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使用多種語言,失智症慢點來

分享至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失智症(dementia)晚點找上門來呢?除了經常動腦、運動、維持社交生活…..等等方法以外,長期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或許也能夠延緩失智症狀的發生喔!

撰文|林雯菁

1999年,一項以日裔美國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發現,能否使用雙語(英語和日語)是認知退化風險低不低的一個指標。這就讓大家好奇:難道長期使用兩種語言的人,比較不會成為失智症患者嗎?

另一方面,這些年來也有不少研究結果顯示,雙語使用者或多語使用者和那些只會使用單一語言的人相比,有較佳的注意力控制、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和抑制功能(雖然有少部分研究沒有發現這樣的差異)。而且不只是外顯的行為表現有差異,大腦功能和結構的資料也顯示出雙語/多語使用者和單一語言使用者的不同。至於雙語使用者和單語使用者的不同,是怎麼產生的呢?一般認為,雙語使用者除了要能流暢地在兩個不同語言之間切換外,當他們在使用其中一種語言時,還必須防止另一種語言的干擾,免得把兩種語言的文法詞彙混在一塊兒,使用奇怪或錯誤的句子。要成功達成這項使命,需要動用抑制控制、執行功能、注意力控制等能力。所以,和沒有這些困擾的單語使用者比,雙語使用者動用這些能力的頻率較高,長期下來他們這些能力所接收到的訓練,當然也就比單語使用者多得多了。而某些接受特訓的能力不僅只能用在語言使用上,在其他時候也派得上用場,於是就使得雙語使用者在測試抑制功能、執行功能或注意力控制等功能的作業上有了較佳的成績。

也因為上述理由,讓大家更加堅定地相信,「雙語使用者應該比較不容易罹患失智症吧!」這個推論。確實,過去十年間有數個以失智症患者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發現,雙語(或多語)使用者比單一語言使用者更晚出現失智症的症狀(包括阿茲海默氏症、額顳葉失智症、血管型失智症)。晚多久呢?可以晚4~4.5年唷!

某些研究者推測,長期使用雙語為何能夠延緩失智症狀的發生,有幾個可能的機制。一種可能是透過大腦結構的改變。這個推論的根據是因為確實有證據顯示雙語使用者的前額葉、前扣帶回等特定區域灰質、白質的密度較高或體積較大。而這可能使得腦部結構較不容易因老化或疾病的影響而退化或萎縮。另一可能機制則是透過大腦功能性連結的改變。雙語使用者某些大腦區域之間的功能性連結有增強的現象,包括像是額葉-頂葉控制網絡、或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等。至於功能性連結增強如何延緩失智症狀的發生呢?或許是因為當部分腦部區域受損而無法正常運轉時,其他未受損區域能快速有效地聯合起來彌補這個不足,也就是所謂的代償。

在2017年一項最新研究中,研究者利用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即正子斷層造影)來檢驗一群發病未超過三年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部代謝情況。他們之中有一部分人只會使用一種語言,另一部分人在發病前則是長期使用義大利語和德語的雙語使用者。

首先,雙語使用者這群人的年齡不但比較大,教育程度也比較低。但即便如此,兩群人在幾項臨床認知功能測試的表現相當,而且雙語使用者的某些記憶功能甚至超越了單一語言使用者。至於大腦的代謝狀況,如同一般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兩群患者在數個腦部區域都出現了低代謝(hypometabolism)的情形。不過,雖然雙語使用者大腦低代謝的情況比單一語言使用者更加嚴重,但是雙語使用者許多腦部區域之間的功能性連結卻比較強。

簡單來說,這群長期使用雙語的患者,雖然教育程度稍微低一些,雖然腦部低代謝的情況嚴重許多,但他們還是比同樣罹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單一語言使用者有較好的短期和長期記憶力。而研究者認為,這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多個腦部區域之間的功能性連結強,因而能夠動員眾多腦部區域來代償受損區域所無法達成的任務。

其實,長年使用雙語能夠延緩失智症狀發作這主題可能會讓大家質疑,搞不好這個現象是其他因素所導致,跟你平常聽說讀寫幾種語言沒關係。就以教育程度為例,長期使用雙語的人教育程度說不定恰巧都比較高,不是都說教育程度和失智症的罹患風險也有關聯嗎?但是多數研究都有排除這項因素,而且少數研究(像本文介紹的這個最新研究)中,雙語使用者的教育程度甚至是比較低的。又比如說「是否為移民」這個要素,由於雙語使用者很有可能是移民,大家也都可以想像,雖然要適應新環境、新文化的壓力很大,但腦部接收到的刺激也比較豐富,所以搞不好是移民經驗導致失智症症狀發作的延緩。不過幾個研究中的雙語使用者根本就不是移民,也因而排除了這個可能。

總之,目前看來長期使用兩種以上的語言,確實能夠讓失智症狀晚點出現。那麼,大家準備好要盡情擁抱第二外語了嗎?

參考文獻:

  1. Alladi, S., Bak, T. H., Duggirala, V., Surampudi, B., Shailaja, M., Shukla, A. K., … Kaul, S. (2013). Bilingualism delays age at onset of dementia, independent of education and immigration status. Neurology, 10.1212/01.wnl.0000436620.33155.a4. https://doi.org/10.1212/01.wnl.0000436620.33155.a4
  2. Bialystok, E., Craik, F. I. M., & Freedman, M. (2007). Bilingualism as a protection against the onset of symptoms of dementia. Neuropsychologia, 45(2), 459–464. https://doi.org/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06.10.009
  3. Guzmán-Vélez, E., & Tranel, D. (2015). Does Bilingualism Contribute to Cognitive Reserve? Cognitive and Neural Perspectives. Neuropsychology, 29(1), 139. https://doi.org/10.1037/neu0000105
  4. Perani, D., & Abutalebi, J. (2015). Bilingualism, dementia, cognitive and neural reserve.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logy, 28(6), 618–625. https://doi.org/10.1097/WCO.0000000000000267
  5. Perani, D., Farsad, M., Ballarini, T., Lubian, F., Malpetti, M., Fracchetti, A., … Abutalebi, J. (2017). The impact of bilingualism on brain reserve and metabolic connectivity in Alzheimer’s dementi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7), 1690–1695. https://doi.org/10.1073/pnas.1610909114

--
作者: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研究人類行為的腦神經機制。喜歡在《Wen-Jing的科學文獻報告》上與大家分享地球上最新的科學新知。

 

加入好友

(Visited 128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