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為何人類需要臭氧層?臭氧層如何因人類而破洞〉&〈談氣膠與大氣、海洋、人文的關係〉

地球大氣層中的臭氧分子,能夠吸收陽光中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然而臭氧層卻因為人類近數十年來的活動,在南極上方破了一個大洞。本講次說明臭氧吸收紫外線的機制,以及臭氧層破洞的成因。

俗稱 PM 2.5 懸浮微粒的氣膠,近年來造成嚴重的空汙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不但宣布 PM2.5 為致癌因子,甚至估計每年死於空汙問題的人數多達 700 萬人。在環境汙染致死人數,已超越戰爭、天災、疾病等等傳統災難的情況下,你我該如何因應?

Read more

【物理史中的四月】1831 年 4 月 28 日:扭結理論的先驅泰特(Peter Guthrie Tait)的誕生

自從 1833 年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想出如何計算兩個互連的環彼此纏繞次數的方法後,幾世紀以來數學家就一直對拓撲結深感興趣。但此領域一直到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蘇格蘭一位叫做泰特(Peter Guthrie Tait)的數學家做了煙環的實驗後才真正引起大家的關注。

Read more

【人物專訪】學無止境,但要行有攸往——王道還老師專訪

每一次看到王道還老師的學經歷,我們心中不禁都會升起一個自然而然的疑問:王老師的跨領域學習研究,怎麼能夠如此「跳 tone 」卻又無違和?王老師從人類學跨足醫學,悠游其中又不斷地玩出名堂來,還能夠找出各學門殊途同歸的圭臬。「跨領域」這麼一個經常被講到浮泛的概念,王老師為何能做得如此渾然天成?

Read more

呼吸道病毒交互作用將有助流行病防治

長久以來科學家相信不同病毒存在交互作用,卻沒有足夠證據支持這種說法。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 (University of Glasgow) 病毒研究中心團隊發現呼吸道病毒會相互抑制,讓已經感染某一種病毒的人不容易感染另一種病毒。他們總共分析大格拉斯哥地區、克萊德地區 (Clyde) 公立醫療機構九年以來罹患急性呼吸道疾病的三萬六千多人,病例資料共四萬四千多筆,這些病患曾經接受病毒檢測,確認感染他們呼吸道的病毒種類。

Read more

你真的熟悉所使用的工具嗎?

隨著機器學習模型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也就不可避免地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甚至擴大原本就存在社會中的歧視或給出不公的預測結果,深入了解模型的內部運作也就有其必要性。然而可解釋性的相關研究相當困難,即使已有許多工具與套件可供使用,但研究人員能否正確解讀這些工具所提供的數據也是一大問題。

Read more

中學時期的友誼經驗可能影響愛情關係

在求學的過程中,學生每天的生活除了家人與老師,最常接觸到他人就是班上的同學,而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更可能進而成為好朋友,並發展出穩定的友誼關係。也因此,在這個階段的人際相處變成每個人在邁入社會前熟稔社交技巧的機會。然而,你知道在中學階段屢次遭遇被同儕拒絕或是排斥的經驗,可能是之後與他人發展愛情關係時的危險因子嗎?

Read more

2019-nCoV (COVID-19) 感染的篩檢及鑑定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大流行已給予全球公共衛生及人類健康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種爆發比最初的想像更廣泛,為了早日識別出受到感染的患者,以爭取治療時間,避免疫情擴散,所以進行快速檢測2019-nCoV的分子檢測是迫切需要的。在本文我們將介紹及探討可用於檢測COVID-19患者的篩檢及鑑定的方法:定量即時逆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分析及免疫快篩試劑。

Read more

【人物專訪】受限於時空,生物學充滿意外——專訪周成功

投身科學教育五十年的周成功老師,講起與科學教育的結緣時,神采飛揚,「臺灣當時很少有科學新知的報導或介紹,《科學月刊》在我大學三年級那年的暑假創刊,我對《科學月刊》的感覺可說是如獲至寶,大四那年把學校書報討論的文章以說故事的方式改寫,第一次投稿就是給《科學月刊》;我記得很清楚,文章標題是『震動分子生物學的一個新發現』,講的是巴蒂摩(David Baltimore)、田明(Howard Temin)發現反轉錄酶的過程,那篇文章1970年被《科學月刊》接受,1975年巴蒂摩、田明得到諾貝爾獎,我自己覺得蠻得意的」。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海洋微生物知多少〉&〈臺灣海洋科學研究:半世紀的風華〉

海洋微生物種類繁多,包括自營細菌、異營細菌、古細菌、病毒、纖毛蟲、鞭毛蟲、真菌、藻類等等,最早可追溯到 35 億年前的細菌化石。本講次回顧海洋微生物探索史的重要里程碑,以及目前已確定的一些關於海洋微生物的事實。

綠色能源、漁業資源、海洋汙染、氣候變遷,這些許多人關心的迫切議題,都與海洋科學研究息息相關。台灣這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在海洋研究的領域中,走過了哪些篳路藍縷的歷程,未來又有何展望?

Read more

考試都考100分?測驗AI智慧的新試題

人工智慧到底有多聰明?這個問題自AI發展以來就不斷地挑戰著電腦科學家們,希望能夠設計一套測驗來衡量機器的智商。2019年美國華盛頓大學Keisuke Sakaguchi等研究員發表了一個全新的測驗──WinoGrande,能夠更精準地測驗出AI模型的聰明程度。

Read more

High 到最高點的代價:甲基安非他命對腦部可能造成的損害

目前多數的研究都認同,吸食甲基安非他命會使認知功能產生缺損,但是 Fitzpatrick 等人認為無法確定在甲基安非他命成癮者身上所發現到的認知功能缺損,是否可以完全歸因於這種藥物的濫用?還是由於患者本身也具備其他成癮物質的濫用使然?因此 Fitzpatrick 等人將把香菸、酒精與大麻的使用,以及人們本身的憂鬱程度列入考量,來檢視甲基安非他命與認知缺損的關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