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減緩大腦退化,如何活動效果大不同

分享至

圖片出處 @pixabay

文/陳敦理

●要活就要動!如何活動?

成年人隨著年紀漸長,認知能力像是學習、記憶、注意力、找路的空間感、尋找適當詞語、思考、判斷等卻在不知不覺中慢慢衰退。如何做好身體與大腦保養才能活得快樂又健康?我們對於「活動、要活就要動」這句話耳熟能詳,還有許多研究探討運動、休閒、社交活動對認知能力衰退的影響,然而很少人想過怎麼活動對減緩大腦退化比較有效。研究發現日常活動的多樣程度其實很重要。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比起 2008年平均壽命 78.6歲,2018年來到80.7歲,其中男性為77.5歲、女性84歲,都創下歷年新高也高於全球平均。然而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健康平均餘命」,也就是身體健康不需他人照顧的平均期望存活年數。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2016年國人健康平均餘命為 71.2 歲,與當年度的平均壽命相比,需要他人照顧的時間平均為8.8年,如何更有效維持身體與大腦健康還有相當大進步空間。

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行為與社區科學學院研究團隊便思考著,與其評估人們生活中整體活動量,他們更想知道活動多樣程度對維持大腦功能的影響。

●探討活動領域與認知能力的關聯

研究團隊針對 732名曾經參與美國全國每日經驗調查 (National Survey of Daily Experiences) 的受試民眾進行實驗,他們以社會大眾日常生活中七個活動領域的廣泛、平均程度來定義活動多樣性的高低。七個活動領域分別是花時間與孩子相處、從事有薪工作、休閒活動、處理雜務、志願服務、運動、幫助他人。受試民眾年齡從三十四歲到八十四歲不等,年輕人與中老年人數目相差不大。實驗為期八天不間斷,研究團隊每天詢問受試民眾是否進行七個活動領域與花多少時間。雖然研究團隊有詢問受試民眾健康狀況,卻沒有取得他們的就醫記錄,可能健康狀況不好的受試民眾無法參與活動。他們按照受試民眾答案進行評分來表示日常活動的多樣程度,分數可以呈現活動項目多寡、集中或分散。同一批人在十年前第一段實驗期間也曾經連續八天接受研究人員詢問相同七個問題,不同的是第二段實驗期間研究團隊以成人認知簡化測驗來評估受試民眾的認知能力,像是口語、記憶、注意力等,來了解大腦退化的狀況。

●活動愈多樣認知能力較高

想要維持大腦健康減緩退化,最好保持活躍的生活型態、讓活動規律而多樣。研究發現日常活動愈多樣的受試民眾認知能力分數較高,即使校正活動總時數仍然有效。代表不是因為活動多樣造成活動時間比較長的結果,而是活動多樣本身就有維持大腦健康減緩退化的效果。日常活動愈多樣與認知能力較高的關聯即使校正年齡、性別、人種、教育程度、對身體健康與幸福感的自我評估仍然有效。他們也發現在十年前後兩次實驗期間活動多樣性升高的受試民眾認知能力分數比活動多樣性低或這段時間活動多樣性降低的受試民眾來得更好。有趣的是這種效果不受年齡限制,不管是三十多歲的小伙子還是八十多歲的老人家,活動多樣性愈高的受試民眾,認知能力都來得更好。因為參與多種活動一般來說會與更多人互動,而社交活動可以增進人們的社交網絡、知識、心理健康、認知資源。

研究結果支持「愈使用會愈好用、愈不使用就愈不能用」的概念,也讓照顧者、照護機構、政府相關部門將來擬定促進活躍的生活型態目標可以把日常活動多樣化放在裡面。研究團隊也發現在日後實驗有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像是能順利完成實驗十年前後追蹤的受試民眾平均健康狀況、教育程度都比一般社會大眾更好,而受試民眾的人種大都為白人。還有由於是觀察式研究,以旁觀的角度收集分析資料免得干擾受試民眾的行為,卻很難確認結果的因果關係,其他變因也可能會影響實驗結果,像是研究團隊也在思考會不會日常活動多樣的受試民眾可能同時飲食比較健康。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弄清楚這些問題。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記錄自己一週日常活動的項目與時間,想辦法增加自己活動多樣與平均度,親身體驗活動多樣化維持大腦健康減緩退化的效果。

 

參考資料

1、Soomi Lee, Susan T Charles, David M Almeida. Change is Good for the Brain: Activity Diversity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Across Adulthood.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2020.

2、林榮哲。認知功能分項之簡介。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科。2015。

(Visited 5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