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裡看科學:種子傳播到仿生科技的革命
仿生學是一門透過觀察、模仿自然界的結構與機制,來開發新技術與材料的跨領域科學。從魔鬼氈的發明到植物種子的彈射機制,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無數創新的靈感。舉例而言,科學家觀察了果莢如何利用內部結構的應力變化將種子高速彈射的機制,進而開發出基於4D列印技術的仿生彈射器。這項技術結合智能材料,可在外界刺激下快速變形,將彈射物快速釋放,擁有在航太與環境工程等領域的應用潛力。本文將帶大家了解仿生學如何從自然中汲取靈感,並將其轉化為實用技術。
Read more最新的有趣科學新知,看這裡就對了!
仿生學是一門透過觀察、模仿自然界的結構與機制,來開發新技術與材料的跨領域科學。從魔鬼氈的發明到植物種子的彈射機制,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無數創新的靈感。舉例而言,科學家觀察了果莢如何利用內部結構的應力變化將種子高速彈射的機制,進而開發出基於4D列印技術的仿生彈射器。這項技術結合智能材料,可在外界刺激下快速變形,將彈射物快速釋放,擁有在航太與環境工程等領域的應用潛力。本文將帶大家了解仿生學如何從自然中汲取靈感,並將其轉化為實用技術。
Read more思考能源議題是跨領域的問題,討論現在能源議題尤其需要回顧過去歷史的發展。科學史沙龍的講座中,充滿相當多精彩的能源發展故事,而許多通往未來科技的路徑,就隱藏在無數的故事當中。本次演講以石油、石化產業為題,邀請到擁有豐富業界和學界經驗的吳榮章教授與洪紹洋教授,藉由分享過往的故事和石化工業的專業,讓聽眾思索如何看待臺灣過去的歷史與未來發展。
Read more華北青銅劍的使用始於受魚(弓魚)國影響的周人,因周人於西周早、中期所使用的劍可能起源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四川和漢中盆地的扁莖柳葉形劍,而其傳播流行與建國於關中盆地西側寶雞一帶的魚(弓魚)氏有關。西周中期後典型的扁莖柳葉形劍在中國北方以新的形態演化延續,可能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秦式短劍的前身。東周式扁莖劍的演化源頭是否為扁莖柳葉形劍仍有爭議,因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的劍體演化目前仍有缺環,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年代最早的「鐱」(劍)字見於周人所寫,發現於陝西扶風周原遺址西周晚期青銅器窖藏的師同鼎銘文,但此「鐱」可能是周人對「劍」的泛指,也可能專指一種與西周處於戰爭關係的異族的兵器。
Read more在日常生活中,氧化鎂 (MgO) 作為抗酸劑和輕瀉劑,緩解胃部不適並促進腸道健康,同時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補充劑。在材料科學中,MgO的鹽岩結構賦予其優異的機械強度、絕緣性及導熱性,使其成為奈米科技中不可或缺的材料,應用於電子元件中的絕緣層、散熱層及磁性隧道接面中。直到2024年的研究,科學家發現透過調控MgO表面的氧缺陷,能提升其在燃料電池中的催化活性,加速氧還原反應 (ORR),增強燃料電池的轉換效率,因而促進綠色能源技術的發展,然而,隨著奈米科技的進步,MgO在微小尺度下的缺陷控制仍是一大挑戰。
Read more大型語言模組 (LLM) 橫空出世之後,我們的生活進入嶄新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將它投入應用。然而,這樣的改變是喜是憂,一直受到各領域專家熱烈討論。有人認為它的出現會重塑社會結構,但也有些研究發現LLM依然存在著大量的不平等與歧視。臺大語言學研究所謝舒凱教授的研究皆與LLM和語言之間的關聯,多方探討LLM對於人類意識與未來世界的影響。當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到來時,世界的一切是真是假、人類存在的意義為何?這些問題都值得大家深思。
Read more在現今的生活當中,網路資訊已經與我們密不可分。你或許認為,是你操控著自己的社群媒體,但細究又會發現,其實是社群媒體和背後的演化法在操控你的行為,你所接受的資訊是受到演化法的層層過濾、不斷收束而得到的結果。想要跳脫這樣的迴圈,不少人開始討論拿回資訊自主權的重要性,但這真的是人們想要的嗎?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的曹家榮教授從資訊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多方理論中,不斷探討這個嶄新世代科技與人們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期望透過他的分享,讓大眾了解人工智慧和演算法對社會和人類的影響,進而引起我們反思自己是否已經過度受其掌控了呢?
Read more你會偏食嗎?那你知道昆蟲裡面也有偏食與不偏食的區別嗎?臺大昆蟲系林柏安教授的研究團隊,針對「昆蟲如何選擇自己的食物」這個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決定喜歡的食物對於人來說或許只是喜歡與不喜歡的問題,但對於昆蟲來說是攸關生存的挑戰。而他們的研究發現,昆蟲是藉由植物的「氣味」來選擇自己的餌食,而植物為了避免被啃食,也會不斷演化改變自己的「氣味」,也就是說,兩者之間是共演化的關係。以這樣的角度來看,植物與昆蟲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我吃你」的單向互動,更是一場由「氣味」所編織而成的演化對話。
Read more人類的各種活動離不開「能源」,而能源的生產與消費則和世界經濟息息相關。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威脅下,創造低碳排的能源將是全球未來趨勢,2050淨零轉型亦成為國際共識。為了從不同角度理解能源與人類的關聯性,本期科學史沙龍講座分別邀請侯嘉星副教授與吳耿東副教授,從老虎灶歷史與生質能源發展面向,討論過去經驗帶給今日人類的啟示。
Read more這一期系列講座將聚焦於AI與人類之間的關係。透過跨學科的觀點,討論當AI越來越像一個「人」,人類與在過往被視為「機器」的人工智慧之間的關係,有著哪些轉變?人工智慧又是如何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
Read more近年來隨著AI科技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尤其是2023年生成式AI的出現,更是把AI的討論度炒熱到了高點。儘管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具有非常強大的語言能力,但是,距離AI完全的取代人類,仍然還有段距離,反倒是身為AI時代的人們,應該要學會如何使用AI,畢竟大部分的工作仍然得靠人類之手完成 (Abrial, 2023)。然而,當LLM的發言帶有偏見時,使用者是否能明確洞悉呢?
Read more瀏覽網頁或登入網站時,常需要使用者輸入驗證碼,以獲得進一步瀏覽的權限。這種機制雖妨礙瀏覽網頁的順暢,但對於防止網站遭受大量垃圾資訊等問題卻十分有效。早期因為字元辨識技術尚不發達,基於文字類型的驗證碼是市場上的主流方法。然而,越來越進步的機械學習與演算法模型陸續被發展出來,文字驗證碼容易被破解,促使文字驗證碼的形式越趨複雜。此外,也出現了其他類型的驗證碼,如圖片、數學題與邏輯測試等。然而越來越複雜的驗證方式,反而容易導致使用者判讀出現錯誤。近年,網頁的驗證方式逐漸朝向簡易且快速的方向發展。
Read more劍在中國的起源曾是個未解難題,不過從考古研究、「劍」字的出現年代和文獻材料進行爬梳,學界已有一定認識。商代甲骨文沒有「劍」字,東周時期「劍」的構形皆以聲符「僉」為核心,或加形符「金」表青銅質,或另加聲符「甘」、「井」。這些形聲字多表春秋末至戰國時期列國所流行的青銅劍,或統稱東周式青銅劍,包含主要流行於華北的扁莖劍和南方的圓莖劍,其祖型可追溯至西周早期本土發展的短劍。圓莖劍起源於吳越地區,扁莖劍則可能源自四川盆地,並進一步在華北演化發展。
Read more稀土元素能為現代科技開外掛,無論是電動車的強勁加速、手機螢幕的鮮豔色彩,還是耳機中清晰動人的音質,這些都有賴於稀土元素的應用。稀土元素的強磁矩、高矯頑力以及高密度的能階,造就了當今高效能的科技產品,也因此稀土的礦權成為了國際間相互爭奪的標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稀土元素如何推動現有的科技吧!
Read more你能想像畫家是如何構圖,選定作畫主題的嗎?Parker等人 (2023) 在一篇回顧型文獻中指出,藝術作品中的視覺成分,一般被文化學者認為是了解其文化之下的審美標準的基礎。許多藝術史家、文化學家等學者,大多也是從視覺作為切入點來進行藝術作品的研究。不過人類四五千年的歷史所累積下來的文化資產繁多,人文學者往往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爬梳資料。是否能借助AI的力量,讓我們更能海量的從多個角度去整理龐大的人類文化資產呢?
Read more2025年2月美國總統川普試圖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達成一項戰略協議,藉由對烏克蘭的軍事與經濟支持,換取美國在稀土元素開採上的優先權,這一舉動再次使稀土元素成為全球焦點。稀土元素雖名為「稀土」,但實際上其在地殼中的含量並不稀少,卻因開採困難且環保風險高,需要高科技技術進行開採,且分布高度集中於特定區域,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戰略要點。無論你的政治立場為何,都讓我們一起以科學的角度來認識什麼是稀土元素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