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污染場址的綠色與永續整治〉&〈茶說臺灣——臺灣茶過去、現在與未來〉

分享至

〈污染場址的綠色與永續整治〉

土地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資源,然而遭受污染的土地已喪失部分的原有功能,在無力整治下最常被閒置或棄置。但若能增進民眾對於「污染物」與「潛在威脅」的認知,綜合環境、經濟與社會角度,在風險與成本之間取得一個平衡,評估污染場址土地的適宜性利用,則未嘗沒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機會。

講師:盧至人|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

台灣的污染場址,最大宗是農地,總數多達 3000 筆以上,污染物有 99% 是重金屬,預估民國 110 年會全部整治完成,恢復農業使用;但是對於運作中或已廢棄的工廠,則是列管數逐年增加,這是因為工廠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機溶劑,無法在三至五年的短時間內完成整治。部分污染物的危害性極高,以油品與含氯有機溶劑為主,流入地下水後還會隨之緩慢移動擴散。

所謂的綠色整治,可歸納為減少能源消耗,降低大氣排放,最小化水資源使用影響,土壤及生態系影響,以及資材與廢棄物減量等五大核心。污染場址整治技術,往往是有一好沒兩好。排客土、翻轉稀釋、現地化學氧化等等現場施作工法,對環境衝擊高,但是速度快又有效;土壤氣體抽除、空氣注入、生物整治等等工法的環境衝擊低,然而曠日費時。因此在選擇綠色整治的方案時,除了考量對環境的衝擊之外,同時也要注重環境效益最大化。

用這樣「綠色永續整治」的方式去思考,對於污染整治的想法就會有所不同。我們認為場址的污染物一定要完全移除,是因為這樣才「安全」,還是這樣才「安心」?有些污染場址之所以沒有整治,主要是因為金錢與時間的成本考量。工廠整治動輒斥資數億到數十億元,需時長達十年者比比皆是,勞民傷財;農地整治必須休耕,農民生活無以為繼,也會大大影響到整治的接受度。

污染場址整治不只是單純的環境議題,會衍生出更多複雜的社會與經濟議題,必須找到兼顧各方考量的解決方案。在社會層面,我們把污染場址整治過後,提供新的住宅用地與綠色空間,或是轉換為社區活動中心,藉以說服大眾這塊土地安全無虞;在經濟層面,藉由污染場址再開發,亦可增加地方稅收,提升週遭土地價值,則可說服大眾這塊土地經整治後,可令大家都獲益。

綠色永續整治的中心思想,是要找到風險承擔得起,成本負擔得起,在風險與成本之間取得最佳平衡的解決方案。污染風險須考量污染危害程度與暴露程度,然而一般大眾很容易將危害程度無限放大,卻刻意忽略暴露程度,如何說明風險經整治後已沒有那麼嚴重,是綠色永續整治能否推動的關鍵。讓利害相關者參與其中,找出他們在整治計畫中的角色,及其受到整治決策的影響程度,他們才會了解到風險何在,減少整治過程中的誤解。

 

〈茶說臺灣——臺灣茶過去、現在與未來〉

臺灣茶文化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發展出許多臺灣特色茶樹品種,以及各式獨門精湛的製茶和烘焙工藝。然而面臨劇烈的氣候變遷衝擊,加上基層人力嚴重短缺,使得茶園管理難度倍增。本講次從業界角度介紹臺灣茶,並說明產學如何進行合作,帶領臺灣茶產業突破困境,重新升級。

講師:杜蒼林|華剛茶業有限公司執行長、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進修學士學位學程講師

茶葉利用俗稱茶菁的茶樹芽葉加工,供人飲用或供作食品加工原料,茶品下從作為便利商店市售茶的工商業用原料茶,上至特色產區的精品莊園茶,不一而足。茶葉含有兒茶素,具有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抑制血壓上升、抗菌抗病毒、抗癌抗突變等等生理功效。

茶葉依照發酵程度不同,可分為六大茶類,並且呈現不同的顏色:不發酵的綠茶與黃茶,部分發酵的白茶與青茶,全發酵的紅茶,以及後發酵的黑茶。其中的青茶由於氧化程度與烘焙程度的不同,可以交織產生形形色色的各式茶種,比方說輕氧化輕烘焙的文山包種茶與一般烏龍茶,輕氧化重烘焙的炭焙烏龍與凍頂烏龍,輕烘焙重氧化的東方美人,重氧化重烘焙的鐵觀音等等。不同的氧化與烘焙過程,也會形成茶葉從蜜綠到褐黑,從海苔草葉到熟梅酒酸,各式各樣錯綜複雜的色澤與風味。

茶葉含有的茶多酚味澀,咖啡因味苦,茶胺酸味甜,醣類與果膠質則提供滑順感。影響茶葉風味的有七大要素:

1.品種:台茶有品種編號,對應到大家耳熟能詳的青心烏龍、四季春、金萱、鐵觀音等等茶種。
2.產地:其風土、海拔、土壤性質等等環境因素,皆會影響茶葉生長。
3.氣候:茶葉生長的季節、日照長短、溫濕度、風速等等氣候因素,甚至採摘當日的天氣,皆有影響。
4.農肥管理:農肥施用、雜草管理、病蟲害防治、灌溉排水等工作。
5.製作工藝:氧化發酵程度,採摘方式,茶乾外型,老嫩度,製茶設備等等,
6.烘焙:可分為生茶、半熟茶、熟茶等等不同的烘焙程度。
7.沖泡方式:置茶量、沖泡時間、器皿材質、水溫、水質等等因素,會決定茶湯最後的風味。

台灣地處亞熱帶,為季風海島型氣候,高山雲霧繚繞,日照短而日夜溫差大,兼之頁岩礫土排水良好,新興火山岩土又富含礦物質,在在都是製茶的良好條件。然而近年來台灣茶葉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以及缺工的困擾,都是需要克服的課題。華岡茶葉與中興大學進行產學合作,將高解析度的氣象預報與農地資料整合,建立區域為氣候精準預測系統,以此進行農肥使用與人力調配;此外也應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進行茶園管理以及茶葉製作加工參數模組,並改良機具與加工設備,以緩解缺工問題。製茶是一門古早工藝,然而因應時代變遷,也要有新的做法,方能長長久久。

(Visited 4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