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學者必有師──訪梁庚辰老師

韓愈在《師說》中寫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梁庚辰除了用豐厚的知識素養與身教感染學生外,對於每一個問題,他也總是格外認真以對。像是訪談時攝影師曾隨口問到講多重人格的電影《分裂》,梁庚辰雖然沒看過這部電影,但他聽到多重人格一詞,便開始翻找相關資料,想向我們說明多重人格的奧妙和心理學的研究發現。

Read more

【人物專訪】來自麥鄉的腦科學家—杜培基醫師

先進的科學知識需要具備一定的數理能力,這對數學滿分的杜培基老師來說,是一個好的開始。學生時期的老師期待每一個雙週日,因為又可以到清大學習到比教科書內更有趣的事物了,教授的科目涵蓋物理、數學、化學,實驗前教授們會先進行科學理論的講解,講解後再讓同學們動手操作,整學期的科學課程結束後,還有為期兩週的夏令營,經過一學期的科學洗禮,已經在老師心中埋下探究科學的種子。

Read more

當愛因斯坦遇上神經科學家:為什麼快樂讓時光飛逝?

■為什麼快樂的時候,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愛因斯坦為了要讓相對論比較容易理解,曾經舉了「美女與火爐」的例子。坐在美女旁邊一小時,感覺光陰似箭;坐在火爐上,那一小時卻漫長如年。如果愛因斯坦舉的例子讓我們會心一笑又感同身受,藏在背後的神經學機轉是什麼?在去年年底的 Science 期刊上,有神經科學家用生物學的角度,嘗試解釋了愛因斯坦的「名例」。

Read more

「我吃這個藥會有效嗎?」-憂鬱症治療成效之預測

■一般而言,當憂鬱症患者開始接受一項新療程時,想知道這個新治療有沒有效,平均需要 8-12 周的時間。很久吧?如果我們沒辦法發展出一種100%有效的治療方法,那就只好想辦法預測什麼人接受治療會有效、什麼人接受治療不會有效了。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音樂的結構與愛樂的腦

■音樂認知的基本架構,是由作曲家李歐納德.邁耶爾 (Leonard B. Meyer) ,在 1956 年出版的《音樂的情感與意義》一書所奠定。他提到音樂所能撩撥的許多情緒,都是來自於聽眾的期待。蔡振家教授特別為我們剖析音樂結構,如何在我們的大腦中,產生喜愛的感覺。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幽默的結構及神經機制

■很少有什麼方法,能夠讓一個人在短短幾秒內,從憤怒或沮喪的心情轉為快樂,但是幽默就有這種力量。幽默是人類特有的高層次心理功能,不但能夠緩衝壓力,調節失敗挫折的衝擊,也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然而我們卻很少去研究幽默這個現象。陳學志教授透過解析幽默的結構,希望能夠找出一種產生幽默的方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