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桿菌毒素能帶來止痛新解方?

炭疽桿菌毒素因其可作為生物戰劑而惡名昭彰,但此毒素受體卻可抑制疼痛訊息傳遞,所以炭疽桿菌毒素可專一性的緩解痛覺。此外,神經受體 ANTXR2止痛途徑並不會像鴉片類止痛藥會造成藥物成癮或產生神經系統副作用,特別是運用保護性抗原、水腫因子的止痛途徑,對於緩解神經損傷造成的疼痛特別有效。然而,這項實驗尚未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而且所用的炭疽桿菌、肉毒桿菌傳染性及致命性均極高,故在實際應用於人體時應審慎評估。

Read more

造血幹細胞越大,老化速度越快?

老化是所有生物必經的過程,代表著細胞的活性、代謝及再生能力變差。以往我們認為老化的過程會增加 DNA 損傷的程度,使得細胞因無法進行細胞分裂而逐漸增大,所以細胞體積增加乃因老化造成。然而,最近一項以造血幹細胞的體積大小為研究標的動物實驗卻顯示,細胞體積過大才會加速老化的進程,反轉了先前的觀念,發現幹細胞大小與功能有直接關聯性,細胞大小是功能的重要標記。

Read more

白血球癌細胞的休眠狀態可對抗化學治療 ?

白血病的療法以化學療法為主,但有時會因長期副作用、抗藥性及高復發率而療效不佳。在動物實驗中,已知特定癌細胞會在進行化療時會進入休眠狀態,而具有抵抗化療的能力,而這種癌細胞的特性是表觀遺傳調控機制啟動,所以造成白血病復發的原因應包括表現型變異與基因型變異。在三期臨床試驗中,與單獨使用去甲基化藥物(Azacitidine)相較,已發現口服的標靶藥物(Venetoclax)與去甲基化藥物的合併療法,對治療的反應率和病患的存活率均較高。

Read more

嬰兒半夜哭鬧與母乳的營養素有關?

營養攝取跟母子作息有關,所以調整嬰兒與母乳媽媽的營養攝取有機會改善母子的睡眠問題。因為岩藻糖轉移酶第二型(FUT2)可影響母乳寡糖的種類與含量及維生素 B12 的含量,而與母子睡眠作息有關。母親要改善哺育嬰兒的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是何種體質,透過母乳營養基因檢測來精準了解自己屬於 FUT2 分泌型還是非分泌型,據以規劃適合的營養方針,選擇增加母乳營養、提供嬰兒額外的營養或二者並行,可讓母子作息與睡眠得到確實的改善。

Read more

抗菌免疫力可透過表觀遺傳傳遞給下一代?

表觀遺傳是在不改變基因序列的前提之下影響基因表現,常見機制包含 DNA 甲基化、RNA干擾和組蛋白修飾。表觀遺傳影響基因活性和表達的變化,且可能遺傳給後代,包括親代在受到真菌感染後,對抗細菌的免疫力遺傳給子代的現象,先前的研究已針對植物及無脊椎動物探討過這項機制。近期荷蘭的研究團隊已首度提出動物模式的先天性免疫的表觀遺傳現象,證實受過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雄性小鼠,其子代對大腸桿菌及李斯特菌的保護力也較佳。

Read more

認識血腦屏障

腦組織內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緊密相連,內皮細胞之間沒有間隙,毛細血管外表面幾乎為星形膠質細胞包圍,形成了血漿與腦脊髓液之間的障壁-血腦屏障(BBB),位於腦細胞與血液之間,可以作為選擇性阻止某些物質由血液進入大腦的屏障。BBB嚴格調節離子、分子和細胞在血液和薄壁(parenchyma)組織之間的運動,對神經元功能保護至關重要。然而,BBB的存在對腦部疾病的藥物治療亦有相當影響

Read more

身體的免疫大王--不可忽略的胸腺

胸腺是人體內重要的內分泌及免疫器官之一,在誘導淋巴細胞的生長、熟成及分化扮演著主導的角色,並可執行免疫監視作用。人類的胸腺大小和結構會隨年齡而有顯著不同,隨著老化的過程,胸腺會逐漸萎縮甚至消失,進而影響免疫功能,成為老年人易受感染及罹患癌症的原因之一。此外,科學家也發現營養不良會對免疫系統抗禦病原體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初步研究顯示與在營養不良個體內,胸腺誘導免疫反應產生不足或受損可能有關聯性。

Read more

防堵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用細菌載體攻破生物膜防護罩

在使用侵入式醫療器材(如心律調節器、假肢矯形植入物、心臟瓣膜和血管導管等)的情況下,為防止細菌感染,病人往往需要在一段時間內服用抗生素。但有時仍會受到感染,這是因為細菌會聚集在醫材表面形成了生物膜,而此層薄膜很難穿透,使得細菌產生抵禦抗生素及化學藥品的能力。因此,開發具有分解生物膜能力的細菌載體,將有助於改善因侵入式醫療器材造成的細菌感染,有潛力提供一個較抗生素或殺菌劑更為有效、便宜及安全的療法。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誰是新冠病毒疫苗黑馬背後的推手?〉&〈天花疫苗的全球化〉

人類製作疫苗有好幾種成熟的傳統作法,然而這次在研發新冠病毒疫苗的努力中拔得頭籌的黑馬,卻是 mRNA 疫苗橫空出世。 mRNA 疫苗如何從一個概念研發成為產品,其背後有位百折不撓的推手,本講次將與聽眾分享她的故事。

Read more

瘧疾的治療及疫苗開發

已糾纏人類數千年的惡疾-瘧疾迄今仍在非洲、拉丁美洲及亞洲猖獗,每年奪走超過43萬人的生命,其中逾25萬受害者是非洲兒童,與愛滋病、結核病並列為全球最嚴重的傳染病。近年控制瘧疾的措施已獲得重大成果,但現在進展停滯,某些地區甚至出現逆轉。因此,疫苗帶來了新希望,有可能挽救成千上萬兒童的生命。確實,好消息來了,第一種獲得國際認證的瘧疾疫苗-葛蘭素史克美占(GSK)公司研發的RTS,S/AS01E(商品名:Mosquirix)終於堂堂問世了!

Read more

未治療的ADHD可能增加罹患COVID-19的風險嗎?

與疫情共存的近兩年以來,人們有許多生活習慣被迫改變,許多防疫措施成為生活的日常。雖然,戴口罩或許是最為普及的措施之一,但有許多人在疫情之始,曾因為感到悶熱,或是不習慣而抗拒戴上口罩。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人則是已習慣戴著口罩的日常。論及年齡,直至今日,我們偶爾可以看見路上的孩童,因為覺得敏感、不適,而不願意持續戴著口罩。那麼,這些防疫措施的品質,或者其他更多的社會、心理健康因子,有可能成為確診COVID-19的風險嗎?

Read more

認識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會在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中引起急性且致命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藉由被感染動物的咬傷或抓傷之唾液傳播,病毒從感染部位沿著神經元傳播到腦和脊隨,病毒在此大量複製而導致症狀,一旦出現症狀,這種疾病的致死率幾乎是100%,雖然狂犬病並未在全世界廣泛流行,但對人類的健康及生存仍有相當程度的威脅性。在本文,我們將引領讀者認識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機轉及其發病前治療、預防。

Read more

【2021諾貝爾生醫獎】為什麼會「熱熱的、痛痛的」?人如何感應外在環境刺激?

每個人都曾有在夜半被一陣尿意給「叫」醒的經驗吧!雖然不是什麼愉快的經驗(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但卻讓我們免於尿床的尷尬。在碰觸到裝著熱湯、熱茶的容器時,那突然襲來的痛感不只會讓我們迅速縮回手,還會讓我們免於被燙傷並記住下次要更小心!而在我們昏昏欲睡時,只要塗上含有薄荷成分的精油,那清涼的感覺,會讓我們精神為之一振。所有的這些,都與感溫、感觸接受器有關,也拿下今(2021)年諾貝爾生醫獎。來看看為什麼我們能感應到熱、冷、觸?

Read more

超級細菌是何方神聖?

微生物的演化促使細菌對環境的壓力產生抵抗力,而抗藥性是細菌對抗抗生素的一種方式。細菌藉由抗藥性得以在一種或多種抗生素作用下生存,對多種抗生素具抗藥性的細菌被視為具有多重抗藥性,或者更通俗地稱為超級細菌。抗藥性細菌產生是當代醫學日益嚴峻的現象,已成為21世紀重要的公共健康議題之一。我們在本文將引領讀者認識超級細菌,並探索抗藥性細菌造成的問題及如何預防超級細菌產生。

Read more

什麼是「免疫橋接」?根據免疫橋接數據可以預測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嗎?

完成藥物開發的全部臨床三期試驗須耗費大量人力、物資及經費,還需要大量志願受試者參與試驗,往往需時甚久。在缺乏完整臨床試驗及保護力數據的情況下,免疫橋接(immunobridging)是一種能夠分析及推斷疫苗保護作用的方法,透過將疫苗的免疫原性轉化為保護作用,可以得知免疫原性與在適合動物模型中試驗結果之間的關係。在本文,我們將引領讀者認識免疫橋接及如何藉以推測疫苗保護力,並探索根據免疫橋接數據是否足以預測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