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2.00—— 孟德爾兩百冥誕的虛擬記者會

孟德爾若是真的死後有知,會對後世的評價有怎樣的想法呢?若是能在兩百冥誕請他跨越時空來參加一場對多元宇宙十分著迷的世代所舉辦的記者會,應該也不是太荒誕不經的場景吧!在這場記者會裡,主要想問的問題有兩大類。第一類當然是關於時不我予的孟德爾未能獲得同時代青睞與肯定的緣由;第二類則是聚焦在後人對他的重新認識上。下面這七個問題,就是要請教Mendel 2.00的⋯⋯

Read more

孟德爾2.00—— 孟德爾的科學人生(個人履歷)

在我辭世十幾年後,科學界終於看出我研究的重要性,並將這個方向的研究定名為遺傳學。我想即使到了後基因組的時代,以我這樣勤勉好學、實事求是的堅毅精神和數學天份,依舊可以勝任相關的研究工作。這份兩百年後的履歷,投遞給未來的遺傳學界⋯⋯

Read more

孟德爾2.00—— 策展人的話

2022 年孟德爾兩百週年誕辰(Mendel 2.00)活動,由 CASE 台大科教中心發起,透過系列的演講、座談與特展,窺探遺傳學在台灣學界與教育界的發展。關於圖文特展,我們邀請到專攻科學史的王惟芬作家,擔任本次展覽的策展與文案設計 ,深入了解「遺傳學之父」背後的有趣故事,讓你看見你從來沒看過的孟德爾! 在特展開始以前,讓策劃人與插畫師開場 Mendel 2.00⋯⋯

Read more

【物理史上的六月】1905 年 6 月:愛因斯坦與特殊相對論

愛因斯坦小時候曾讀過伯恩斯坦(Aron Bernstein)的《自然科學國民手冊》(The People’s Book on Natural Science),其中有一章,作者伯恩斯坦請讀者想像自己與電流一起滑過電報線路的情形,這個想像一直盤踞在年輕愛因斯坦的心中。愛因斯坦 16 歲時開始思考,假如他能趕上光的速度,那麼光束看起來會像什麼呢?孩童時代的愛因斯坦總認為,如果有人能隨著光一起衝刺的話,光束看起來應該是靜止的,就像靜止的波一樣,但是一直沒有人曾經觀察到靜止的光,所以讓他開始思考其中可能的原因⋯⋯

Read more

古漢字中的「象」與「為」字以及古代中國環境變遷下的大象

從 2021 年中國雲南西雙版納野象北遷事件談起,講述中國古代的大象、與象有關的商周時期考古文物、甲骨文的「象」與「為」字、中國大象在歷史時期逐漸退居西南一隅的原因,同時介紹近年有關中國史前與歷史時代早期漫遊於北方的大象可能不是亞洲象,而是古菱齒象的新論點⋯⋯

Read more

【物理史上的五月】1933 年 5 月 5 日:《紐約時報》報導〈宇宙無線電波的發現〉

在美國 1997 年的科幻電影《接觸未來》(Contact)中,大部分的戶外鏡頭都在新墨西哥州的特大天線陣(Very Large Array)天文台現場拍攝。聽過此電影的人比知道此天文台是以央斯基(Karl Guthe Jansky)命名的人多很多,其實,央斯基在天文學家中是知名的電波天文學之父。

Read more

解密甲骨文:發現、性質與文字特點

甲骨文是時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在1899年意外發現的,並在二十世紀初為眾人所知。商王室貴族利用無形的神鬼來強化其王權統治性,舉凡國家大小事,在進行前都要預先向上天進行卜問,以獲得正確的行動指示。商人將占卜之事與驗證結果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即今日所見甲骨文,帶字甲骨即商代王室貴族用於占卜和記事的文書。今日的漢字正是由甲骨文一路演變而來,字形構造主要由「構形元素」和「字綴」兩部分組成,並可用六書標準進行簡單的分類。甲骨文構形是根據所欲表達的意義建構而來,可分為「表形」和「構形」模式,並具有一字多體的特點。

Read more

文字的前世今生(下):中國古代文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字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程,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晚期的甲骨文。由於這種文字帶有強烈圖形特色,考釋工作便成為發現以來最早開展的研究。中國文字的發生,目前只宜保守上推至先商時期至商代早期之間,約莫2000 BC,而非許多人根據各類史前陶符所推定的,具有6000年的悠久歷史。本文接續漢字在漢代以前的發展歷程,詳細介紹中國古代文字的起源與發展,並說明甲骨文的考釋實與漢代以來的金文研究有關。此專欄為漢字的考釋與中國文字的起源、早期演變等,進階版考古系列文章。

Read more

【物理史上的四月】 1932 年 4 月 14 日:柯克勞夫(John Cockcroft)和沃吞(Ernest Walton)分裂原子核

英國女小說家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在她 1997 年的小說《大一統理論的對稱》(Gut Symmetries,Symmetries of Grand Unified Theories)中說道:「在日本長崎和廣島原子彈的恐怖中隱藏著愛因斯坦 E=mc2 的美麗。」此方程式的確是熱核武器和核能的基本原則,它最先是一位英國物理學家柯克勞夫(John Cockcroft)和愛爾蘭物理學家沃吞(Ernest Walton)分別將原子核分裂,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

Read more

文字的前世今生(上):漢字在楷書以前的發展歷程

漢字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程,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晚期的甲骨文。由於這種文字帶有強烈圖形特色,考釋工作便成為發現以來最早開展的研究。本文從楷書為起點,回顧漢字在漢代以前的發展歷程與構形延續性,並說明甲骨文的考釋實與漢代以來的金文研究有關。本文也簡要回顧整理中國文字的起源與發展研究,並以回溯方式根據先商時期和商代早、中期的考古材料,提出中國文字的發生目前只宜保守上推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之看法。此專欄為漢字的考試與中國文字的起源、早期演變等,進階版考古系列文章。

Read more

【物理史上的三月】 1883 年 3 月 15 日:雷諾(Osborne Reynolds)提出雷諾數的主張

由於液體非線性的本質,因此很難預測它們複雜的流動,這是眾所皆知的事。然而多虧一位出生在愛爾蘭的物理學家雷諾(Osborne Reynolds),現在物理學家可以預測一個已知系統中的流動是層流或是紊流。雷諾在流體動力學的研究是一位先驅者,他做了一個巧妙的實驗來說明兩種流動關鍵的轉換點,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數目來預測,這數目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雷諾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