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變多巴胺——前傳
多巴胺應該是最為大眾所熟知的人體內神經傳遞物質,畢竟「快樂分子」誰不喜歡呢?但你知道嗎?多巴胺可沒有這麼簡單喔!她在人體內所扮演的角色至今依然眾說紛紜,甚至經常傳出她在哪個行為、反應當中,又出乎意料地如何影響著我們。本文藉擬人化科學資訊主題,將多巴胺在科學史上發展的過程、不同階段所發現的不同特性,以少女成長過程作為比喻來觀察和理解,來作為認識迷人多巴胺完整知識架構的前導故事。
Read more仙人掌是臺灣常見的外來植物,原產於美洲的乾旱地區。仙人掌的果實鮮豔且多汁,藉由吸引各種鳥類、哺乳類與爬行類取食,仙人掌的種子得以散布到其他地區拓展植群。一篇2023年的巴西研究,觀察當地特有仙人掌和果實取食者間的交互作用,該研究認為仙人掌的高度差異,會影響食果動物的組成;此外,研究也提供當地食果動物種類的完整資料。
Read moreFucaia這一類在演化上屬於早期鯨魚的種類,是一群帶有牙齒、體型相對小,非常迷人的鬚鯨。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等人最新的研究,發現目前北半球最古老的鬚鯨新種化石——Fucaia humilis。根據地質學、同時期的古生物等研究資料,推斷Fucaia humilis生存於三千四百五十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此外,研究團隊提出一個假說:始新世晚期的北太平洋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營養豐富的大型褐藻海洋生態系,這可能促使有牙齒的小型鬚鯨類的演化,有別於南半球的化石紀錄。這項研究告訴我們,不同生態機制和氣候可能在北、南半球分別孕育了截然不同的早期鯨魚的演化歷史。
Read more含羞草的葉枕是控制葉子開闔的重要角色,除了組織內具有讓葉枕能膨脹與收縮的構造外,在單個細胞內細胞壁纖維排列的方式、初生紋孔域的形狀,也影響了薄壁細胞的結構,使之具有異向性 (anisotropy)。藉由顯微鏡的觀察和滲透壓實驗,可從各個階層看見葉枕形變的物理機制,瞭解薄壁細胞和組織是如何調控葉枕的觸發運動。
Read more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如今3D技術蓬勃發展、應用至各個領域,也為古生物學增添更多元的研究方法。2023年,一個來自瑞士侏羅紀晚期的研究,發現了一個相當完整、但骨頭四散的海鱷科化石;與此同時期,另一項古生物復原研究則嘗試透過純熟的3D 技術,重建這些完整而四散的頭骨化石,並進一步還原出遠古海鱷的樣貌與生存環境。這項研究清楚地解釋了頭部、身體、四肢等形態為何可以這樣重建,不僅作為後續產出高品質科學繪圖的重要根據,也被應用於估算遠古海鱷的體長和古環境重建。
Read more含羞草是一種常見也知名的植物,葉枕的膨壓可以控制葉片的閉合與下垂。從葉枕形態和解剖構造,可以發現葉枕形變時的物理機制。從組織的階層觀察,葉枕表皮的皺褶、表皮細胞排列方式和維管束的生長形式,都有助於含羞草受到觸碰刺激後,快速將細胞的水分輸送到導管,並進行可重複的葉枕彎曲行為。
Read more翼龍是一群在天上翱翔的遠古爬蟲類,雖然現在已經滅絕,但幸運的是,化石保存這些古老動物的骨骸,使科學家能夠透過古生物研究來瞭解翼龍的形態結構和演化。最近一項來自英國團隊的研究,在蘇格蘭發現一個侏羅紀中期新屬新種的翼龍化石——伊凡斯迷霧翼龍 (Ceoptera evansae),是全球僅有的侏羅紀中期翼龍化石四件之一,也是歐洲的首次發現。這項研究不僅填補了侏羅紀中期翼龍化石紀錄的缺失,對於翼龍早期演化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義。
Read more海蟾蜍 (Rhinella marina) 是世界百大入侵物種之一,具有強烈的侵略性。2021年一項研究,蒐集法屬圭亞那、夏威夷,以及澳洲的海蟾蜍現地調查資料,分析其擴散模式與速度。根據研究結果,澳洲的海蟾蜍在離開與原生棲地相近的昆士蘭,往西北部遷徙後,擴散速率開始大幅提高,且越晚入侵棲地的族群,有越高的移動速率。
Read more臺灣的古生物研究早在40年代由早坂一郎教授掀開神祕的面紗,發現許多臺灣大型的古生物化石,其中就包含了犀牛。40年後,大塚裕之和林朝棨教授將臺灣發現的一系列犀牛化石命名為早坂中國犀,然而,至此之後這一批標本失蹤了。再時隔40年,一項研究將早坂中國犀歸入新屬,正式更名——早坂島犀 (Nesorhinus hayasakai)。短短的一年後,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竟尋回失蹤40年的早坂島犀部分標本,研究發現這些發掘自不同地區、地理時間的標本中存在明顯的形態差異,暗示了臺灣過去很有可能不只一種犀牛!
Read more現生的鸚鵡螺 (nautiloid) 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可愛頭足類動物,也給人「活化石」的印象,整體形態在漫長的演化中似乎沒有太多改變,其實這個過程已經演變出各式各樣的物種,只是留下來的有限,目前僅能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交界的中部深海處發現他們,然而5000萬年前,鸚鵡螺類可是更多樣且廣泛生存於全球的,是什麼因素讓他們越來越少,至今仍不清楚發生什麼事。一趟臺灣的化石尋覓之旅,讓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合作的跨國研究團隊,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探討新生代中海洋哺乳類的捕食壓力,導致鸚鵡螺被侷限的背後機制。
Read more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都是離不開蛋、奶、肉的,由此可見畜牧產業是多麼重要的民生產業之一。然而,近年來也有不少議題是圍繞著畜牧業打轉,像是飆漲的蛋價、進口肉的開放與否、奶源的安全疑慮等。也是時候我們應該好好認識一下,這個時刻在我們身邊,卻對它認識不多的產業了!本場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邀請到臺大獸醫學系的周崇熙教授,來告訴我們畜牧業三柱——肉、蛋、奶的生產過程,以及邁向智慧化與更準化的發展。
Read more國科會在過去幾年花了相當大的心力,鼓勵更多女性投入科學職涯,但回頭檢視各領域目前的性別比例,除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較均衡外,工程、生命科學或自然科學中,女性從業比例都偏低,當中必定包含一些結構性問題。今天的科學史沙龍,邀請到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學系的洪文玲教授,和台大醫學系的黃韻如教授,分享她們所目睹的校園性別現況,以及臺大非常火熱的「月經課」。
Read more香草作為各式料理的「香料明星」,受到大眾的喜愛,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不少。然而,我們大部分使用的香草莢卻是來自一種嬌貴的熱帶植物——「平葉香草蘭」。這種植物不僅栽培不易,繁殖更是難上加難,不僅開花時間只有24小時,還必須仰賴一種特殊蜜蜂才得以授粉。所幸後來人們找到了人工授粉的方式,才得以大量生產。然而,因為必須透過人工一一授粉,也就代表生產成本相當高。在如今氣候異常、勞工意識抬頭,再加上供需不平等的條件下,天然香草可以說是供不應求。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找到能夠永續生產的其他管道。那麼,到底有什麽方法可以在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減少生產香草對地球的負擔呢?
Read more一篇發表於《Plant Biology》期刊的研究,為了瞭解在自然環境中樹木受反覆夏季乾旱影響的情況,所以在德國南部的森林架起樣區,分別觀測歐洲常見的闊葉樹歐洲山毛櫸 (Fagus sylvatica) 和針葉樹歐洲雲杉 (Picea abies),受到長期乾旱再恢復水源之後,是否會產生遺留效應,對樹木造成比乾旱本身更長時間的影響。
Read more藻類是很神奇的生物類群,在合適的環境有些族群可以長得如參天大樹;在逆境時,也有不少族群可以找到自己的區位,安定生存。藻類學家劉少倫教授也如同他所研究的藻類一般,在人生旅途中各式各樣的光景下,努力找到自己的區位。
出生於恆春的他,曾經在高中時,因為城鄉教育的落差讓他陷入低潮;在前往溫哥華留學時,還因為英文口說和聽力能力不足,讓他與當地環境格格不入。所幸他沒有放棄自己,而是透過自己的努力,找出不是最佳解,但又能克服困難的方法。然而,長期的操勞卻讓他罹患嚴重的胃潰瘍,他甚至一度覺得自己是否得到胃癌,命不久已。雖然這段經歷非常痛苦,但這讓他瞭解到生活與研究之間的平衡的重要,也讓他瞭解「不需要與別人爭高下,而是必須找到自己的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