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戀愛好困難!用AI預測曖昧關係能否發展下一步

元朝雜劇《西廂記》中寫道:「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明朝傳奇《牡丹亭》中有這麼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清朝小說《紅樓夢》中,林黛玉在憂傷下吟誦〈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自古以來,有多少痴男怨女,為愛成癡、因情所困。在科技進步的今日,我們是否有辦法透過AI的大數據分析,幫助我們解決「戀愛難題」呢?科學家Easrwick的研究團隊利用隨機森林 (random forest) 這種機器學習方法,調查究竟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人與人發展戀情的意願,並成功歸納出12項「個體差異」因素與22項「特定目標」因素。雖然這並不能完全解開「戀愛」這個千古難題,但它能夠幫助我們瞭解人類社會聯繫是如何演化而來,還有人類祖先是如何生存下來的。

Read more

從幾個甲骨文字談古代的飲食文化

甲骨文的豆是一個象形字,象一種自新石器時代早期便已出現,並持續流行、演變,至秦代以後才逐漸消失的盛食器。以「豆」為構件的甲骨文字有「皀」、「食」等。古人的進食方式是跽坐於席上取用放置於席或低矮几、案上的食物,甲骨文的「即」與「既」字即由跽坐或尚未坐下之人與盛滿食物的「皀」兩構件所組成,是古人進食的具體呈現。除此之外,甲骨文的「卿」、「退」字也與飲食有關。商周時期筵席為分餐制,仍以手抓飯進食。

Read more

2023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競賽開跑囉!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由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科教中心,CASE)自2012年主辦,並於2013年起獲得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競賽宗旨在於提升高中生吸收與表達科學知識的興趣及能力。只要你是國三到高三學生就能參加,團體賽與個人賽都有!活動共分為兩階段,分別為科學創意表達競賽、科普書籍導讀文競賽。快來看看報名資訊和方式吧!

Read more

大公民科學家時代:成為科學的一份子

近十年來,推廣生物多樣性逐漸主流化與珍惜自然環境,「公民科學家」越來越備受重視。然而,許多參與其中的民眾,卻不一定瞭解自己觀察與上傳的生物資料,究竟有哪些貢獻。本文利用植物物候研究的例子,概述物候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公民科學資料在科學報告中扮演的角色。

Read more

【好書推薦】石門水庫的印象-讀者共筆小活動

2020 年由經濟部水利署北水局出版之《水起,引水思源—石門水庫建設時期檔案故事》帶讀者深度走過石門水庫從無到有,為期十年的興建過程;兩年後,第二本《盈運,轉變萬千—石門水庫營運時期檔案故事》完整記錄石門水庫營運一甲子,跨越兩代、甚至三代的時空,一探台灣水庫建造發展歷程。特別的是以「檔案」串連所有記錄,以往需要花費大把時間跑圖書館、檔案局,花錢都不見得看得到的內容,非常扎實的內容都收錄在這兩本書之中。CASE 報科學邀請讀者與我們分享「你對石門水庫的印象」,一起撰寫跨時代的石門水庫回憶錄!

Read more

【台大科研】化石躲「貓貓」!臺灣古生物多樣性中的劍齒虎

2022年,一篇來自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蔡政修副教授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將一件80年前被鑑定為貓屬的下頜骨化石,利用數值分類、譜系發生、化石形態比對等證據,將其重新鑑定為似劍齒虎近似屬。不但為全球稀少的似劍齒虎證據新增了一筆新紀錄,也讓該化石以臺灣第一件劍齒虎化石之姿,填補更新世時期臺灣動物多樣性缺失的拼圖。

Read more

【台大科研】COVID-19剛來襲時,你相信「反正不會是我被傳染」嗎?

還記得2020年的過年後,新聞轉播畫面中那架從武漢回來的飛機嗎?還記得那些佔據新聞版面的封城封院、瘋搶口罩、東京奧運延期等報導嗎?在疫情剛爆發的時候,社會上充滿各種不安與慌恐,當時一連串政府的對應以及民眾的反應與防疫行動,和現在的「後疫情時代」可說是截然不同。

Read more

【開箱大學教授】做自己人生的永動機|專訪台大獸醫系陳慧文教授

多次受邀擔任CASE活動主持人的陳慧文教授,台風穩健、口條清晰,樂於嘗試從未接觸的新事物。陳慧文的求學期間半工半讀,補貼自己的生活費,補習班課輔、家教、科博館解說員、加油站大夜班到機場檢疫官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他的求學經歷峰迴路轉,自成績吊車尾變得能夠考過國考、高考、研究所、博士,到最後踏上學術之路,逐漸發現自己想做的事。她也從自己的經驗體悟「並不是非讀大學不可」,大學並非義務教育,只有在真的想要升大學、真的想學到什麼樣的專業時再來念大學⋯⋯

Read more

一「矽」之間,半導體代言人走下神壇?

半導體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絕大部分科技產品都是由半導體製成,而半導體中最具代表性的材料便是「矽」。矽是地球含量最多的元素之一,因它獨特的物理性質,包含單晶結構及容易形成二氧化矽,豐富了半導體的應用,開啟了人類的「矽時代」。但在追求更高運算速度的時代中,矽不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因為矽是個又胖又怕熱的元素,電子在矽中有著過大的等效質量,使得電子無法在矽中間快速的穿梭,且當電子產品溫度提高後,電子便會在矽裡頭大塞車⋯⋯

Read more

對抗「骨質疏鬆」動比吃更重要!

骨質疏鬆已經是全球高齡化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其對健康造成的風險和影響可能超乎你的想像。預防骨質疏鬆,除了攝取合適且足夠的營養,身體活動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然而,增進骨骼健康,可不是有動就好,一起來看看最科學的運動指南⋯⋯

Read more

【CASE 特報】立方衛星「飛鼠」的驚奇冒險 - 專訪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 張起維 副主任

 「飛鼠」是來自臺灣的立方衛星,它的誕生要從張起維教授昔日同窗的一封邀請說起。在教授的帶領下,「飛鼠」聚集了臺灣、美國、印度等學生的努力,經過一連串驚險的插曲後,在2021年發射升空。「飛鼠」雖然沒有達成所有原先設定的目標,但它留給臺灣無可取代的經驗。

Read more

高粱如何在乾旱環境一枝獨秀?

因氣候變遷,世界各國的農民都面臨缺水、土地退化與汙染等危機。高粱(Sorghum bicolor)是許多乾旱國家重要的作物,由於其優異的抗逆境能力,亦有「駱駝作物」的美名。有研究成果顯示,高粱的抗旱能力,除了過往了解的機制外,還可能與土壤中的矽相關。後續的多項研究亦證實,在作物的土壤中添加植物可吸收的矽肥,可以減輕環境及生物造成的壓力⋯⋯

Read more

為何對稱性如此普遍?答案其實很「簡單」

從植物的花朵,到動物的體制(body plan),甚至是生物體內微小的蛋白質分子,不論是輻射對稱或兩側對稱,「對稱性」在生物世界中屢見不鮮。然而,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橫跨動物界、植物界與其他生物,大部分的生物都演化出了對稱性呢?這究竟是單純的巧合,或是有其他原因呢?

Read more

牛奶是必要飲食嗎?奶類在人類歷史上的演變(下)

近年來植物奶風潮正盛,但一些動物奶愛好者始終不滿意植物奶的口感,促使另一種選擇在近期出現:微生物牛奶,這種不需要牛參與就能生產的牛奶不僅保留了牛奶的口感,甚至可以製成起司,這是許多植物奶無法做到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