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科學?從實驗室的歷史談起

■什麼是科學?這個問題的答案,會隨著回答者本身的學養背景,各有其著眼點;身為一位地理學家出身的科學史研究者,洪廣冀老師對於「科學知識的地理學」,也就是科學研究發生的場域,特別感到有興趣。本講次帶領聽眾走過實驗室、標本館、博物館以及田野等等,生產科學知識的場域,讓聽眾了解科學研究發生的「場所」,如何成就貫穿古今,放諸四海皆準的科學知識。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你不知道的康熙皇帝:數學、知識與權力

■傳統的中國數學稱為算學,自宋元之後發展就陷入停滯,直到清代西方數學傳入之後,傳統中算被迫與之對話,才造就了中國數學的現代化。在這個過程中,數學的知識位階獲得提升,數學家的社會地位也跟著水漲船高。本講次介紹康熙皇帝如何為中國數學的現代化發展奠下基礎,以及他如此大力推廣的脈絡緣由。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你不知道的朝鮮與日本:算士、算額與算學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產物,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會帶出不同的文化活動。朝鮮東算與日本和算在吸收中國與歐洲數學之後,各自發展出獨特的文化面向。中國的算學發展到了明代,由於要符合國際貿易跟貨幣經濟的需要,走向實用主義,天元術等等傳統數學,在中國逐漸式微。反倒是朝鮮王朝的算學家因為曆算需要,繼續鑽研從高麗王朝傳下來的中國傳統算書。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刺蝟與狐狸: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西諺說:「狐狸知道許多事,但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就這點來說,發現 DNA 分子結構的詹姆斯.華生 (James Watson) 跟弗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 Crick) ,可謂天作之合——華生認定了找到生物遺傳物質是最重要的事,但是沒有博學多聞的克里克幫襯,華生也無法成就這項豐功偉業。本講次為讀者介紹這段二十世紀生物學最為膾炙人口的科學史故事,以及裡頭錯綜複雜的登場角色。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西德尼·布倫納傳奇:從分子生物到線蟲發育

■在科學界裡,很少有人像西德尼·布倫納 (Sydney Brenner) 那樣,在研究生涯達到高峰時,毅然轉換跑道,獨自開創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城,並且引領風騷半個世紀。本講為聽眾介紹這位現代生物學界中的傳奇人物,另闢蹊徑的職涯歷程。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量子糾纏的故事:從惡夢到美夢

■愛因斯坦與波耳這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在 1930 年代針對「量子糾纏」這個怪象的論戰,使得這個領域有二三十年的時間,無法建構起一個系統化的研究框架。直到 1960 年代貝爾提出不等式定理,並且獲得實驗證明之後,量子力學才總算撥雲見日,在物理學各個重要領域裡大開大展。本講次為聽眾整理這段量子力學發展的坎坷之路,並點出科學研究突破瓶頸的關鍵所在。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Eugenics vs. 優生學:為什麼「優生學」不是髒字眼?

■優生學一詞翻譯自英文 eugenics ,希臘文的字義是「良好」跟「生殖」,因此用「優生學」來翻譯 eugenics ,可謂十分貼切到位。然而這兩個名詞在中西方的發展卻截然不同, eugenics 在西方如今成為帶有貶意,專供罵人用的髒字眼 (a dirty word) ,優生學在中國卻反而成為推銷商品甚至公共政策的利器。同樣的一個字眼,為何中西命運大不同?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恐怖武器怎麼登上月球的:火箭的故事

■1957 年 10 月 4 日,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從此揭開太空時代的序幕。不過將衛星送上地球軌道的火箭,在此之前已經有十幾年的演進。火箭是如何從用來殺人的戰爭機器,化身為承載人類夢想的偉大載具?曾經服務於 NASA 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趙丰老師,為我們簡述火箭發展與應用的歷史。

Read more

【科學講古列車】太空探索的故事

■2017年二月二十二號,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天文界重大發現,在離地球不到40光年處,找到7顆類地球行星環繞1顆名為「TRAPPIST-1」矮恆星運行,這是迄今在太陽系外找到生命的最大契機。從古人的宇宙幻想神話故事到現今高科技望遠鏡、火箭,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是從何開始?又是如何從渺小的好奇心萌芽為現今遠大的科學移民計畫?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半世紀的高中數學課程回顧

■台灣教育的發展,自民國 51 年開始算起,迄今已有半個世紀。課程標準經過數次演變,在民國 72 年定於一尊,之後幾經編修,都沒有脫離原本的脈絡。單維彰老師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並指出其利弊得失,或可作為未來修訂數學課程的參考。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數學甲子緣:臺灣數學課程60年速覽

■從民國 41 年國民政府首次頒布《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到 101 年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提升國民素養實施方案》,台灣的數學教育,已經歷了整整一甲子的演進。從事科學教育研究已有十幾年經歷的劉柏宏院長,帶領我們瀏覽台灣數學課程的重要里程碑,並且對未來的改進方向提出建議。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木骨模型的江戶之旅

■日本自德川幕府開設的江戶時代,在外交上採取鎖國政策,僅開放長崎一地供中國及荷蘭商人通商使用,然而西方文明卻還是透過這個小小的管道傳入日本。本講次以在醫學中較為冷門的骨科為例,訴說一段西方科學技藝,如何影響日本骨學發展的故事。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破解霍亂之謎:十九世紀的傳染病研究

■霍亂自 1817 年首次大流行以來,隨著貿易路線傳播到世界各地,造成人心恐慌,社會動盪。以霍亂研究留名青史的斯諾,為我們顯示疾病地理學與流行病學的力量與限制,同時也再一次印證科學上的爭議,很難經過一次精彩的論證就塵埃落定,總是需要經過相當過程與大量努力,才能造就新的學說。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玄燁與胤礽:糾結父子情

■康熙為什麼廢黜立了幾十年的太子胤礽,最後把皇位傳給雍正,不但是各種清宮劇最愛的題材,也是清史上一個頗有話題性的題目。我們從心理史學的角度出發,探討胤礽有沒有可能罹患有某種間歇發作的精神疾病,因此使得康熙不得不更換儲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