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寫新大陸茄科植物(Solanaceae)演化樹?

雖然茄科植物對我們這麼重要,但由於化石資料相當少,所以過去對茄科植物的演化大多只能從型態學以及分子生物學上去進行。分子生物學的資料顯示,茄科植物可能是在四千九百萬年到六千七百萬年前在南美洲與旋花科(Convolvulaceae)植物分道揚鑣,但是相關的資料極少。最近阿根廷與美國的研究團隊,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發現了兩個五千兩百萬年前的茄科植物果實化石。這兩個化石,其中一個具備有酸漿屬(Physalis)植物的特徵:花萼包圍著果實,形成一層薄薄的膜,看起來像燈籠。

Read more

近乎看不見的電極

電極在大部分人的想像應該從中學理化課本來,一根金屬或是石墨棒插入溶液中;又或是像乾電池一樣是個金屬外殼。以電池或電解的應用所需來說,這些材料非常適合且實用。但是,在光電元件中,電極不只肩負導電的功能,還必須透光。因此必須使用能透光又能導電的「透明導電膜」(transparent conducting film)。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玄燁與胤礽:糾結父子情

■康熙為什麼廢黜立了幾十年的太子胤礽,最後把皇位傳給雍正,不但是各種清宮劇最愛的題材,也是清史上一個頗有話題性的題目。我們從心理史學的角度出發,探討胤礽有沒有可能罹患有某種間歇發作的精神疾病,因此使得康熙不得不更換儲君?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沒有昨日的宇宙——勒梅特與現代宇宙學

■對於被喻為「大霹靂之父」的勒梅特 (Georges Lemaître) ,有人說他「計算正確無誤,但物理卻糟糕透頂」,有人說他的研究「是我所聽過關於宇宙創生,最優美且令人滿意的解釋」——這兩個極端的評語,都是來自於愛因斯坦。他如何讓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刮目相看,奠定現代宇宙學的基礎?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那一天,我們發現了宇宙——哈伯及當時的科學家

■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人們認為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範圍大約是數萬光年;所有看得到的星星,全都在銀河系內。把這個認知推翻的功績,我們如今歸諸於哈伯,不過他是站在哪些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又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脈絡下,造就他如今的歷史定位?

Read more

企業如何影響科學研究與其政策

凱薩醫療機構的克莉絲汀·卡恩斯博士在研究1957至1971年間、共計346份解密文件後,2016年月12日於《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 發表一篇論文:討論美國製糖業如何把心臟相關疾病成因的推論推給飽和脂肪,尤其是對於高血壓及高膽固醇的成因,進而引發各界強烈關注。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半套雷達看懂宇宙?

■雷達 (RADAR) 這個英文字,倒過來看一樣是雷達,正好反映了雷達主動發出波之後,還要等反射回來,才能了解對方的原理。物理學家如何運用這個原理,探索宇宙的實相?

Read more

用220年前的酵母釀啤酒

一群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新風味的啤酒。特別的地方在於,他們用的啤酒酵母是取自於220年的沈船裡。這艘船的遺骸在1977年被發現,然後在大約20年之後,研究人員在船上找到了26瓶沒有開過的啤酒。這批啤酒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早的啤酒。其中一瓶現在被放在澳洲塔斯馬尼亞的 Queen Victoria Museum 公開展覽。

Read more

【探索16-9】人類永生回春的可能?──談「免疫」和「再生」的扞格

人體受傷後,只啟動免疫反應,而無法再生嗎?其實,人體的部分器官是能夠再生的,例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肝臟等,但是,部分器官一旦受到損傷就無法自體再生修復,例如心肌。和其他動物相較之下,人類的免疫能力很強,而再生能力很差,免疫跟再生有什麼關係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