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凱爾特人?

分享至

凱爾特在歐洲的可能分布情況
圖片出處:Wikimedia commons(圖片經編譯者再製)

凱爾特由於分布範圍廣大,導致在歷史學中難以被明確定義。凱爾特應被視為羅馬時代之前歐洲鐵器時代有著共通語言、信仰系統和文化軌跡的人群,而非單一民族。對於凱爾特的認識早期多來自希臘、羅馬文獻,十九世紀中期後的考古發現則進一步揭開凱爾特的面貌,但迄今大量考古資料仍無法解決凱爾特一詞可否與現代西歐人群畫上關聯的問題。

編譯|江柏毅

大約在2600年前從事貿易的希臘人在法國隆河(Rhône River)出海口的馬賽曾建立一座稱為馬西利雅(Massilia)的殖民城市,他們曾嘗試沿河谷深入內陸,卻遭遇操著不同語言的一群人,他們看似由富有的酋長領導,外表強悍好戰,甚是喜愛奢侈品。一個世紀之後,希臘地理學家米利都的赫卡塔埃烏斯(Hecataeus of Miletus)給這群人起了個名字Keltoi,翻譯成拉丁文即Celtae,也就是凱爾特(Celt)。凱爾特(Celtic)這個詞彙今日有許多意義,如珠寶樣式、字體。或蘇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的國族榮耀。然而,凱爾特其實相當難以定義,部分原因在凱爾特的分布橫跨了愛爾蘭到土耳其的大片土地。

許多史學家表示凱爾特在歷史學中幾乎沒有意義,他們認為這個詞彙應被理解為一種具有共通信仰系統、語言的文化,牛津大學歐洲考古學榮譽教授Barry Cunliffe也認同這個看法。凱爾特並不是單一民族,而是羅馬時代之前歐洲鐵器時代有著共通語言、文化軌跡的一群人。

中歐地區的凱爾特人仍處於原史時期(protohistoric),除了少數符號之外並未發展書寫系統。史學家對凱爾特人的認識多來自希臘、羅馬。從文獻中可瞭解當時的希臘人已意識有凱爾特的世界,隆河河谷貿易也讓希臘人知曉凱爾特人在中歐的存在。公元前四世紀來自馬西利雅的地理學家Pytheas曾記錄他在歐洲大西洋沿岸的航行,以及如何在阿莫里凱(Armorica,今日的布列塔尼)找到凱爾特人。早期文獻裡的凱爾特人以經商為特點,後期則顯得好戰。羅馬作家李維(Livy)曾借鑒較早的希臘作品,描述公元前五世紀成群的凱爾特人如何穿越阿爾卑斯山,蜂擁入義大利半島,而羅馬將軍又如何成功降伏他們。凱薩大帝也曾寫到:「我們稱他們為高盧人,但在對方語言裡,他們是凱爾特人。」

文藝復興時期英、法學者曾對於羅馬時代之前生活於該國土地上的凱爾特人感到興趣,並試圖還原其面貌。1870年代考古學家也曾對義大利北部出土的凱爾特風格器物感到振奮,因為它們為公元前450 年凱爾特人南侵義大利的記述帶來佐證。當年學者們之所以能夠判斷這些器物屬於凱爾特,在於1846年奧地利發現的哈爾施塔特(Hallstatt)墓葬。哈爾施塔特墓葬是一個典型凱爾特遺址, 迄今共發現超過900個墓葬、2,000具遺骨,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800年,出土文物提供了許多以開採鹽礦維生人群的生活細節(註一)。

由於後來在奧地利、德國南部、捷克、斯洛伐尼亞等地所發現的器物都具有相似風格,哈爾施塔特成了中歐地區凱爾特遺址的文化總稱。哈爾施塔特文化在公元前七世紀達到鼎盛,人群主要從事採鹽與農業,並以精美的墓葬和鐵製陪葬武器(尤其是劍)為特點。

當考古學家開始拼湊哈爾施塔特文化的全貌,一個問題出現了:如果中歐代表凱爾特人的原鄉(homeland),那麼伊比利半島西部、布列塔尼、不列顛諸島的凱爾特又代表著什麼?當地被視為凱爾特語的蘇格蘭蓋爾語(Scottish Gaelic)、愛爾蘭蓋爾語(Irish Gaelic)、曼島蓋爾語(Manx Gaelic)、威爾士語(Welsh)、康瓦爾語(Cornish)、布列塔尼語 (Breton language)也都暗示著這些地區留有凱爾特遺緒。

傳統理論認為青銅時代晚期哈爾施塔特文化剛出現階段,中歐的哈爾施塔特文化人群向西遷徙,傳播了語言和文化習俗。但部分歷史學家從許多具有凱爾特文化地名的出現時間早於中歐哈爾施塔特文化的觀點,指出文化的傳播路徑可能是反向的,應是伊比利半島西部、法國、不列顛諸島的凱爾特人群經貿易將文化和語言帶入中歐。另一種更為複雜的看法則認為哈爾施塔特文化早期經西歐向東傳播,在約公元前900年於中歐成形後又再度迴向傳播。

德國中部所發現,被稱作格勞貝格王子的砂岩雕像圖片來源:flickr (原拍攝者Jorbasa Fotografie,圖片經編譯者再製)

 

歷史學家將哈爾施塔特文化從早至晚分為A、B、C、D四期,起源時代約公元前1200 年,發展期間曾出現許多文化變化,如由火葬改為土葬、鐵器製造術的精進,馬匹的使用(約公元前800年)。希臘人於隆河與凱爾特人相遇的時間已是哈爾施塔特文化晚期,當時勃發的凱爾特勞動人口創造了農業剩餘、金屬、鹽、波羅的海琥珀和毛皮等原料。凱爾特酋長們便藉此從南方交易葡萄酒、精美金屬製品和裝飾陶瓷等奢侈品,考古學家在許多貴族陵墓中常可找到這類文物。希臘和義大利的文化影響也可在凱爾特的建築中體現,如建於南德的亨尼堡(Heuneburg),其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增設的防禦石牆基土牆設計源自於地中海。許多學者認為亨尼堡便是希羅多德《歷史》(Histories)中所提到的Pyrene,除了山頂的核心區域之外城市也向外延伸,當時可能有近5000人聚居,同時代的雅典人口約10,000人。

法國勃根地維鎮(Vix)發現的墓葬也是哈爾施塔特文化晚期的重要考古發現。該墓墓主為一位死於大約公元前480年的女性,墓中發現包含黃金頸鍊在內的傳統女性飾品,最特別的陪葬品是一重達458磅的巨大青銅希臘風格葡萄酒摻合器(krater),可能來自380英里外的馬西利雅。

哈爾斯塔特文化經過數世紀的考古發掘,迄今仍有許多新發現。距離亨尼堡不遠的Bettelbühl便發現一座公元前六世紀的孩童墓葬。2010年該墓附近又發現另一個年代在公元前六世紀末的大墓,其墓室橡木結構由於浸泡溪水而保存完好。該墓發現兩具遺體,其一為三十多歲的女性,有著黃金胸針、金球等豪奢的本地製陪葬品,具有濃厚地中海風格。另一具遺骨由於腐壞嚴重而難以判斷年齡性別,陪葬品也較少,僅有手腕上的一對青銅鐲和一個青銅頭飾。2015年法國拉沃(Lavau)所發現的墓葬不僅相當奢華,同樣因地中海風格器物而顯得特殊。該墓是自青銅時代晚期便使用的大墓地一部分,年代約公元前450年,墓裡的男性遺骨以金手鐲、鐵金胸針、琥珀項鍊、銀線皮帶等陪葬,最驚人的發現是一個宴飲用大型青銅釜,其邊緣飾有八個貓科動物頭雕和四個希臘河神阿克洛奧斯(Achelous)頭像。

哈爾施塔特文化晚期貴族陵墓開始大幅減少,許多聚落也從此廢棄。貿易路線由隆河河谷轉至它處可能破壞了凱爾特人的經濟。哈爾施塔特文化衰弱的同時,另一支充滿活力的新文化正在原來的文化核心外圍(法國、德國南部、奧地利和瑞士)興起。這波新文化以十九世紀中發現於瑞士的拉登(La Tène)遺址命名。拉登文化帶有當今凱爾特相關的標誌性主題 - 交錯的幾何紋。拉登文化的影響相當廣,大約在公元前400年進入了不列顛。

拉登文化人群除了從事貿易之外也顯得好戰。德國中部格勞貝格(Glauberg)的所發現的砂岩雕像配有拉登文化風格的劍、盾與胸甲,帶有鬍鬚的面容看似兇惡,彰顯著他的戰士身分。羅馬興起的同時也見證了拉登文化尚武的特質。

公元前五世紀中葉凱爾特開始南侵富饒的義大利北部,史學家認為他們的遷徙起因於人口膨脹。公元前390年他們來到羅馬,一支稱作塞農(Senones)的部族擊敗了軍隊並擁入羅馬城。羅馬作家李維稱這群人為高盧人,描述了他們在羅馬城的劫掠。日後羅馬的興起逐漸削弱了凱爾特的力量與認同,此時期的拉丁作家開始將凱爾特視為高貴的野蠻人(而非粗魯的野蠻人),以和羅馬的奢華形成鮮明對比。

某種程度上,羅馬的記述使學界對凱爾特的研究興趣在近代得到恢復,並導致哈爾施塔特、拉登遺址的發現。然而多年來累積的鉅量考古資料並無法解決凱爾特一詞可否與現代西歐人群畫上關聯的問題。儘管如此,蘇格蘭史學家Alistair Moffat在談到凱爾特時仍強烈抨擊鐵器時代凱爾特人與現代蘇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人無關的理論。他認為他們當然是凱爾特人,他們在英國西部有著共同的文化共性;他們的凱爾特語已流傳了2500年,不像其它地區的凱爾特語都已消失。

哈爾施塔特文化文化甲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法國勃根地維鎮發現的巨大青銅希臘風格葡萄酒摻合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捷克出土的拉登文化石雕頭像圖片來源:flickr (原拍攝者Miroslav Zachoval,圖片經編譯者再製)

 

 

註釋:

[註一]鹽礦是千年來生活在哈爾施塔特附近山區人們重要的生計,附近的薩爾茲堡(Salzburg)其實就是salt castle的意思。在青銅與鐵器時代,鹽礦由於能夠用於保存魚和肉類,因此相當珍貴。在哈爾施塔特和四十英里外的杜倫伯格(Dürrnberg),鹽礦都是由650到1000英尺深的豎井開採而來。哈爾施塔特墓葬出土文物包含當時礦工的衣著、攜帶物品及工具。

 

參考資料:2021 04. 10, Borja Pelgero, Who were the Celts? National Geographic.

(Visited 603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