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球癌細胞的休眠狀態可對抗化學治療 ?

分享至

白血病的療法以化學療法為主,但有時會因長期副作用、抗藥性及高復發率而療效不佳。在動物實驗中,已知特定癌細胞會在進行化療時會進入休眠狀態,而具有抵抗化療的能力,而這種癌細胞的特性是表觀遺傳調控機制啟動,所以造成白血病復發的原因應包括表現型變異與基因型變異。在三期臨床試驗中,與單獨使用去甲基化藥物(Azacitidine)相較,已發現口服的標靶藥物(Venetoclax)與去甲基化藥物的合併療法,對治療的反應率和病患的存活率均較高。

圖片來源www.motionelements.com

撰文/陳淵銓

白血病(血癌)的種類由血液內不成熟的白血球類型來區分,可分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B細胞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共四種 白血病的確切原因尚未十分明瞭,僅知悉與環境與遺傳因素均有相關性,包括骨髓幹細胞內的DNA變異、基因突變(如唐氏症)、暴露於有放射線污染的環境(如核災變地區)、接觸致癌物質(如有機苯),體質的因素(癌基因的表現)和吸菸等,另人類嗜T淋巴球病毒第一型(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 1,HTLV-1)也可能導致白血病,主要治療方法包括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標靶治療及骨髓移植,其中化療為白血病的主要療法。

四種白血病中,B 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B-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CP-ALL)常發生於小孩,通常使用化學治療,約有70%的治癒機會,而成人罹病也先作化療,待緩解後(臨床檢驗找不到癌細胞)再作骨髓移植治療。BCP-ALL是一種造成兒童死亡率最高的惡性疾病,即便倖存,病童也因為高強度化學治療而有長期副作用,如掉髮、口腔黏膜破損及腹瀉等。化療雖為白血病的第一線療法,但長期副作用、抗藥性及高復發率仍造成治療相當大的挑戰。

特定癌細胞的休眠狀態可抗化療

為何特定癌細胞會對化學療法有抗藥性,一直是醫學界研究的重點。在2021年,英國研究人員在白血病的小鼠模型中,進行化學治療以探討造成癌細胞對化療產生抗性的原因,並於首次治療完成後,分離出可抗化療的癌細胞。他們對這些癌細胞進行分選及基因定序後,分析結果顯示並沒有共同的基因變異的特徵,許多突變位點甚至與未經治療的細胞基因完全相同,並未發現有基因突變的現象。相反的,研究團隊發現這些可抗化療的癌細胞的共通特性是表觀遺傳(epigenetics)調控機制啟動,使得癌細胞進入「休眠」狀態的表現型(phenotype),目前已知骨髓幹細胞也有類似的基因表現機制,使其進入休眠狀態儲存於身體內。因此,他們進一步分析 BCP-ALL 患者會對化療沒有反應的原因,認為白血球癌細胞亦會在進行化療期間進入「休眠」狀態 28 天,使之具有抵抗化療的能力,這項發現也可用作將來調控癌細胞對化療反應的生物標記。

白血病復發兩大成因:表現型變異與基因型變異

科學家要降低BCP-ALL的化療抗性造成的白血病復發的機會,應研究下列兩種造成白血球癌細胞發生變異的機制:(1)表現型變異:改變表觀遺傳修飾(如DNA 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和非編碼 RNA 相關的基因沉默)可以調控癌細胞活性,使癌細胞在進入休眠狀態時,仍會對化療產生反應,例如施予激素類藥物而增加癌細胞的活性,使其活化不進入休眠狀態,但這亦可能同時活化非藥物作用目標的正常細胞;(2)基因型變異:須觀察長期化療對於癌細胞的影響,尤其要注意是否會造成癌細胞的基因突變而產生抗藥性,這與表觀遺傳是不同的作用機制。因此,持續探討白血球癌細胞的表現型變異、基因型變異與癌症復發的關聯性,將是未來的研究重點。

合併療法是對成年急性骨髓性白血患者的一道曙光

以往對年長(60歲以上)的BCP-ALL患者而言,通常會施予去甲基化藥物(Azacitidine)或低劑量化學治療(Cytarabine),雖藥物的毒性不大,但治療成效不佳,完全緩解率大約僅有10-20%。幸運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18年核准口服的標靶藥物(Venetoclax,一種可抑制抗細胞凋亡蛋白BCL-2 作用的小分子藥品),用來治療年長者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去甲基化藥物或低劑量化學治療併用,可有60-70% 完全緩解的療效,與傳統化學治療相近,而且發生白血球低下導致感染的比率大約只有30%。

在2020年,美國研究人員在一項隨機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中,參與的治療人群中共有431 名患者,其中286 個人合併服用Azacitidine 和Venetoclax ,145 個人合併服用Azacitidine 和安慰劑作為對照組。他們發現使用Azacitidine -Venetoclax的患者完全緩解的比率要較使用Azacitidine-安慰劑的對照組更高(36.7% vs 17.9%;P<0.001),而且複合完全緩解(完全緩解或完全緩解但血球數未完全恢復)的比率亦更高(66.4% vs. 28.3%;P<0.001),但二者主要不良事件和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則相近。初步研究結果顯示併用標靶藥物(Venetoclax)和去甲基化藥物(Azacitidine),與單獨使用去甲基化藥物相較,對治療的反應率和病患的存活都有比較大的效益。

 

參考資料

  1. Turati VA, Guerra-Assunção JA, Potter NE, Gupta R, Ecker S, Daneviciute A, Tarabichi M, Webster AP, Ding C, May G, James C, Brown J, Conde L, Russell LJ, Ancliff P, Inglott S, Cazzaniga G, Biondi A, Hall GW, Lynch M, Hubank M, Macaulay I, Beck S, Van Loo P, Jacobsen SE, Greaves M, Herrero J, Enver T. Chemotherapy induces canalization of cell state in childhood B-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Nat Cancer. 2021 Aug;2(8):835-852. doi: 10.1038/s43018-021-00219-3. Epub 2021 Jul 5.
  2. DiNardo CD, Jonas BA, Pullarkat V, Thirman MJ, Garcia JS, Wei AH, Konopleva M, Döhner H, Letai A, Fenaux P, Koller E, Havelange V, Leber B, Esteve J, Wang J, Pejsa V, Hájek R, Porkka K, Illés Á, Lavie D, Lemoli RM, Yamamoto K, Yoon SS, Jang JH, Yeh SP, Turgut M, Hong WJ, Zhou Y, Potluri J, Pratz KW. Azacitidine and Venetoclax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N Engl J Med. 2020 Aug 13;383(7):617-629. doi: 10.1056/NEJMoa2012971..
(Visited 237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