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前世今生(下):中國古代文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字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程,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晚期的甲骨文。由於這種文字帶有強烈圖形特色,考釋工作便成為發現以來最早開展的研究。中國文字的發生,目前只宜保守上推至先商時期至商代早期之間,約莫2000 BC,而非許多人根據各類史前陶符所推定的,具有6000年的悠久歷史。本文接續漢字在漢代以前的發展歷程,詳細介紹中國古代文字的起源與發展,並說明甲骨文的考釋實與漢代以來的金文研究有關。此專欄為漢字的考釋與中國文字的起源、早期演變等,進階版考古系列文章。

Read more

文字的前世今生(上):漢字在楷書以前的發展歷程

漢字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程,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晚期的甲骨文。由於這種文字帶有強烈圖形特色,考釋工作便成為發現以來最早開展的研究。本文從楷書為起點,回顧漢字在漢代以前的發展歷程與構形延續性,並說明甲骨文的考釋實與漢代以來的金文研究有關。本文也簡要回顧整理中國文字的起源與發展研究,並以回溯方式根據先商時期和商代早、中期的考古材料,提出中國文字的發生目前只宜保守上推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之看法。此專欄為漢字的考試與中國文字的起源、早期演變等,進階版考古系列文章。

Read more

史前河中鱷霸!澳洲馬來鱷類現蹤

古生物學家重新研究了一個封藏在博物館已久且看似破碎的鱷魚化石,並發現這件標本屬於一種全新的物種,茂烏納拉貢嘎瑪蘭度鱷(Gunggamarandu maunala)─它體長估算可達六至七公尺,不僅是澳洲有史以來最大的鱷類之一,也是馬來鱷類在澳洲的第一筆分布紀錄。

Read more

英國巨石陣的設計可能與回歸年曆法有關!?

巨石陣(Stonehenge)是英國西南部薩利斯伯里平原上著名的石陣遺留。英國伯恩茅斯大學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指出巨石陣的設計在古代可能與回歸年曆法有關,每一塊白砂岩巨石代表著曆法中一個月裡的一天。透過觀察太陽在巨石陣升起的位置,人們便能夠知曉今日是何月、何週、何日。為了搭配回歸年曆法,巨石陣以五個馬蹄形石陣代表額外的五天閏月,四塊駐地石則可能與四年一閏日有關。

Read more

浙江田螺山遺址發現鵝在中國的最早馴化證據

中、日合作團隊根據浙江田螺山河姆渡文化時期的鵝骨進行組織學、地球化學、生化和形態學分析,推測當地年代距今約七千年的鵝為馴化種。在雞於中國的馴化時間與地點尚未明朗情況下,鵝可能是中國已知最早馴化的鳥類。當時的河姆渡文化人群馴養鵝可能是為了同時滿足對肉和骨工具材料的需求。

Read more

古生物復原:翻開覆蓋的魔法卡——死者蘇生!

化石是滅絕生物曾經生存過的直接證據,古生物學家透過化石保留的骨骼形態,鑑定滅絕物種隸屬於哪一個生物類群,建立過去的生物多樣性組成,雖然現今已無法看到滅絕生物的樣貌,幸運地,擁有死者甦醒般的魔法——古生物復原(life reconstruction),在扎實的基礎研究下,透過化石與現存生物的資料還原化石所遺失的部分,從骨骼、肌肉到外表,重現滅絕生物原先的樣貌及相關動、植物和古生態;而台灣不僅有許多前所未見的古生物,也有能夠召喚遠古巨獸的古生物復原繪圖師!

Read more

古代的中西技術交流證據:新疆洋海古墓所發現的皮製鱗甲

瑞士蘇黎世大學研究團隊近日於《第四紀國際》期刊發表了一件2013年於新疆吐魯番洋海古墓出土,一位年約30多歲死者所有的裙狀牛皮製鱗甲,為全球目前考古發現具有清晰年代(公元前一千紀上半葉)及來源的第二件。該鱗甲可能為古代中西技術交流的證據,且可能源自於新亞述帝國或其鄰邦。鱗甲的使用可能經絲路傳入中國,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至漢代,並於漢代後逐漸流行。

Read more

透過宇宙射線解密秦始皇陵的地宮結構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 - 秦帝國建立者嬴政的陵墓,過去大眾多以為秦始皇陵範圍僅及於封土範圍,但1974年兵馬俑坑的意外發現使各界對秦始皇陵的認識大幅改觀。近年考古工作已使得秦始皇陵園的布局逐漸清晰,但深埋於封土下的地宮現況仍有待了解。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家劉圓圓研究團隊嘗試利用宇宙射線緲子斷層掃描技術重建地宮的三維影像,目前模擬結果顯示此方法具可行性。

Read more

古埃及早期所釀造的啤酒可能濃稠如粥

英國達特茅斯大學考古研究團隊透過殘餘物化學分析檢驗來自古埃及前王朝時期聚落Hierakonpolis的兩類陶器,發現均與啤酒有關,成功將埃及啤酒釀造的時間回溯至公元前3800至3600年間。當時的啤酒可能由大麥與小麥釀造、濃稠如粥、甜膩且酒精濃度低。啤酒釀造業在埃及前王朝時期可能是高度組織與專業化的產業。

Read more

【台大科研】台灣大密寶:揭露遠古露脊鯨的偉大航道

自台灣與澎湖中間台灣海峽的部分打撈起一件保留了聽骨的化石,根據化石上保存的特徵,判定其隸屬為露脊鯨屬(Eubalaena sp.)。而其當時的生存年代落在更新世(Pleistocene)。現存的露脊鯨分佈在南、北半球高緯度區域,台灣目前沒有任何現生露脊鯨的目擊或擱淺紀錄,因此這件化石是台灣首次更新世露脊鯨化石紀錄,也是史上第一件在熱帶地區找到的露脊鯨類化石。

Read more

氣候變遷如何推動西南亞狩獵採集者轉向農業定居生活

以色列研究團隊根據該國北部呼拉河谷出土的植物遺跡,重建當地距今20,000至10,000年間的氣候模型,指出當地在新仙女木期氣溫、降雨的劇烈波動,是導致游獵採集者轉向農業的主因。當時的平均雨量僅較今日水準略低,且全年分布平均,仍有利於植物的生長,游獵採集者全年仍有充足資源可供攝取,對生活周遭資源的熟悉也為下階段的馴化發展帶來契機。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耳石的多樣形態:重建魚類組成的另類視角〉&〈探索海洋昆蟲:多樣的海洋甲殼類動物〉

「耳石」是魚類內耳中協助聽覺和平衡的組織。這些看似不起眼、由生物礦化作用所形成的碳酸鈣結晶體,是解密魚種分類、生態形態、食餌組成、考古學、古生物學的重要關鍵。本講次介紹台灣耳石研究的方向與歷年成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