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無盡的追尋──訪洪裕宏教授
●4/8洪裕宏老師主講:「誰是我?我是誰?世界如何產生我?」點此報名!
採訪、撰文|許楚君
2016年底,洪裕宏老師才剛出版了《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這本著作。人工智慧、演算法已經成為顯學的今日,書中所觸及的意識研究,對於多數的臺灣讀者仍是陌生的領域,然而這卻是洪裕宏教授專研許久的課題。
「意識是什麼?」這個難題,洪老師從三十年前開始追問,在哲學、認知與腦神經科學等領域中反覆尋找答案。直到今日,科學家與哲學家仍為這個課題所困,但這場無止盡的追尋,似乎不會終止。他拋出的這個弔詭的問題:「誰是我?」是一個研究階段的段落,對於不曾接觸意識研究的讀者而言,也同時是最好的起點。
●從哲學到認知科學
洪裕宏老師的學術養成最初來自哲學。在臺大哲學系期間,對心靈哲學就特別感興趣,他對於這樣的課題感到好奇:「我」作為有意識的存在,又同時能知覺到自己有身體,而在物理性的身體之中,又為何存在一個心靈、一個「我」?大學時期的哲學訓練為他打下思辨的基礎,博士班至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又廣泛接觸了許多不同領域。正巧在一九八零年代,電腦的普及廣泛影響各學科,尤其為心理學帶來更多的衝擊,這也為身處美國的洪老師開啟了嶄新的研究契機。
當時學界的主流認為,只要有夠好的電腦與程式,人工智慧終究可以完整的創造出與人的心靈相似的系統。最初洪老師的博士論文即以「心靈的涂林算機模型」為題,假設電腦可以實現人的心靈及意識。然而隨著研究的推進,他越來越發現人的意識不可能為人工智慧所模仿,他開始涉獵神經科學、電腦科學及人工智慧,嘗試從不同取徑切入,解決心中的疑團。
於此同時,一九八零年代的學界也發生了大論戰,學術界的一批學者,後來被稱為神經網路學派,提出涂林算機的局限,認為電腦和人腦相差太多,應該模仿人腦結構,忠於人腦的運作方式,發展另一套理論。這場論戰激發了洪裕宏老師的靈感,決定改換題目,嘗試研究神經網絡。然而這樣的想法卻與當時的主流背道而馳,即使是他的指導老師,也認為人工智慧才是未來。投入連結論模式(connectionist model)的研究之後,洪老師更加確認電腦的侷限,無法解決意識的問題,朝著與背於主流的研究方向,耗時九年完成的博士論文,最終獲得了印大的認知科學傑出研究獎。也因為過程中修遍了各種課程,在初成立的認知科學學程取得了哲學與認知科學的雙博士學位。
●臺灣意識研究的開拓者
回到臺灣之後,洪裕宏老師受聘至中研院進行研究工作,與數學研究所的李國偉老師合作組成認知科學研究群,集結了中研院、臺大與陽明大學各領域的學者,後來更擴大為整合型研究計畫,成為認知科學在臺灣的濫觴。
洪老師在九零年代創設了中正大學的哲學系,作為認知學群的延續,又與曾志朗及戴浩一教授合力創辦了臺灣第一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到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任教之後,洪老師又花費了許多精神補足腦神經科學背景,為他的意識研究進一步拓展出神經科學的研究。
作為意識研究的開拓者,洪裕宏老師觸及了人的意識及宇宙這兩個最根本的問題。在當時遇到最大難題,並不是研究課題的艱澀,而是多數人對它的陌生。由於意識研究仍是新興的領域,在當時仍沒有專門的組織、年會,加上臺灣的文化普遍重於實用,對於理論問題興趣不大,而忽略了意識研究的重要。
「AI就是明天,明天不是三十、五十年,而是三、五年之後的未來。如果沒有訓練足夠的年輕人才,臺灣的AI產業就永遠無法追上。」在近年,雖然又創立了陽明心智哲學研究所,也陸續培育出不少優秀的年輕學者,但當前的研究與產出仍有一段距離,這也是為臺灣引入意識研究的洪老師所感到憂慮的。
●無法解決的意識「難題」
意識研究在臺灣,對多數人仍屬陌生,卻是今日科學研究中被廣泛討論的課題。意識研究探討的是物理科學永遠碰觸不到、卻也不容否認的經驗領域,亦即感官經驗。這樣的「主觀知識」,正好反映了客觀科學的侷限。
從事意識研究的洪老師一開始也曾是唯物論者,認為物理學可以提供一切的答案,然而隨著研究的演進,至今許多的科學家已經認感官世界不僅有物質面向,也有實證科學所無法觸及的向度。譬如一般認為植物人沒有意識,但是比利時科學家Steven Laureys的研究卻發現,少數植物人仍具有意識,只是如閉鎖症候群患者,被困在身體裡。由於我們缺乏對意識的精準瞭解,也缺乏科學的客觀判准,才無法確知植物人的意識狀態,而這個無法被客觀科學驗證的經驗內容,即是意識研究中最不易解決的問題。
什麼是意識?「我」意識從哪裡發生?身體滅絕後是否就一無所有?這都是唯物論無法解決的問題。「誰是我」所要探問的,就是這個尚無解答的難題。
這個問句引自順治〈贊僧詩〉的偈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時候我是誰?」後句的「我是誰」,指的是一般人只要能維持一致的記憶,就能形成的自我故事,要指認「我是誰」並不困難。前句的「誰是我」卻指向了對人類存有的追問:我從何時開始存在?又為何存在此時此地?洪老師循著近年科學與哲學研究的脈絡,給出了這樣的方向──非物質的「訊息」,這個新的架構顛覆了既有唯物論的假設,也為不斷觸礁的意識研究提供了可能的突破。
●4/8洪裕宏老師主講:「誰是我?我是誰?世界如何產生我?」點此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