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靈對人工智慧的想像(下)
涂靈(Alan Mathison Turing, 1912-1954) 在替英國政府設計自動計算機(Automatic Computing Engine,ACE)成功之後,開始積極宣揚電腦的用途,認為它將改變人類文明的生活與思考方式。當初許多人認為涂靈言過其實,但至今已無人能否定這個看法。
Read more涂靈(Alan Mathison Turing, 1912-1954) 在替英國政府設計自動計算機(Automatic Computing Engine,ACE)成功之後,開始積極宣揚電腦的用途,認為它將改變人類文明的生活與思考方式。當初許多人認為涂靈言過其實,但至今已無人能否定這個看法。
Read more涂靈(Alan Mathison Turing, 1912-1954) 在替英國政府設計自動計算機(Automatic Computing Engine,ACE)成功之後,開始積極宣揚電腦的用途,認為它將改變人類文明的生活與思考方式。當初許多人認為涂靈言過其實,但至今已無人能否定這個看法。電影《模仿遊戲》裡出現一幅涂靈母親的畫作,畫裡小艾倫不顧玩伴的曲棍球比賽,低頭仔細觀察一朵小雛菊,彷彿預告了涂靈日後對數學規律與自然界充滿神秘關係的好奇。基於此好奇與對計算的敏感,涂靈相信看似複雜的自然界現象,如雛菊的花瓣、向日葵子的排列、生物細胞的分裂生長等等,可能由某些簡單的數學公式來描述。這些觀察比當代學者早了10~20 年,也是日後渾沌理論、碎形理論、生物數學的發展基礎。
Read more在這個3C與網路幾乎成為生活必需品的世代,死亡可不是一了百了。因為在網路上留下的數位足跡,我們的一小部分似乎超越了肉體年限而永生。
Read more知名哲學家Daniel Dennett藉由模控學(Cybernetics)之父Norbert Wiener在《人類的人性用途》一書中的觀察與預言,告訴我們為什麼不該盲目追求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
Read more各位想必都曾感受過或經歷過多種不同形式的錯覺,但是這些錯覺為什麼會出現呢?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答案肯定是—「都是大腦搞的鬼」。不過細究起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造成錯覺的原因有哪些?大腦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們?如果大腦這麼不可靠,那怎麼辦?!
Read more科學取徑的美感研究就如同知識加工廠,關注於大腦如何處理美感刺激(藝術品)?有多少部門協同合作,包含視覺,注意力,決策,情感因子,情境因子等等,日趨嚴謹的控制組操弄,試圖搞清楚每一個環節的特性,從功能的角度來分析拆解。這種作法雖然產生很多資料論文,但是似乎走不進「審美」的核心。如何去回答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會被日落的情境感動呢?
Read more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不過是近代的事;葉素玲教授將它稱作一門「心」的科學,嘗試以科學的方法,探究以往被認為極抽象、玄妙的現象。追本溯源,我們所言的科學也始於古希臘哲人對空間、時間、物質的興趣;發展至今,科學的學門必須遵循三大原則──具因果關係、可量化與測量、可重複驗證,而心理學的研究亦歸於此一方向。
Read more人類具有主觀的情緒意識,我們會「覺得」開心,也會產生恐懼、憤怒、哀傷或其他多種不同的主觀情緒感受。但是,動物有沒有主觀的情緒意識呢?當一隻狗興奮地對主人猛搖尾巴,或當一隻老鼠發出極度高頻的唧唧聲時,牠們究竟會不會像人類一樣,覺得自己很開心、感到快樂、或擁有情緒意識呢?
Read more對於不同認知功能的神經機制的理解,人類至今為止已經累積許多知識,而這些知識的起點,多源自於病患研究。舉例而言,我們會知道額葉的布洛卡區對語言的產生至為關鍵,是拜失語症病患所賜;我們會發現海馬迴是特定類型的記憶要形成不可或缺的腦部結構,始於對海馬迴被切除的病患H.M.(Henry Molaison)的觀察;同樣的,衝動控制能力需要前額葉的正常運作這項發現也是因為觀察了頭部受傷的鐵路工人蓋吉(Phineas Gage)才得到的。而我們對意識的神經機制的了解,很大部分也奠基於針對不同類型病患的病患研究。
Read more「腦科學也能偵查辦案嗎?」你心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疑問呢?既然這是一門科學,必然與科學理論密不可分,解答的路徑必定有跡可循。而且不可否認的是,大腦的確潛藏著許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而腦科學家的工作正是以科學的方法,幫助我們驗證結果,求得解答。
Read more略具科學常識的人,對於「我們從何而來」或「世界如何產生我」或可輕易回答出生命產生的詳實過程;即便一竅不通者,也可以直覺地說「我媽媽生我的呀!」但你是否想過,前一秒你尚未存在、下一秒便「出現」了──豈不弔詭?人身上的細胞平均七年便汰換一輪,如此說來,七年後的這個個體,還是「我」嗎?
Read more在心理學的發展軌跡中,關於意識的早期追索,大概可以追溯到 1900 年時佛洛伊德於維也納出版《夢的解析》,以及佛氏一連串對意識與潛意識力量的思考。當代神經科學家認為神經線路是產生心靈與意識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在心靈與意識運作的過程中,定然會伴隨神經的反應。而佛氏理論則主張潛意識是人類產生具有意識性的心理與行為之「充分條件」,也就是說,佛氏認為人的行為受人性中的黑暗力量──潛意識所驅使,夢、口誤等心智現象與行為都是因之而生,試圖依此對「意識從何而來」做出有因果力的解釋。
Read more葉老師的研究生涯看似順遂,但走向知覺心理學專業的過程,仍然存在轉折。在大學階段,老師本也和許多心理系同學一樣想往臨床領域發展,畢業前到醫院實習,才發現自己對於一般心理歷程更有興趣。
Read more「意識是什麼?」這個難題,洪老師從三十年前開始追問,在哲學、認知與腦神經科學等領域中反覆尋找答案。直到今日,科學家與哲學家仍為這個課題所困,但這場無止盡的追尋,似乎不會終止。他拋出的這個弔詭的問題:「誰是我?」是一個研究階段的段落,對於不曾接觸意識研究的讀者而言,也同時是最好的起點。
Read more■在面對重大決定,絞盡腦汁仍無法果斷做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