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早期人類遷徙出非洲的氣候環境史

德國科隆大學主導的國際研究團隊日前透過衣索比亞湖岩芯重建過去二十萬年來當地的氣候環境史,並將研究結果與早期人類遷徙出非洲的過程進行比對,發現多項吻合。研究結果顯示東非低地在距今二十萬到十二萬五千年間相較現代濕潤,但在距今十二萬五千年到六萬年間逐漸轉乾,持續的乾燥在距今六萬到一萬四千年間達到頂峰。研究團隊認為早期人類的文化演化與向外遷徙與該衣索比亞頻繁的乾、濕交替變動環境壓力有關;早期人類向非洲以外的地區遷徙在二十萬年前便已開始,最終在距今五萬到四萬年間抵達歐洲。當東非在距今六萬年之後出現多次長期乾旱,人群選擇來到衣索比亞高海拔地區以延續生存。

Read more

誰是凱爾特人?

凱爾特由於分布範圍廣大,導致在歷史學中難以被明確定義。凱爾特應被視為羅馬時代之前歐洲鐵器時代有著共通語言、信仰系統和文化軌跡的人群,而非單一民族。對於凱爾特的認識早期多來自希臘、羅馬文獻,十九世紀中期後的考古發現則進一步揭開凱爾特的面貌,但迄今大量考古資料仍無法解決凱爾特一詞可否與現代西歐人群畫上關聯的問題。

Read more

新測年法成功揭露早期非洲人的資源攝取策略

考古學家普遍使用的碳十四定年法無法對超過五萬年以上的遺留進行準確測年,導致許多非洲許多年代在十萬年以上的遺留都沒有準確的測年數據。新開發的鈾釷定年法能夠成功克服這個問題,且具備高準確性。考古學家藉此對遍布於非洲沿海貝塚遺址的鴕鳥蛋殼進行測年,新獲得的測年數據搭配貝塚內出土的各類動植物遺留便能幫助考古學家了解早期智人的攝食策略變化和人口規模隨氣候變遷、動植物資源數量變化所出現的消長模式。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同治之死〉&〈1828年的愛丁堡連續殺人案〉

同治帝的死因至今仍未有定論,官方說法是死於天花,民間則盛傳是因梅毒失控而斃命。然而透過近期出版,相當完整可靠的第一手官方診療紀錄,幾可確定同治帝的死因既非天花,更與梅毒無關,而是另有隱情。

Read more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流速持續減緩中,未來可能嚴重影響全球氣候

維持全球海溫與氣候系統穩定的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流速自1950年開始已逐漸衰弱,若情況持續,在下一世紀到來前將達環流能夠穩定運行的臨界值,屆時全球可能出現毀滅性天氣,北美、歐洲將出現顯著降溫與長達數十年的極度低溫,北美東岸海平面也將上升、西歐則會面臨更為頻繁的劇烈天氣。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過去曾停止運行,造成區域性氣候改變。影響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文明發展的的新仙女木期(Younger Dryas, 10,800-9600 BC)全球寒化現象便可能與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的變化有關。

Read more

古埃及木乃伊防腐術的新發現

哥本哈根大學埃及學家近日發現了一份古埃及屍體防腐技術手冊,為目前世界上僅存三件防腐技術文件中年代最古老的一件,距今大約3500年。這份手冊可能是防腐師的備忘錄,主要記載臉部防腐的施作程序。古埃及人使用的臉部防腐劑主要由植物性芳香劑與結合劑烹煮而成,呈液態,施用前會先塗抹在一條紅色亞麻布上,覆蓋後臉部之上便會形成芳香層與抗菌層。這份文件同時揭示了古埃及人從事屍體防腐工作以每四個施作日為一次間隔,整體木乃伊防腐工作需經歷十七次間隔,共六十八日。

Read more

18,000年前古老的馬格德林文化號角聲

一萬八千年前歐洲馬格德林文化的狩獵採集者懂得利用修整法螺製造管樂器。這件法螺號角其實1931年便於法國庇里牛斯山腳的一個洞穴遺址發現,只是當時的研究無法辨識出人工修整痕,新顯影技術研究顯示這件法螺標本確為管樂器,甚至可吹出C、D、C sharp三個音。

Read more

一窺三千年前大衛王與所羅門王的衣櫥

以色列研究團隊於該國提姆納河谷發現帶有皇家紫染的機織物、流蘇及羊毛纖維殘留,經放射性碳素測年測定年代在公元前一千年的大衛王與所羅門王統治時期。新研究確認紫染來自地中海兩種不同的軟體動物。紫染實物的出土同時說明當時的以東王國雖為遊牧社會,但具有複雜的社會經濟結構,為階級社會。

Read more

邁諾安文明線性文字A的破譯研究新進展

線性文字A是青銅時代邁諾安文明所使用的文字,與稍晚出現於克里特島及希臘本土的線性文字B有相似性。劍橋大學科學家從語言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證據檢視這兩種文字,證實其血緣關係,為破譯線性文字A帶來曙光。研究人員同時新建了一個線性文字A的線上符號與文字資料庫供大眾使用。線性文字A的破譯有助於重建邁諾安文明的社會歷史脈絡。

Read more

4000年前的迦南人可能發明了最早的拼音文字

今日西方社會所使用的拼音文字起源於拉丁字母,並可進而回溯至古希臘與腓尼基文字,但上述文字的祖源為何仍屬謎團。以色列籍埃及學者認為迦南人所刻劃的符號便是今日西方社會拼音文字的祖型。迦南字母可能由無法識讀的迦南籍礦工借用了用於崇拜哈索爾女神的埃及象形文字,再根據自身的閃族語發明而來。迦南人創造文字的動機可能與採礦有關。

Read more

人類在演化出消化乳品能力之前便已飲用乳品

人類為何能夠飲用乳品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歷史謎團,原因在於基因突變出現之前人類其實並無法消化乳品,但又勢必得吃下乳品才能改變DNA。新研究檢視了非洲出土的遠古人類遺骸,發現古代非洲人在基因突變發生前便已飲用乳品;基因突變使得能夠飲用乳品的人群具有演化優勢。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說話、唱歌與音聲醫學〉&〈彈情說愛,說不出口就摩出來——談生物變異產生的聲音多樣性〉

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會發出聲音—各式各樣的聲音,猩猩搥胸是一種,蟋蟀摩擦翅膀也是一種。人類也可以搥胸、拍手發出各種聲音,但是我們有特殊的發聲器官,使我們有其他動物沒有的特別發聲機制。此外,人類為了說話、歌唱等傳達思想的特有目的而發聲,也與其他動物發聲的目的不同。考古人類學發現在至今約五萬年前,人類的頭顱骨開始變大,這是大腦前額葉發達的證據,代表思想、情感逐漸生成,進一步會出現說話的機制。語言(language)一詞的字典定義為:「一群共同生活的人,基於溝通共同經驗而形成的嚴謹規則。不限於口說、書寫,也可以是手語、點字等等。」因為共同生活的群體很多,因此不同時空下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語言,據統計目前世界上現存約4、5000種口說語言,其中大部分沒有對應的書寫語言,加上受強勢文化的影響,故正在快速消失當中。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保護海龜大家一起來〉&〈台灣的古生物學〉

海龜這種生物長久以來,就與中國人的宗教活動息息相關,然而如今牠們的生存卻面臨著威脅。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海龜?遇到海龜又該怎麼辦?本講為聽眾介紹海龜與人類互動的歷史軌跡,以及近代海龜的研究與保育行動。

Read more

先有麵包?還是先有農業?

■麵包是西方社會最重要的食物之一。美索不達米亞人認為,吃麵包喝啤酒的人就是文明人;古埃及人用麵包或啤酒當作薪水,打招呼的時候說「麵包加啤酒」。有這麼一說:有了麵包,就有了文明。只是,做麵包、即使是無酵餅(flat bread),還是需要繁複的加工步驟:磨粉、揉麵、烘烤。當然,製作麵包與從事農業比起來,可能還是比較容易些;所以,究竟我們是先懂得做麵包才開始種田,還是先學會種田才開始學著做麵包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