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劍與兩周金文的「劍」字(上)

劍在中國的起源曾是個未解難題,不過從考古研究、「劍」字的出現年代和文獻材料進行爬梳,學界已有一定認識。商代甲骨文沒有「劍」字,東周時期「劍」的構形皆以聲符「僉」為核心,或加形符「金」表青銅質,或另加聲符「甘」、「井」。這些形聲字多表春秋末至戰國時期列國所流行的青銅劍,或統稱東周式青銅劍,包含主要流行於華北的扁莖劍和南方的圓莖劍,其祖型可追溯至西周早期本土發展的短劍。圓莖劍起源於吳越地區,扁莖劍則可能源自四川盆地,並進一步在華北演化發展。

Read more

稀土爭奪戰(2):稀土如何強化科技設備?

稀土元素能為現代科技開外掛,無論是電動車的強勁加速、手機螢幕的鮮豔色彩,還是耳機中清晰動人的音質,這些都有賴於稀土元素的應用。稀土元素的強磁矩、高矯頑力以及高密度的能階,造就了當今高效能的科技產品,也因此稀土的礦權成為了國際間相互爭奪的標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稀土元素如何推動現有的科技吧!

Read more

AI藝術史家:電腦視覺在繪畫上的應用

你能想像畫家是如何構圖,選定作畫主題的嗎?Parker等人 (2023) 在一篇回顧型文獻中指出,藝術作品中的視覺成分,一般被文化學者認為是了解其文化之下的審美標準的基礎。許多藝術史家、文化學家等學者,大多也是從視覺作為切入點來進行藝術作品的研究。不過人類四五千年的歷史所累積下來的文化資產繁多,人文學者往往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爬梳資料。是否能借助AI的力量,讓我們更能海量的從多個角度去整理龐大的人類文化資產呢?

Read more

稀土爭奪戰 (1):稀土是什麼?它一點都不稀有!

2025年2月美國總統川普試圖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達成一項戰略協議,藉由對烏克蘭的軍事與經濟支持,換取美國在稀土元素開採上的優先權,這一舉動再次使稀土元素成為全球焦點。稀土元素雖名為「稀土」,但實際上其在地殼中的含量並不稀少,卻因開採困難且環保風險高,需要高科技技術進行開採,且分布高度集中於特定區域,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戰略要點。無論你的政治立場為何,都讓我們一起以科學的角度來認識什麼是稀土元素吧!

Read more

Good Energy!(二)

上篇我們說到Good Energy概念興起的原因與背景,本篇繼續以Dr. Means的理念作為依據,來談談造成「慢性發炎」的根本原因。發炎反應是我們身體面對緊急狀態時的保護反應,然而為什麼在沒有明顯的受傷或感染的情況下,免疫系統會持續維持在警戒和防禦的狀態,一直在發出發炎訊號呢?這就是我們要深究的所謂慢性發炎。若要深度瞭解這根本的原因,我們就必須先從組成身體的根本單位——細胞體內開始慢慢談起。

Read more

商代的兩種青銅刀與甲骨文、金文的「刀」字(下)

商代真正可能有機會作為兵器使用的刀應只有裝柄長刀,這種刀短暫流行於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是古代中國軍事的早期嘗試,但受限於戰爭形式變化與各種武器的發展競爭,直到漢代以前發展並不成功。漢代以後流行的刀已與商周時期的刀在形制上有很大的不同。甲骨文、金文中有許多文字的造字創意都顯示刀在當時以作為工具使用為主。

Read more

大學老師與生成式AI:如何影響教與學

生成式AI是可以用來創作文字、程式碼、圖像、影片、音樂等的AI演算法。而隨著ChatGPT的爆紅,使得生成式AI的應用變得更加的廣泛。使用生成式AI,對於藝術創作而言帶給了人類新的啟發與想像,不過,卻也帶來了很多隱憂,例如資訊安全問題、假訊息議題、抄襲問題等等。在學校的場域內,不少大學也祭出了使用生成式AI的相關原則與規定等等。而這一兩年來的生成式AI技術火速竄紅之後,實際上大學教師們對於生成式AI的看法又是如何呢?

Read more

無需插頭與電池的自我供電感測器

在智慧家電與物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感測器成為無數設備的必備元件,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智能化支持。然而,在偏遠地區或無法頻繁維護的情況下,傳統感測器的能源需求限制了其應用範圍,像是難以配備電力設備,就算安裝電池也需時常更換。自供能感測器的出現為這一難題帶來解決之道,它透過從光、振動和溫差等環境能量中汲取電力,這種感測器無需依賴電池或外部電源,最新研究更引入「冷啟動」和能量管理技術,滿足高效能與環保的雙重需求,為智慧家居和物聯網設備開啟了更可持續的未來。

Read more

你聞起來像是我的家人——蜜蜂辨認同巢夥伴的方式竟是依據腸道菌的味道?

蜜蜂對於全球農作物的生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高度社會化的昆蟲,其社群結構嚴密,個體之間的溝通與辨識主要依賴化學訊息。在蜂巢的入口處,守衛蜂會負責把關,透過化學氣味與外觀特徵辨識進入的個體是否為同巢成員。然而,當同一片果園中有許多蜂巢,且所有蜜蜂皆屬於相同物種時,這些蜜蜂又是如何區分自己蜂巢的成員與外來者呢?

Read more

商代的兩種青銅刀與甲骨文、金文的「刀」字(上)

中國青銅刀是一種單刃器,源於舊石器時代。中國各地所發現的商代青銅刀數量大且形態多元,反映多區域發展與交互影響特點。當時的刀多短小,為生活與生產工具,僅脊背刀、獸首刀、裝柄長刀可能是兵器,但它們也同時具有祭祀殺牲、刑具、工具刀、身分地位象徵等功能。甲骨文的「刀」字所表現的是商晚期金文的直柄刀,字形保留上弧的刀刃和下彎的把手,以及兩者間的護鍔。

Read more

矽烯能否接棒石墨烯,改寫未來材料科技?

近年來,石墨烯 (Graphene) 掀起了一股材料科技的熱潮,這種由碳原子以蜂巢狀排列構成的二維材料,以其驚人的強度、導電性和熱導性,成為眾多科學突破的關鍵,然而,您是否聽說過矽烯 (Silicene)?這是一種由矽原子構成的蜂巢狀二維材料,不僅有著與石墨烯許多相似的物理特性,還因其與現有矽基半導體技術的高度兼容性,以及其高度的柔軟度,被視為次世代電子科技的明日之星!

Read more

Good Energy!(一)

在醫療選擇上,中醫與西醫是截然不同的體系。中醫主張慢性調養,從體質上改善而達到根治的目的;西醫主張對症下藥,針對有病症的地方進行治療,效果快速且有效。這兩派各自有各自的支持者,也都是確實能改善身體的病症。然而,隨著生活模式、飲食習慣的改變,慢性病患者的數量越來越多,使得醫療體系面臨龐大的壓力;而就個人而言,並非所有國家皆有完善的健保體制,像是在美國,幾使有投保健保者,依然會被昂貴的醫療費用壓得喘不過氣。這些問題使得不少醫療從業者、學者開始思考,是否應該換個思維方式來看待病症。

Read more

曾被釋為「巴」的甲骨文字與《說文解字》裡的「巴蛇食象」

甲骨文中有個象人跽坐的獨體字,字形特點為拉長而下擺的手臂,手臂前端有著一或兩個與手臂內側相連且、斜出向下的短橫畫。這個字的隸定始終有所爭議,雖然釋作「巴」較受支持,但學界抱持的多是可備一說的態度。該字的造字初義不明,有巴蛇說、蛇形與人形複合體說、象婦女懷孕,用手護住便便之腹之說,以及專指臂長、手大又善於攀爬的人群之說。透過傳世文獻內容檢索、古文字字形類比,可知上述諸說均不正確。透過該字異體字的仔細觀察,可知該字所象其實是跽坐之人雙臂下垂之形,所欲表現的可能是拱手,極可能描繪的是古人席地而坐、拱手揖跪之形,反映商代晚期的跪拜禮,該字應釋作「揖」。

Read more

AI應用與博物館策展:數位轉型七十年

博物館展覽,不論是短期特展或是長期展覽,透過各種形式的展示活動,它是一種社會與文化、藝術、歷史的連結橋樑。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博物館的展示方式在軟硬體方面都有所改變,不論是人工智慧、沉浸式科技、3D列印、物聯網、雲端運算等技術,都能在博物館的場域中有所發揮。

Read more

多變多巴胺——第六部:就是要創業

一位創業家,眼裡閃耀著千個想法的光芒,腦中特定區域更是閃閃的發電。這人不僅受到雄心冒險的驅使,還受到人格特徵和精神症狀複雜相互作用的驅動,所有這些都以多巴胺的潮起潮落為基礎。這種神經遞質化學物不僅會影響他們的情緒和動機,還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和結果。從本質上講,創業的故事就是一個多巴胺能的歷程,這是一個關於「多巴胺能超能力」和「多巴胺能脆弱性」如何點燃創業火花、推動企業家實現夢想燃料,以及潛在動盪風險的二元故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