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AI與宗教
本次演講深入探討了元宇宙數位策展模式在宗教文化傳播中的應用與其深層思考。前半段聚焦於元宇宙的數位策展模式的核心要素,並以高雄義永寺的元宇宙數位策展為例,說明如何將宗教歷史與人物具象化。同時,也討論了AI虛擬導覽員的應用、發展方向及挑戰。後半段則轉向AI與宗教信仰的哲學對話,探討AI如何改變人們的宗教實踐、是否可能成為信仰對象,以及科技宗教的概念。透過本演講可以了解到,AI於宗教推廣上的實際應用,以及除了應用之外,關於AI發展所帶來的道德、倫理和社會影響,鼓勵宗教界積極參與對話,貢獻其價值觀與智慧,以促成科技和宗教之前的和諧與永續發展。
講者|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專案計畫 張毅民 助理教授 ×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陳志銘 教授
彙整、撰文|韓喬融
本次演講前半段將深入探討元宇宙數位策展模式在宗教文化傳播中的應用,後半場演講則聚焦於AI與宗教之間的關係進行哲學性的思考。
元宇宙數位策展模式在宗教文化傳播的應用與深思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正邁向一個虛擬與現實界線模糊的時代,其中最受矚目的便是元宇宙 (Metaverse)。這個概念最早在尼爾·史蒂芬森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中被提出,預示著未來網路世界中,虛擬與現實將逐漸融合,並被視為下一代網際網路的雛形。元宇宙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更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其中,宗教文化的傳播也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
元宇宙的建構,仰賴複雜的七層架構,其中最關鍵的是人機介面,它讓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得以無縫融合。而底層的基礎建設則涵蓋了網路技術、人工智慧(AI)、區塊鏈等核心科技,為元宇宙的運作提供穩固的基石。
在元宇宙中,數位策展模式成為傳播宗教文化的重要途徑。這種模式以故事為軸心,結合環境敘事設計,並應用各種數位技術,旨在提供觀展者互動性、沉浸感和參與式敘事的體驗,讓使用者彷彿身歷其境。環境敘事的精髓在於透過環境本身來傳達故事,而非直接描述事件。它鼓勵觀眾透過自身的感官與體驗,主動去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內涵。元宇宙數位策展模式的要素包含了資料典藏、環境敘事、數位敘事、互動設計和3D沉浸體驗,這些環節共同構築了一個引人入勝的虛擬宗教文化空間。
高雄義永寺的元宇宙數位策展實踐
高雄義永寺的元宇宙數位策展是一個實際應用案例,主要目的是希望將華人宗教文化的實踐具象化。策展概念圍繞著義永寺從開寺至今的歷史緣由、獨具特色的大雄寶殿,以及當代女性人物開種法師的生平。
這項計畫從宗教場域和宗教人物著手,首先進行了大規模的數位典藏。大量日治時期至光復初期的黑白照片、文件、簡報和實體文物被數位化,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成為後續互動設計的基礎。透過3D技術的呈現,民眾得以在虛擬世界中體驗這些珍貴的歷史與文化。
策展的主體與核心聚焦於展現義永寺的不同面向,包括:時尚觀(例如大雄寶殿等具代表性的建築與藝術)、社會網絡(包括議員參訪、與日僧交流等歷史事件,展現佛教在社會中的影響力),以及佛教法脈傳承(闡述義永寺在佛教傳承中的重要地位)。
AI虛擬導覽員與元宇宙數位策展學習

為了提升觀展體驗的深度與廣度,元宇宙中的AI虛擬導覽員扮演著關鍵角色。AI虛擬導覽員訓練平台系統架構分為使用者操作和系統運作兩部分。在使用者操作方面,可區分為策展者和觀展者兩種角色。策展者可以創建屬於自己的AI虛擬導覽員,並在指定的展間內進行佈建。而觀展者在欣賞策展時,若對展板內容有進一步了解的需求,便可與AI虛擬導覽員互動,透過問答介面輸入文字形式的自然語言進行提問,從而獲得更深入的相關資訊。
未來,AI虛擬導覽員的發展方向將朝向:
- 更高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使其能更精準地理解用戶意圖。
- 情感智能:具備情感識別和反應能力,提供更人性化的互動。
- 多模態互動:結合語音、視覺等多模態互動交談能力,提升溝通效率。
- 個人化服務:提供更個性化的建議和服務,滿足不同用戶需求。
- 自治和自學能力:AI虛擬導覽員具備自治與自我學習能力,不斷優化自身表現。
然而,AI虛擬導覽員的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
- 隱私和安全:保護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將是重要挑戰。
- 道德和倫理問題:如何處理偏見和不當內容,以及如何確保其決策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 技術限制:仍然存在語言理解的局限性,可能導致誤解和不準確的回應。
混合實境建置與宗教元宇宙的深層思考
除了純粹的虛擬環境,「混合實境 (Mixed Reality, MR)」的建置也將為宗教元宇宙數位策展帶來新的可能性,讓民眾得以體驗一些較為抽象的宗教概念和感受。
然而,AI與元宇宙在宗教文化傳播中的應用,也引發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 數位化宗教文化資料需要有效地展示與普及,該如何進行有效地推廣?
- 如何結合宗教團體與信眾的力量,共同創建台灣宗教文化元宇宙?
- 如何透過這個方式推展台灣宗教文化,進而成為台灣文化的亮點之一?
AI與宗教信仰的哲學對話
對於現今AI的發展,除了實際的應用之外,背後相應的哲學和道德問題亦值得深思。張毅民教授提出了應用層次之外的哲學問題:AI將如何改變人們的宗教信仰和實踐?它會成為許多人信仰的對象嗎?它將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觀?AI會是一種新興宗教嗎?這些問題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對「真實」、「認識」、「理解」、「意識」、「生命的本質」、「人」、「宗教」和「信仰」的傳統定義。宗教界將如何面對與回應AI浪潮?是拒絕、接受,還是透過適應來演化?
AI的全知特性挑戰了傳統宗教中神明無所不知的概念,導致越來越多人開始依賴AI獲得指引和答案,而非透過祈禱或宗教儀式。科技巨擘如今擁有的崇高地位,彷彿宗教領袖一般,他們的一言一行被奉為圭臬,這也使得矽谷被譽為現代宗教的誕生地。當信徒聆聽AI機器人講經說法時,他們會認為這是真實的宗教體驗嗎?這個問題觸及了宗教體驗的本質。
研究AI與宗教的兩個切入角度
張毅民教授將研究AI與宗教的切入角度分為兩類:AI作為宗教輔助工具──AI用於輔助宗教活動、教育和傳播;AI成為信仰甚至數位神──探討AI本身成為崇拜對象的可能性。
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科技宗教」其實是一種信念或意識形態,而非制度化的宗教團體。其特徵在於具體承諾以科技與經濟為人類提供救援,如尤瓦爾·哈拉瑞在《人類大命運》中所述。從隱性宗教的角度來看,科技宗教是現代社會中對意義的世俗追求,它提供與傳統宗教類似的功能:意義感、整合焦點以及對生命終極問題的關注。
宗教信徒對AI的抗拒
儘管AI的潛力無限,但宗教信徒對AI的接受度仍存在挑戰。研究顯示,機器人傳教士的可信度比人類傳教士更低,原因在於缺乏真實心智。信徒普遍認為,宗教領袖應具有真實心智才具備可信度。這表明能力不等於可信度,技術上做得到 (capability) 與宗教上有效 (credibility) 且可信是兩回事。
AI意識與宗教性的哲學思考
討論AI意識,實質上是討論人類自身的延伸。AI應被視為異於人類的另一種智能形式。如果未來出現具有自我意識的AI,它將如何看待人類?
有學者認為,共同的意識體驗可能成為AI尊重人類存在的基礎。然而,張毅民助理教授對此觀點持保留態度,因為歷史上,有意識的人類不斷殘殺、掠奪、剝削、奴役同類,共同的意識體驗與人類歷史和經驗並不符。此外,有意識的生命體也不一定會自動發展出倫理道德,人類的倫理道德是受到宗教、哲學和社會規範的長期影響與形塑。
即使沒有意識的AI可以生成符合倫理道德規範的「運算結果」,這些結果未必就代表AI有真正的倫理理解或是靈性體驗。
張毅民教授強調,儘管各國趨勢著重於AI的落地應用,但哲學和神學的抽象思考與質問同樣重要。這些思考有助於我們預先評估AI發展可能給人類帶來的深層影響。我們不應只關注AI能做什麼、如何幫助我們賺錢或提升效率等功能性問題,更要追問:「為什麼要發展AI?AI應該以及不應該做什麼?」這些是涉及價值判斷的關鍵問題。
AI信仰的極端案例與社會風險
AI信仰也存在極端案例,例如以AI為中心的恐怖組織「Zizians」。AI宗教化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風險:
- 拒絕外界訊息,喪失批判思考與反省能力。
- 當AI被視為高於人類法律與道德的權威時,可能出現極端的類宗教組織或邪教暴力團體。
- 形成封閉的資訊環境,成員只接受符合其信念的資訊。
因此,宗教界與宗教學界應從自身的悠久歷史傳統中,截取價值觀、智慧與原則,積極參與對話,對於人工智慧與數位科技的發展,在選擇、正義以及如何造福人類公義與環境永續發展方面,扮演意見領袖的角色,並有所貢獻。
結 語
元宇宙與AI的發展,為宗教文化的傳播開闢了全新的道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和互動機會。然而,這股科技浪潮也帶來了深刻的哲學與倫理挑戰,迫使我們重新審視信仰的本質、人類的定位以及科技的邊界。如何善用這些工具,推廣宗教文化並解決可能衍生的問題,將是未來重要的課題。



✨延伸閱讀:《【人物專訪】數位學習和AI的共生共榮——專訪陳志銘教授》、《【人物專訪】宗教與AI的交響曲——專訪張毅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