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來了——塊陶啊!鸚鵡螺

現生的鸚鵡螺 (nautiloid) 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可愛頭足類動物,也給人「活化石」的印象,整體形態在漫長的演化中似乎沒有太多改變,其實這個過程已經演變出各式各樣的物種,只是留下來的有限,目前僅能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交界的中部深海處發現他們,然而5000萬年前,鸚鵡螺類可是更多樣且廣泛生存於全球的,是什麼因素讓他們越來越少,至今仍不清楚發生什麼事。一趟臺灣的化石尋覓之旅,讓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合作的跨國研究團隊,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探討新生代中海洋哺乳類的捕食壓力,導致鸚鵡螺被侷限的背後機制。

Read more

【探索30-3】畜日東昇 爾牧一新:邁向智慧化與精準化的畜牧業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都是離不開蛋、奶、肉的,由此可見畜牧產業是多麼重要的民生產業之一。然而,近年來也有不少議題是圍繞著畜牧業打轉,像是飆漲的蛋價、進口肉的開放與否、奶源的安全疑慮等。也是時候我們應該好好認識一下,這個時刻在我們身邊,卻對它認識不多的產業了!本場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邀請到臺大獸醫學系的周崇熙教授,來告訴我們畜牧業三柱——肉、蛋、奶的生產過程,以及邁向智慧化與更準化的發展。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SDG5 性別平等:女科學家與工程師 〉

國科會在過去幾年花了相當大的心力,鼓勵更多女性投入科學職涯,但回頭檢視各領域目前的性別比例,除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較均衡外,工程、生命科學或自然科學中,女性從業比例都偏低,當中必定包含一些結構性問題。今天的科學史沙龍,邀請到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學系的洪文玲教授,和台大醫學系的黃韻如教授,分享她們所目睹的校園性別現況,以及臺大非常火熱的「月經課」。

Read more

香草的拆解與重組(下)

香草作為各式料理的「香料明星」,受到大眾的喜愛,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不少。然而,我們大部分使用的香草莢卻是來自一種嬌貴的熱帶植物——「平葉香草蘭」。這種植物不僅栽培不易,繁殖更是難上加難,不僅開花時間只有24小時,還必須仰賴一種特殊蜜蜂才得以授粉。所幸後來人們找到了人工授粉的方式,才得以大量生產。然而,因為必須透過人工一一授粉,也就代表生產成本相當高。在如今氣候異常、勞工意識抬頭,再加上供需不平等的條件下,天然香草可以說是供不應求。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找到能夠永續生產的其他管道。那麼,到底有什麽方法可以在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減少生產香草對地球的負擔呢?

Read more

把實驗室搬到森林裡面!測量長期夏季乾旱對樹木的影響

一篇發表於《Plant Biology》期刊的研究,為了瞭解在自然環境中樹木受反覆夏季乾旱影響的情況,所以在德國南部的森林架起樣區,分別觀測歐洲常見的闊葉樹歐洲山毛櫸 (Fagus sylvatica) 和針葉樹歐洲雲杉 (Picea abies),受到長期乾旱再恢復水源之後,是否會產生遺留效應,對樹木造成比乾旱本身更長時間的影響。

Read more

【開箱大學教授】在逆境中找出自己的區位|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劉少倫副教授

藻類是很神奇的生物類群,在合適的環境有些族群可以長得如參天大樹;在逆境時,也有不少族群可以找到自己的區位,安定生存。藻類學家劉少倫教授也如同他所研究的藻類一般,在人生旅途中各式各樣的光景下,努力找到自己的區位。
出生於恆春的他,曾經在高中時,因為城鄉教育的落差讓他陷入低潮;在前往溫哥華留學時,還因為英文口說和聽力能力不足,讓他與當地環境格格不入。所幸他沒有放棄自己,而是透過自己的努力,找出不是最佳解,但又能克服困難的方法。然而,長期的操勞卻讓他罹患嚴重的胃潰瘍,他甚至一度覺得自己是否得到胃癌,命不久已。雖然這段經歷非常痛苦,但這讓他瞭解到生活與研究之間的平衡的重要,也讓他瞭解「不需要與別人爭高下,而是必須找到自己的區位」。

Read more

如何看懂一棵生命樹(下)

上篇介紹了達爾文在1837年畫下的第一棵生命樹具有怎麼樣的重要性,以及分類觀念在生命樹出現前後的改變。但是當我們實際拿到這種樹枝狀圖表時,又要怎麼解讀呢?其實非常簡單,只要把握住最重要的原則「一個有效的類群必須包含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子孫」即可。學會解讀生命樹後,不妨試著將生活周遭會遇到的生物記錄下來,並上網搜尋相關資料,畫出牠們的生命樹。多練習幾次,你也會是傑出的演化學家喔!

Read more

如何看懂一棵生命樹(上)

大家都知道達爾文是演化學之父,但他在生物分類學上的貢獻就鮮少人知了,他在1873年手繪出的第一棵生命樹具有重大的意義。事實上,在達爾文之前就已經有不少人提出演化的觀念,不過早期的演化觀念是線性的;而達爾文所認為的演化是樹狀的,就像是他所繪製的生命樹,一個物種是可以開枝散葉演化成多種新物種的。這個觀念大大影響了整個生物學領域,特別是分類學。至此,分類學不再是將具有相似表徵的物種畫成同一族群,而是必須依照親緣關係的遠近來進行歸類。此外,這張圖也表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想法:物種同源!

Read more

香草的拆解與重組(上)

在炎炎夏日,來上一球香草冰淇淋,奶油般溫潤的口感加上微微的甜香,令人回味無窮。除了作為冰淇淋的經典口味,香草也運用在許多甜點的調味中,像是卡士達、布丁、乳酪蛋糕等等,香草總是能畫龍點睛地賦予這些甜點更多層次的風味。為什麽這樣的「香料明星」能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呢?是什麽成分吸引了我們?科學家們正在逐步解開香草的祕密!

Read more

【開箱大學教授】自然、社會從來不是二分法|臺大博物館群胡哲明副總館長

「不用做到完美,剩下的時間拿來探索,才不會限縮了自己的視野。」這是臺大博物館群副總館長胡哲明教授的人生哲學。胡教授對許多領域都充滿著好奇,這一半是天生使然,一半則是來自於一路走來的不順遂。高中時期的他其實是大家口中的「吊車尾」,對於未來也相當迷惘。但在多個領域輾轉學習的經驗,再加上美國留學期間的跨領域讀書會,讓他擁有跨領域視野顯得自然而必要。如今的他是策展人、科學繪圖家、古書收藏家,他正用著更寬闊的視野來欣賞這個世界。

Read more

經濟與生態只能選一個?兩個我都要!馬達加斯加混農林業的香莢蘭

混農林業(agroforestry)是一種結合農業與林業的土地利用型態,一篇期刊針對馬來西亞的香莢蘭混農林業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關係,並研究影響香莢蘭(Vanilla planiforlia)產量相關的因子。結果顯示,香莢蘭混農林業於休耕地中施行,會提升混農林內的生物多樣性,且香莢蘭的產量,與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沒有相關性,因此,或可輔導農民轉作,達到小農和環境共贏的香莢蘭栽種模式。

Read more

【CASE 特報】愛玉子與愛玉小蜂~師法大自然的平地愛玉子生產技術

愛玉子與無花果一樣屬隱頭花序,它的小花隱藏於外型似果實的花軸中,雌雄異株,雄果與愛玉小蜂共生,愛玉小蜂同時為愛玉子授粉,為大自然中互利共生的典範物種。透過對愛玉子生態及繁衍的研究,我們建構出了現代化「平地愛玉子生產技術」,應用有機、節水養液滴灌及草生栽培等管理技術,配合適當的雌雄品系,可以在平地量產愛玉子,滿足夏日民眾期待愛玉凍的味蕾。

Read more

【台大科研】化石躲「貓貓」!臺灣古生物多樣性中的劍齒虎

2022年,一篇來自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蔡政修副教授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將一件80年前被鑑定為貓屬的下頜骨化石,利用數值分類、譜系發生、化石形態比對等證據,將其重新鑑定為似劍齒虎近似屬。不但為全球稀少的似劍齒虎證據新增了一筆新紀錄,也讓該化石以臺灣第一件劍齒虎化石之姿,填補更新世時期臺灣動物多樣性缺失的拼圖。

Read more

這菇能吃嗎?大型真菌-擔子菌的類別與數量

真菌與人類的生活相關,這個類群中,擔子菌門的大型真菌更是真菌中代表性的族群。此篇文章概略介紹擔子菌獨特的擔子體與擔孢子構造,以及目前4個亞門的分類,並敘述了不同生態習性的類型與蕈菇種類。此外,亦根據2022年《Fungal Diversity》期刊,提供擔子菌目前發現的物種數,及研究所推估的實際物種數目。

Read more

種植物也可以發電?植物微生物燃料電池黑科技

氣候變遷是這個世紀人類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為了節省栽培作物所消耗的能源,植物微生物燃料電池(PMFCs, plant microbial fuel cells)技術應運而生。PMFC 可以利用水田中的微生物與植物根際沉積物產生電子,經由外加的電極,將生質能轉換為電能,是具有潛力的下一代新興能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