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 (COVID-19) 無症狀感染者會帶來哪些隱憂?

武漢肺炎 (COVID-19) 的疫情持續在全球延燒,對於檢測呈陽性、有症狀的感染者,應給予治療及隔離,以避免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 持續傳播。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不少 COVID-19 的患者並無症狀或者是症狀輕微,患者自身也難以察覺,這些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會成為防疫漏洞?又會帶來哪些隱憂?

Read more

AI──逐漸走入凡間的科技

普遍對於AI的討論多半圍繞在技術的本質,AI產業的運作,除了以技術為本位之外,更有許多具備跨領域的專家作為客戶需求與AI工程師之間的橋樑,確認需求、評估投資、分析產業,劉建志以自身的經驗,從管理方的角度,分享他所觀察到的AI應用、機會及值得思考的議題。

Read more

想減緩大腦退化,如何活動效果大不同

我們對於「活動、要活就要動」這句話耳熟能詳,還有許多研究探討運動、休閒、社交活動對認知能力衰退的影響,然而很少人想過怎麼活動對減緩大腦退化比較有效。研究發現日常活動的多樣程度其實很重要。日常活動愈多樣的受試民眾認知能力分數較高,即使校正活動總時數仍然有效。代表不是因為活動多樣造成活動時間比較長的結果,而是活動多樣本身就有維持大腦健康減緩退化的效果。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物理學家:高斯?〉&〈雷達英雄後傳之電波天文學〉

有數學王子之稱的德國數學家高斯,是史上數一數二的偉大數學家,但是很少人知道他也是一位傑出的物理學家。他不僅成功預測榖神星的軌道,做過大地測量跟地磁測量,決定電磁學的單位,在光學研究也頗有造詣,甚至跟架設了第一條電報。本講次介紹高斯在物理學方面,較不為人知的各項成就。

雷達是現代人熟知的科技,其應用全來自二次大戰時期,英美共同研發的關鍵技術。在大戰結束之後,研發雷達技術的物理學家們回到學界,促成促成電波天文學的蓬勃發展,為人類探索宇宙開啟了另一扇窗。

Read more

不同認知思考可能對你的睡眠有不同負面影響?

睡眠量的多寡與我們在生活中因應各式各樣的事件的能力有關,像是具備足夠的注意力、警覺性或是儲存白天所經驗到的記憶等。當我們面前有位受失眠所苦的人,你可能會想給予他這些建議,像是「你就別想那麼多吧」或「你一直想著要睡覺就會睡不著哦」等。然而,這些建議確實能助於改善他的睡眠困擾嗎?又或者,進一步探究,頻繁的擔心睡不好或是頻繁的想起白天的事情對於睡眠有什麼負面的影響呢?

Read more

【人物專訪】「發揮好奇心,解開生活中的所有謎題。」——專訪陳俊太

帶學生到商場闖關,找尋跟課堂相關的化學原料;考題搭配刮刮樂,讓學生依照選項抽加分分數和小禮物……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教授陳俊太以獨特的教學風格風靡校園,更多次受邀與他校教師分享教學方法,他如何設計課程?這樣教學又是為了什麼?一個半小時的採訪中,這位「奇教授」一下揮舞腹語娃娃「小吳」,一下拿出繩子變魔術,暢談對於高分子與教學的看法。

Read more

人工智慧在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

人工智慧與電腦發明有70年的差距,人工智慧發展的困難,透過哲學家博藍尼提出的「博藍尼悖論」給了一個清楚的說明,「我們懂的事情,比我們能表達出來的更多。」,因此限制了賦予機器智慧的能力,直到2010年機器學習的出現,終於讓人工智慧的發展出現一道曙光。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從北極到南極,全球氣候怎麼變?〉&〈全球暖化的理與盲〉

這場演講,是趟穿越時空的旅行。我們計畫從北極走到南極,了解太陽輻射與地球自轉如何驅動大氣環流,近而影響不同區域的氣候、生態與農業活動。我們也將穿梭古今,討論氣候學家們是如何利用理論、模擬、與觀測,探討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氣候區分佈。當地球系統精巧的能量與動量平衡被人類打破時,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
全球暖化是否確有其事?那是人類造成的嗎?有人對此深信不疑,有人對此嗤之以鼻,這事只能夠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嗎?本講次為您整理從科學角度來看,關於全球暖化的理與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