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跟著心走,真的比較容易找到對的方向嗎?

分享至

■在面對重大決定,絞盡腦汁仍無法果斷做出判斷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把大腦關機,把決定權交給「心」呢?

150305
圖片來源|http://www.wealthysinglemommy.com/4-ways-to-encourage-your-kids-intuition/

撰文|駱宛琳

有時候面臨令人左右為難,不知道該怎麼做決定時,常聽到人會說,「就跟著直覺走吧!」或是「聽聽自己心裡的聲音!」。但是大腦無法爽快決斷的事情,真的跟著感覺走就一定比較不會出錯嗎?到底我們「無意識」的那個自己有多聰明呢?我有時候在日常生活中恍神,想不起來到底有沒有記得鎖門,或擔心其他芝麻小事時,回頭確認後都發現自己只是白擔心一場。那時會覺得,無意識的那個自己其實還蠻可靠的呢!當我們在無意識的狀況下,是不是對所接受的外在資訊反而有更佳的判斷能力呢?

2004 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Dijksterhuis博士提出了一個理論,認為無意識底下的思考是有優勢的。他們設計了一連串的實驗,發現如果受測者在做決定前(例如挑車、挑房子),先去做一些無關緊要但耗腦力的解謎、填字遊戲,會讓他們更容易做出最客觀也最有效益的決定。 這個論點馬上受到各界矚目,畢竟,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在意識的角落,默默地豢養了一個強大的「無意識」,是很吸引人的理論。

不過,當其他實驗室也紛紛開始投入研究「無意識」是不是能提供我們思考優勢的時候,實驗結果出現五五波,極為兩極化的分歧。「無意識的思考優勢」也成了近代心理學最具爭議的論點之一。研究設計的不同、故意讓受試者「意識」分心忙碌的遊戲難度,甚至參與實驗的受試者人數,似乎都成了造成各家實驗結果南轅北轍的原因。

最近,荷蘭的Mark Nieuwenstein博士和Hedderik van Rijn博士決定針對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因,重新審視過往的實驗設計,並擴大參與受試人數,來好好重新探討這個心理學上的當代大謎團。他們找來將近四百位受試者,這大概是過往類似研究參與人數的十倍!受試者必須在四輛車,或是四棟房子裡挑出最值得購買的。針對每個候選選項,研究人員會告知各12項優缺點,然後隨機把受試者分為四組,來看看「意識」還是「無意識」下比較容易做出正確判斷。有些受試者在做決定前,會被要求玩三分鐘的字詞解謎遊戲,並且被告知遊戲結束後要做出決定;有些有三分鐘的時間可以仔細想想再做出決定。有些受試者則在玩完三分鐘的字詞解謎遊戲之後,在做出判斷前可以隨便他們要花多少時間思考;最後一組受試者則是不用玩解謎遊戲,也可以隨便他們要想多久。

最後實驗顯示,「無意識」底下所做的判斷並不會因此提升正確率。他們接著回頭去分析過往實驗的發表結果,發現那些支持「無意識具有思考優勢」的研究結果樣本數都太少,因此很容易因為某些誤差而使得實驗所得到的結論被誤導 。再加上現今論文發表的常態裡,比較新穎的論點或許比較容易被期刊所接受,因此在期刊審稿的過程中,也無形中引進了「審稿誤差」。

有趣的是,雖然「無意識」似乎沒有辦法給我們額外的思考優勢,但在「無意識」時所做出的思考判斷,絲毫不會比有「意識」時所做出的判斷要差。這又是為什麼呢?

Mark Nieuwenstein和Hedderik van Rijn博士表示,這有可能是因為在資料收集階段的時候,我們已經逐步對即將需要做出的選擇作出判斷而有底見了。因此在受試者最後公佈自己的決定前,不論有沒有要讓大腦分心去做解謎遊戲,也都對最後決定影響不大。他們也提到,類似的情況也在所謂的「第一印象」中看到。 第一印象所形成的判斷通常都很難被更改,是因為在之後的資訊收集過程中,我們會傾向去尋找能強化、支持第一印象的證據。

雖然,傾向「無意識」並不特別聰明的陣營發表了這篇詳盡的研究結果,但是支持「無意識具有思考優勢」的陣營也並沒有因此垂頭喪氣。日後會不會有更完整的研究來支持「無意識」呢?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參考資料:    
1. Nieuwenstein MR, et al. (2015). On making the right choice: A meta-analysis and large-scale replication attempt of the unconscious thought advantage.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Vol. 10, No. 1, pp. 1-17
2. Dijksterhuis, A. (2004). Think different: The merits of unconscious thought in preference develop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 586–598.
3. Dijksterhuis, A., et al. (2006). On making the right choice: The deliberation-withoutattention effect. Science, 311, 1005–1007.
4. BBC News (2006). Sleep on it, decision-makers told. Retrieved from http://news.bbc.co.uk/go/pr/fr/-/2/hi/health/4723216.stm.
5. Newell, B. R., et al. (2009). Think, blink or sleep on it? The impact of modes of thought on complex decision mak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2, 707–732.
6. Strick, M., et al. (2011). A meta-analysis on unconscious thought effects. Social Cognition, 29, 738-762.

--
作者:駱宛琳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免疫學博士,從事T細胞發育與活化相關的訊息傳導研究。

 

加入好友

(Visited 127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