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田螺山遺址發現鵝在中國的最早馴化證據

分享至

中、日合作團隊根據浙江田螺山河姆渡文化時期的鵝骨進行組織學、地球化學、生化和形態學分析,推測當地年代距今約七千年的鵝為馴化種。在雞於中國的馴化時間與地點尚未明朗情況下,鵝可能是中國已知最早馴化的鳥類。當時的河姆渡文化人群馴養鵝可能是為了同時滿足對肉和骨工具材料的需求。

編譯|江柏毅

圖一、鵝|圖片出處:Creative commons

 

農業的發生是人類漫長文明進程中最重要的發展軌跡。長期以來學界對於農業的定義相當分歧,但多認同農業是一種經濟活動,是人類運用其智慧改變自然環境,利用馴養動植物的生長繁殖來獲得產品,更進一步換取經濟收益的一種系統。動植物的馴化(domestication)及栽培(cultivation)、養殖(herding)為農業的特點。在考古學中,農業起源以及各種與農業有關的論題始終是研究的核心。

中國的黃河、長江與遼河流域是全球六大農業起源中心之一,稻米、黍(broomcorn millet)、粟(foxtail millet)、黃豆、豬、雞等動植物的馴化均發生於此。浙江浦江縣的上山遺址發現有最早的原始栽培稻,距今約一萬年;黍的馴化時間可能與稻米相近或略晚,在距今約一萬至八千年間(或距今九千至更晚的五千三百年間),中國黃河和遼河流域的后李、興隆漥、裴李崗和老官台文化遺址均發現有早期黍的馴化證據(但有爭議);粟的馴化也約略發生在距今九千至六千年之間的黃河流域。至於中國所出現的馴化動物(如豬、家牛、水牛、山羊、綿羊等)研究方面,僅有豬的馴化研究成果相對明確,可能發生在距今九千至七千年間,且為多元起源;其他物種的馴化時間(某些年代跨度爭議相當大)和地點尚不明朗。

儘管中國的農業馴化可能普遍發生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約距今一萬至至七千年間),但一直要到仰韶時代(約距今七千至五千年間,新石器時代中期)農業才逐漸成為人群主要的生業模式,約在距今六千年左右開始大幅導致人口的擴張,進一步影響文明的發展(註一)。

相對上述動植物,鵝在中國的馴化較少獲得研究關注,但近日由中國與日本研究合作團隊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指出,鵝的馴化時間可能發生在距今七千年前。由於雞在中國的馴化時間和地點仍不清晰(註二),鵝反而可能成了中國已知最早馴化的鳥類(圖二)。

圖二、田螺山發現當地鵝的幼體骨骼|圖片出處:Masaki Eda et al., 2022

 

北海道大學Masaki Eda教授研究團隊所分析的232塊鵝骨來自浙江餘姚田螺山(註三),屬新石器時代中期河姆渡文化遺址(註四),當時的河姆渡文化人群生業模式為稻作農業兼營狩獵採集。田螺山目前為野鵝的越冬地,而非繁殖地,過去可能亦是如此。根據4塊年齡介於八至十六週的幼鵝骨骼,研究團隊推測田螺山的鵝是本地孵育的;鵝骨的氧同位素分析與當地水源比較研究也說明這些鵝都是本地所生養。此外鵝骨的測量則顯示所有的成年體體型都大致相同,說明牠們是透過圈養繁殖而來。生化分析則表明本地鵝的飲食與遷徙的野鵝不同,可能包含有栽培稻。綜合上述,並參酌鵝骨上的屠宰痕、工具痕,研究團隊推測田螺山遺址所發現的河姆渡文化時期鵝為本地馴養,目的主要在滿足人群對肉和骨工具材料的需求。


 

【註釋】

註一:仰韶時代東亞大陸處於全新世氣候最適宜期中期(Mid-Holocene climatic optimum),平均氣溫與降雨量均較今日水準為高,其中以中國西北差異最大,高約攝氏三至四度,華北、東北約攝氏三度,長江流域約攝氏二度,南中國約攝氏一度。大約在仰韶時代結束之際,東亞大陸氣候轉趨寒冷乾燥。仰韶時代農業成為人群主要的生業模式,人口開始快速成長,村落規模開始擴大,並形成更為複雜的社會結構。人口壓力也導致人群流向可耕地的邊緣進行開發。大約在4000 BC之後人群間逐漸形成社會階級,出現貴族墓葬,城址、大型宗教祭祀建築開始出現。

註二:雞的馴化時間有所爭議,年代跨度亦相當大,有距今八千年之說,但普遍不被接受,較可能的時間為距今五千年,地點則可能有東南亞、南中國、西南中國之說,為多元起源。

註二:田螺山遺址位於浙江餘姚田螺山周圍,是一處重要的河姆渡文化遺址,總面積約三萬平方公尺,文化堆積厚度超過三公尺,可劃分為年代跨度為距今七千到五千五百年的六個文化層。該遺址出土文物均保存良好,出土成片的干欄式建築遺蹟和較為完整的村落布局,因此有第二河姆渡之稱。

註三:根據放射性碳素定年,所分析的田螺山鵝骨年代介於距今7150至6670年前。

 

參考資料:

2022 03.07 作者不詳。Goose domestication in Neolithic China. Popular Archaeology網站新聞 https://popular-archaeology.com/article/goose-domestication-in-neolithic-china/

2022 03.08 Bob Yirka. Evidence found of goose domestication in China 7,000 years ago. Phys.org網站新聞 https://phys.org/news/2022-03-evidence-goose-domestication-china-years.html

2022 03.07 Masaki Eda 等人。Multiple lines of evidence of early goose domestication in a 7,000-y-old rice cultivation village in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China. PNAS, Vol. 119, No.12, pp. 1-9. https://doi.org/10.1073/pnas.2117064119

2012 Liu Li & Xincan Chen, The Archaeology of China: From the Late Paleolithic to the Early Bronze Age, Chapter 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isited 204 times, 2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