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中的語言辭典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Gallant 實驗室揭露了人類大腦皮質層的詞彙地圖。由Huth等人的研究團隊,在2016年發表了相關研究。「語義學(semantics)」研究語言的意義;大腦皮質層中用以表示語言意義的區域稱為「語義系統(semantic system)」。語義系統是否有所謂的「地圖」,意味著這些語言的意義會依照某種規律或分類方法來排列

Read more

【AI嘉年華】機器如何聽懂我們說的話?

■就像人類的文字世界是由一個個詞彙組成的,機器的學習可以先從詞彙的理解開始。今天,我們可以利用Word Embedding的技術,讓機器去閱讀文本,透過上下文之間的關係來推論出每個詞彙之間的意義。舉例來說,如果機器在閱讀新聞時,看到「馬英九在520宣誓就職」和「蔡英文在520宣誓就職」這兩個條目,那麼雖然沒有人告訴過機器「馬英九」與「蔡英文」是什麼意思,但是機器能推論出這兩個詞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關的,因此如果我們讓機器讀越多的書,機器就越能理解這些詞彙之間的關係,猜出他們代表什麼意思。

Read more

「抱歉,我說錯話了!」AI正努力向人類學習對話

■舉微軟的對話系統為例,當機器接收到了一則訊息,它將會產生數千個可能的回應,並根據各個句子接近人類對話的相似度做排序,再從中選擇最接近正確的回答。在一次的Demo中,使用者問了機器「誰是Adele?」,系統羅列出了許多可能的回應,前五個最適合的句子依序是「她是歌手」、「我不知道她是誰」、「她就是歌手」、「Lana Del Rey(拉娜德雷,同為美國著名歌手)」以及「我不知道她是誰,但她是歌手」。我們大概可以看出機器對於世界應有相當的了解,而能認識到這邊講的Adele正是美國那位名為Adele的歌手。

Read more

一歲兒童有「後設認知」的能力嗎?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也就是認知的認知、思考的思考、或理解的理解。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的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後設認知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歷程能夠掌握、控制、支配、監督與評鑑的一種知識;是在已有知識之後為了指揮、運用、監督既有知識而衍生的。」早期的實驗顯示兒童可能到四歲才有後設認知的能力,但不斷更新的研究持續下修這個年齡。最新實驗結果指出,兒童可能早在一歲或一歲半就已經有這個能力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