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日心說究竟比地心說強在哪裡?兼談孔恩的《哥白尼革命》〉&〈征服火星的占星大師:克卜勒的新天文學〉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轉折,並非只是單純一個更優秀更真實的理論,推翻了舊有落伍的學說;有一些很值得談論的要點,在大多數談論這段歷史的書籍中並未述及。高老師將介紹對於所謂的「典範轉移」,關鍵的認知差異之處。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火星探險〉&〈地球很危險,你還是回火星去吧〉

火星是天空中第三亮的行星,由於其深紅色與善變,人們對其充滿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隨著現代望遠鏡以及火箭技術的發展,我們不但能夠看到愈來愈清晰的火星,甚至得以如同親訪般探測火星。本講次介紹火星觀測的技術、成果、以及未來展望。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早期研究微生物和近代生技的輝映〉&〈藍綠菌是什麼?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一位喜愛製造和玩弄顯微鏡,長期在世界第一本科學期刊發表文章的雜貨店老闆,一位調製細菌愛喝的法式濃湯,從而解開紅酒釀造之謎的化學家,一位研究精神嚴謹到不行,設下沿用至今的疾病研究標準程序的醫生⋯⋯綜觀人類研究微生物的歷史,充滿了各種偶然、矛盾、以及天馬行空。本講次介紹微生物研究史的早期歷史,並從中觀察科學研究的通用性脈絡。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電磁波聯盟

有證據顯示人類在四萬年前就有觀星記錄,不過要等到伽利略以望遠鏡進行系統性觀測,才使得人類觀察宇宙的視野更加寬廣深入。直到二次大戰後,人類開始運用電磁波的其他波段觀測宇宙,隨著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伽瑪射線等等波段的加入,宇宙各個角落呈現出不同的色彩,這樣的「電磁波聯盟」讓人類得以從全新的思維認識宇宙。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地震過後所暴露的遠古世界

地震的危險性及其嚴重影響不言可喻,但地震所造成的地層錯位,常常會暴露出原本隱而未現的古生物世界,為我們開啟一扇窺視過去的窗戶。觀察過往與現今有著截然不同生物多樣性的時間點,可對當下生物多樣性的起源產生更深刻的了解,並且透過其演變歷程,探討並預測未來可能的走向,為保育生物學提供更寬廣的視野。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從伽利略的數學——物理實驗談起〉&〈中國古典益智遊戲〉

柏拉圖認為數學之美,在於可以靈思冥想,隔空探物;但是亞里斯多德卻認為親身驗證,眼見為憑,才是求知的王道。我們在伽利略身上既可見證這兩種知識典範完美的結合,也能看到偏廢的謬誤。本講次展示伽利略實驗如何在教學現場重現,以此探討實驗工具在數學思考中所扮演的角色。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從水下聲音探索海洋生物多樣性

在進行水下感測時,光線在海水中的傳播範圍極為有限,但是透過聆聽海中的各種環境音與動物音,就能夠有效探測海洋的環境變遷、生物多樣性、以及人為干擾。本講次簡介被動式水下聲學的發展歷史,並討論近年來結合新興水下技術與資訊科技後,其在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的眾多應用與發展潛力。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污染場址的綠色與永續整治〉&〈茶說臺灣——臺灣茶過去、現在與未來〉

臺灣茶文化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發展出許多臺灣特色茶樹品種,以及各式獨門精湛的製茶和烘焙工藝。然而面臨劇烈的氣候變遷衝擊,加上基層人力嚴重短缺,使得茶園管理難度倍增。本講次從業界角度介紹臺灣茶,並說明產學如何進行合作,帶領臺灣茶產業突破困境,重新升級。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啤酒不只是啤酒〉&〈啤酒花與啤酒的酵母其實很不簡單〉

啤酒是利用穀物糖化所釀造出來的酒,是人類最早的生物科技產品之一,史料記載早在四、五千年前,埃及人便已通曉啤酒的釀造方式。不過一直要到 19 世紀,有了工業化的大量生產技術以及冷藏技術,才有了我們所熟知的現代化啤酒。鄭建瑋這次就來為聽眾介紹形形色色的各式啤酒,以及自己在家釀製啤酒的詳細步驟。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海洋生物的基因編輯:微藻固碳與再生能源

微藻是海洋中「固碳效率」極高的生物,在因應二氧化碳排放及兼顧替代能源的需求下,微藻生質煉製漸漸成為綠色與永續工程的新寵兒。本講次介紹本土團隊利用近年來最火紅的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 / Cas 系統」,對微藻進行基因編修,以達到固碳與提煉再生能源的技術細節。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聆聽經驗與音樂訓練如何形塑大腦?〉&〈亥姆霍茲的聲音科學〉

對音樂家的大腦進行研究後,我們發現音樂家的聽覺皮層,可能因為規律而持續的長期訓練而增大,也比較能夠捕捉到聲音裡頭的細節;演奏特定樂器的音樂家,其大腦對於自己熟悉的器樂聲響,更會產生較強的反應。不同的音樂訓練方式,對於大腦的影響也不同,比方說指揮家的聽覺空間處理能力,就明顯比鋼琴演奏家來得優秀;爵士樂跟古典樂音樂家,大腦處理音樂的機制也不一樣。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同治之死〉&〈1828年的愛丁堡連續殺人案〉

同治帝的死因至今仍未有定論,官方說法是死於天花,民間則盛傳是因梅毒失控而斃命。然而透過近期出版,相當完整可靠的第一手官方診療紀錄,幾可確定同治帝的死因既非天花,更與梅毒無關,而是另有隱情。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的物理學家們〉&〈百年何短短之桂冠遺珠〉

說起「被諾貝爾獎丟包的科學家」,最有名的應該算是革拉赫 (Walther Gerlach) 了。革拉赫與斯特恩 (Otto Stern) 合作完成了著名的原子角動量量子化實驗,他被提名諾貝爾獎達到 30 次之多,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跟斯特恩一起被提名,然而當斯特恩在 1944 年終於獲獎時,革拉赫卻只能乾瞪眼。實際上革拉赫才是這個實驗真正的操盤者,斯特恩在實驗完成前就已經離開法蘭克福大學,參與得不多;然而在 1933 年便移居美國的斯特恩,政治正確顯然遠勝過為納粹德國服務的革拉赫,斯特恩對於當年這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實驗,也很技術性地輕描淡寫,革拉赫就這麼被丟包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