會被治癒「慢性疾病」,林成龍醫師用國際期刊成果與公司的臨床實驗,向所有聽眾傳達:「火熱的醫藥市場,還會再燙20年以上。」

林醫師成立沛爾後,團隊著重在B細胞淋巴癌、急性B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卵巢癌等免疫基因工程癌症療法的自主技術研發,其核心技術包含次世代CAR-T平台開發、新型慢病毒製造工藝、較短製程與較高品質CAR-T細胞等。

目前,以治療淋巴癌、血癌等由血球運輸到全身的「液體癌」而言,沛爾正在研發周轉時間(turn around time)更短、類幹細胞記憶T細胞(stem cell-like memory T cell, Tsmc)比例更高的CAR-T產品。另外,針對肺癌、肝癌、胰臟癌、卵巢癌等多數「實體癌」,則開發間皮素多鏈CAR-T,提高共刺激區域辨認癌細胞的能力,並加強免疫突觸的緊密程度,提高毒殺實體癌細胞的效力。

當未來逼近眼前,眼下就是臺灣是否要跟上第四大醫療工業發展的關鍵時刻。林成龍醫師在演講的最後,期盼將更新穎的CAR-T療法構想,轉化為具體的成果,讓臺灣追上世界的腳步,提供國人更優質也更有能力負擔的細胞基因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Lin CL, WF Lo, TH Lee, R Yi , SL Hwang , YF Cheng, CL Chen, YS Chang , SP. Lee, AB Rickinson, PKH Tam. Immunization with Epstein-Barr Virus-specific peptide pulsed-dendritic cells induced functional cytotoxic T cell immunity and tumor re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ancer Research 2002; 62: 6952-6958 (corresponding)

 


圖左為主持人臺大獸醫系 陳慧文 教授、圖右為講師 林成龍 創辦人|來源: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延伸閱讀:《【人物專訪】人類文明以來的第四大醫療產業CGT——專訪沛爾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林成龍創辦人


(Visited 218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