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長生不老嗎?AI或許可以(某種程度上)幫你如願

分享至

想長生不老嗎?AI或許可以(某種程度上)幫你如願

編譯/許守傑

數位永生

人死後會發生什麼事?如果不是因為病痛或意外,平時我們可能不常主動談論這類話題。然而Covid-19大流行造成全球逾200萬人喪生,迫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這個人生的大哉問。在這個3C與網路幾乎成為生活必需品的世代,死亡可不是一了百了。只要伺服器和資料庫仍然運作著,逝去的人們便依然存在。這類的數位資產在數據所有人身後該如何處置?日本NHK電視台曾經做過一項調查,顯示日本多數網友對於如何處理數位遺產感到不安,更多的人甚至不知道該拿數位遺產怎麼辦。

住在英國的Lucy Watts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看法。Watts罹患了一種目前病因仍不明的肌萎縮疾病,她必須終身與輪椅共處,並且只能通過鼻胃管灌食。有了母親的照護與陪伴,24歲的她已經遠遠超出了醫生當初告訴她的預期壽命。長期與死神共舞的她,不斷思考著如何留下自己的「遺產」(legacy):「我該如何傳遞我的生命故事?對我愛的家人來說,就是聽到我、看到我、記得我今天的樣子。我寫的每篇部落格、在臉書或Twitter發的每則貼文,都會在我死後繼續存在並影響他人,這就是我現在努力的目標。」

上傳意識

如果仔細探訪,Watts或許會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孤單。因為在大西洋的另一端,舊金山灣區的一個車庫中,James Vlahos正在開拓一項革命性的嶄新服務──HereAfter。透過生前的多次訪談,客戶將自己的人生故事、遺憾或想對家人說的話,全部收錄進一個專屬於自己的資料庫。這個資料庫,最終會成為聊天機器人的語料庫。當客戶過世後,親友們便可利用Alexa、Siri之類的語音助理重新回放逝者的聲音,甚至透過對話與之互動,彷彿逝者依然陪伴著他們,為他們加油打氣。

開發這項應用的動機,來自於Vlahos的父親。當父親被診斷出罹患末期肺癌後,Vlahos把握住最後機會,錄下了與父親的訪談內容。長約20個小時訪談,除了影音,還被轉化為逐字稿,成為文字、音訊和影像皆備的資料庫。利用這個語料庫打造出來的聊天機器人,Vlahos親暱地稱之為「爹爸」(Dad Bot)。Vlahos的初衷,是給每一個人同樣的機會,在每一個思親情切的夜晚,透過文字與之筆談、再次聆聽那個熟悉的聲音,以此緬懷所愛的人。

「為什麼不就……放下?」當記者替部分觀眾問了他們最想問的問題,Vlahos答道:HereAfter其實更在乎的是家屬的需求。就像一般人會透過泛黃的書信、褪色的老照片去緬懷一個人,「爹爸」不過是一個更好的媒介與「工具」。相較之下,位在佛蒙特州的泰瑞森運動基金會(Terasem Movement Foundation)有著更驚世駭俗的野心。

這聽起來或許有些不可思議,就像是科幻小說中才會出現的情節,但泰瑞森運動基金會想做的,正是上傳人類意識。使用者會將關於自己的點點滴滴,包括個人的記憶與過往經歷,輸入到他們的LifeNaut網站。這就像將你的大腦備份到雲端,演算法會根據這些數據找出該用戶的獨特性,並產生一組數位個人化檔案(基金會稱之為「個人意識」)。這個個人意識不會單純回放用戶的錄音或重複用戶過去說過的話,而是透過拼接、聯想,將這些資料重新組合起來,並透過動畫頭像,或是仿真機器人回覆用戶過去未曾回答的新問題。乍看之下,使用者似乎超越了肉體年限,獲得精神的永生。

兩次死亡

在這個各式社群媒體百家爭鳴的數位時代中,我們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似乎都留下自己的一小部分,並且超越肉體而長存。然而死亡是一個深刻的議題。究竟人工智慧能不能代替一個已逝的人來彌補我們心中的遺憾?抑或是留存下來的人應該要學習放下才能闊步向前?可能沒有標準答案。

前面所提到的Watts最終採用了HereAfter的服務,創建出屬於她自己的聊天機器人。當聽到Alexa撥放Watts的聲音,Watts的母親難掩內心的激動。

意識上傳,這個走在時代尖端的技術,甫一聽到讓人耳目一新,但下一秒不免令人開始擔心諸多敏感的倫理、法律,甚至宗教問題。不過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的一生會經歷兩次死亡:第一次是肉體的死去,另一次則是被所有人遺忘。」如果類似的應用能夠幫助我們記住所愛的人、他的每一個人生故事、唱過的每一首歌或一個微笑,讓這樣的美好常存於心,或許才是這項技術最重要的價值。

編譯來源

參考資料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執行團隊編譯)

(Visited 4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