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探索科技與親密關係的交織——專訪陳維平教授

分享至

【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系列講座
AI與親密關係
2025.9/13(六)14:00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小鈴鐺

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陳維平 副教授|來源:講師提供

採訪、撰文|周書瑋

審訂|陳維平 教授

演算法和人工智慧已是時下熱門話題,而當程式碼開始影響我們最私密的情感世界,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這個問題雖然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卻少有人深入探究。本次的專訪邀請致力於科技和親密關係研究的學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陳維平副教授,和我們分享數位平臺如何重塑當代的情感連結。

 

數位平臺如何重塑情感經驗?

陳維平的研究主要探討數位科技時代裡,人們探索情感、建立情感的方式,以及數位平臺和演算法如何形塑人們對親密關係的想像。以交友平臺研究為例,她關心平臺設定了什麼樣的互動模式,使用者在過程中默認了哪些互動條件,又無形中排除了哪些經驗?這些設定如何改變我們的交友行為與情感表達模式?舉例來說,當我們使用交友軟體時,我們其實已經默許演算法為我們篩選特定的交友對象,同時也接受自己被投放給特定人群。

問及是什麼原因讓陳維平投入這個研究領域?她表示,親密關係既是私人也是公共議題,而將它等同於浪漫愛情的認知,本身就是受多重社會因素形塑的結果。因此她從傳播學和社會學視角出發,探索影響親密關係的相關權力如何運作,數位平臺又如何滲透人類的情感經驗。

陳維平分享了生成式AI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她指出,大型語言模型提供一種「永遠在場、不會否定你、不會讓你受傷」的陪伴經驗,對處在高壓、孤獨環境中的人特別有吸引力。然而,這不只是單純的心理需求滿足,更牽涉到情緒如何在平臺資本主義中被模擬和商品化。要讓大型語言模型精準回應並讓使用者感受到被理解,很重要的是將輸入內容格式化;這個過程如同將情緒標準化,並不完全合乎人性。付費版服務通常被認為提供更高的「情緒價值」,反映了情感如何在數位環境中被賦予經濟價值。不同於和AI互動,真實人際關係需要雙方的協商與責任,這種差異值得我們深思。

 

演算法:親密關係的解放與侷限

時下交友軟體的一大特色是宣稱演算法打造的配對「效率」和「精準度」,能根據使用者滑動的對象、在哪些照片或個人檔案上停留多久,以及回覆訊息的快慢,幫使用者配對最適對象。這種模式確實為生活圈較小、平時性格較內向,或較難認識特定性別群體的人,提供了另類的人際管道,也更願意嘗試交友。對他們而言,交友軟體提供了更多探索親密關係的機會,甚至可能帶來解放、滿足情感需求。

不過陳維平也提到,交友平臺透過演算法「優化」使用者體驗、提高交友市場配對率的同時,也強化了對年齡、膚色或種族等特定特質的偏好篩選。在交友平臺上,每個人都同時是選擇者也是被選擇的對象。她的研究中有受訪者分享,他們會根據照片風格快速做出決定,例如看到咖啡廳背景的照片,就立即推斷對方的品味並判斷相容性。隨著使用者越來越了解演算法的運作方式,他們會先想像理想對象的特質,再依照系統的篩選邏輯尋找對象。這個過程無形中讓親密關係變得條件化,也限制了我們對關係可能性的想像。

陳維平也觀察到,許多Z世代年輕人對演算法敏感度高,甚至厭倦了長期被演算法支配,因此出現某些企圖打破或解構演算法的行為。例如在交友軟體上撰寫反差強烈的自我介紹,或用梗圖替代個人照片,藉此觀察演算法會如何回應。她發現,有些女性使用者意識到演算法偏好特定的刻板形象後,會刻意強調主流價值觀較少推崇的特質,如幽默感、直接或不拘小節的個性,試圖展現更全面的自我形象。有些交友平臺也注意到這些趨勢,開始調整其演算法,放寬對性別的傳統定義,並強調提供使用者開源、非商業導向的使用體驗。

 

理解數位親密關係:不能只有科技視角

陳維平在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 (EHESS) 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進一步拓展了她對情緒社會學與數據文化的關注。她所在的學術環境鼓勵從結構層面理解親密關係,強調權力運作與文化規訓。這樣的歷程讓她在回到臺灣後,尤其關注數位平臺如何不只是中介情感,更參與了情感的生產、分類與價值建構。

另一方面,陳維平也觀察到,臺灣學生對親密關係有許多來自生活的細膩觀察與實作經驗,這讓她在教學與研究中,試圖結合這兩種視角:一方面從微觀層面觀察人們如何在平臺中「做親密」,另一方面則反思這些互動背後的規範和價值偏向。她相信,唯有兼顧親密實踐與社會結構的理解,我們才能真正看見科技如何深刻改寫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方式。在數位科技持續重塑人際連結的此刻,這也將是未來世代的重要課題。

(Visited 586 times, 2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