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鹽」來鹹死癌細胞

在飲食中添加「鹽」來調味,是稀鬆平常不過的事。但沒想到科學家也能利用鹽來對抗腫瘤,最近發表在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 的研究,科學家將鹽改造為特殊的「奈米粒子」,並使其困在癌細胞中,破壞細胞原本的離子平衡後,就能安全有效的殺死癌細胞。

Read more

幹細胞成為治療藥物成癮的新方法

人類長期不正常使用藥物會產生強烈的依賴性,造成藥物成癮(drug addition),破壞身心健康與喪失道德觀念,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研究人員使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在小鼠(mouse)皮膚幹細胞(stem cell)中嵌入特定基因,使其產生丁醯膽鹼酯酶(butyrylcholinesterase, BChE)來分解古柯鹼(cocaine),再將改造過的幹細胞誘導培養出皮膚類器官(organoid)移植到小鼠身上,發現小鼠體內的古柯鹼水平明顯下降,而且對古柯鹼的需求也比對照組更低,顯現幹細胞可能成為治療藥物成癮的新方法。

Read more

大腦逐漸退化,醫學影像發現原因是「腦袋有洞」

避免大腦老化、預防認知與行為障礙,一直是醫學界急待解決的難題。2019 年 12 月在 ScienceTranslational Medicine 期刊發表的兩篇研究,發現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出現「漏洞」,是衰老影響認知能力退化的關鍵因素,原來「腦袋有洞」真的是腦筋漸漸不靈光的原因之一,修復腦洞造成的問題可能是未來的新療法。

Read more

人類皰疹病毒的生活史及潛伏性感染

人類皰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HHV)導致的疾病仍是重要的全球性人類健康議題,此種病毒可進行溶解性感染或潛溶性感染,並具有高突變率和潛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的特性,所以引起的疾病難以治療,特別是完全清除宿主體內的潛伏性感染的病毒幾乎是不可能的。在本文,我們介紹讀者認識HHV的生活史、潛伏性感染及引起的疾病,並關注其對人體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

Read more

改善睡眠不足的飲食妙方

生理需求讓醫師無法吃得健康,而工作型態讓健康飲食更加困難。然而多吃一些蔬果可以調節人體激素分泌、神經傳導物質釋出、血流多寡、減少氧化壓力和發炎反應,讓大腦認知功能變得更好,也可以調節人體周圍神經生物鐘、睡眠相關的激素 、神經傳導物質合成,來改善睡眠品質。

Read more

智慧型無痛的經皮藥物遞送系統-微針貼片

微針貼片(microneedle patch, MNP)是一種新穎性及革命性的經皮藥物遞送系統(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因貼片上微針(microneedle)甚短不會觸及皮下神經系統痛覺感受器而引發痛覺,還可快速而有效的傳遞大分子藥物直接越過皮膚角質層而進入人體,故MNP兼具經皮吸收及皮下注射遞送藥物的優點。本文除介紹讀者認識 MNP的結構、特性、優點及應用外,並探討MNP開發的前景與挑戰。

Read more

使用升降桌工作的健康效果

使用升降桌改變人們工作的行為模式,坐著的時間減少站立的時間增加,工作起來更加舒適。
然而使用升降桌也不是沒有爭議,對升降桌健康效果的負面評論主要來自生理學研究結果,許多消費者被行銷廣告話術沖昏了頭就把升降桌買回家,以為使用升降桌可以輕鬆瘦身,買來使用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Read more

藥物配方解開腦細胞不可再生的緊箍咒?

大腦是否有自我恢復能力雖然目前還存有爭議,但科學界普遍認為在人類成年後,大腦便會停止產生新的神經元(neuron),這也是為什麼搶救中風等腦損傷必須和時間賽跑,以盡量減少神經元死亡。不過,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發表在 2019 年 Stem Cell Reports 的研究發現,只需要利用四個小分子藥物,就能組成讓神經元再生的神奇配方。那麼恢復大腦機能的治療方法,終於展現曙光了嗎?

Read more

走路快慢可看出老化程度

醫師常使用步行速度評估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身體健康狀況和老化程度。「走得快」相當考驗老人家腿腳肌力、心肺功能、身體平衡、視力、脊椎等,別具參考價值。走得快的老年人比走不快的老年人身體更健康、較不容易衰老或罹患失智症、也更加長壽。那麼中年人呢?由美國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 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系Line Rasmussen 博士、Terrie E. Moffitt 教授與研究團隊主導,攜手英國、丹麥、紐西蘭科學家以跨越三歲到四十五歲的縱向研究發現步行速度可用來評估中年人身體、大腦老化程度。研究團隊想要了解是否走不快的人身體老化較快、孩童時神經認知功能較差、以及從孩童到中年認知退化程度較大。

Read more

揭開腦細胞生物時鐘的神祕面紗

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 (MRC) 分子生物實驗室研究團隊與Marco Brancaccio 博士利用顯微影像仔細觀察下視丘視交叉上核神經細胞、星狀神經膠細胞的生物鐘時間。視交叉上核的神經細胞是人體生物時鐘的標準時間,調控生理機能運作以二十四小時晝夜節律進行。為了觀察星狀神經膠細胞,他們利用特殊分子記號GFAP-GFP讓星狀神經膠細胞呈現螢光綠。研究團隊出乎意料發現神經細胞、星狀神經膠細胞不但有各自的生物時鐘,連調控、啟動的時間也各自不同,這微妙的相互作用對視交叉上核生物時鐘維持運作很重要。

Read more

年紀大了腦鈍鈍,真的與「大腦僵化」有關

歲月不饒人,為什麼腦袋會變得越來越不靈光?近期在 Nature 期刊的一篇有趣研究,由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科學家們從老鼠實驗發現,衰老會使得腦組織變得僵硬,原來大腦僵化不只是形容詞,還是個真實現象啊。幸好,科學家們也找出了逆轉大腦衰老的關鍵,接著來一探究竟!

Read more

【2019 年諾貝爾生醫獎】一窺細胞如何「氧」尊處優

養健康細胞,要富「氧」;養病細胞,方窮「氧」。今年的諾貝爾生醫獎,頒給了研究缺氧狀態下,細胞如何因應調節的生理機制;分別是為位於美國波士頓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的William Kaelin博士,身在巴爾的摩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的Gregg Semenza博士,還有英國牛津Francis Crick Institute 的PeterRatcliffe博士。這研究或許不在所有人的得獎超級大熱門名單上,但卻絕對眾望所歸。

Read more

運用可穿透細胞的螢光蛋白破解癌症轉移機制

2019 年 8 月底的 Nature 期刊封面,刊登了關於癌症轉移的重要研究成果。癌症對於人體的危害與高度致死性,很大的原因正是癌細胞發生了「轉移」,為什麼癌細胞會跑離最初發病位置,並進展到身體其他部位繼續生長作惡?英國研究團隊開發的新螢光蛋白技術,看出了癌症轉移機制的一些端倪。

Read more

嚴格血壓控制有助於維持大腦健康

高血壓已知是許多併發症的危險因素,包括心臟病、中風、心血管疾病、眼疾等。血壓控制是預防這些併發症相當重要的環節,不過血壓控制是否也能降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和失智症的風險?從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最近發表的 SPRINT MIND 臨床試驗結果,其支持了「嚴格血壓控制」有助於維持「大腦健康」。

Read more

幫耳朵搔癢有助延緩老化

迷走神經 (vagus nerve ) 是副交感神經其中一叢,科學家曾經研究利用對迷走神經電刺激來治療中風、耳鳴、心臟病、憂鬱、癲癇、肥胖。然而以前這類迷走神經電刺激療法需要在病患頸部動手術植入電極,不但醫療費用昂貴且有副作用和一定程度的風險。好消息是正好有一小叢迷走神經分佈在耳殼皮膚底下,可以不用動手術就對其進行電刺激。先前研究顯示以微弱電流刺激三十歲左右健康民眾耳朵的迷走神經,可以讓自律神經系統恢復平衡,部分民眾接受電刺激時只覺得耳朵癢癢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