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肖像畫到自拍照:眼睛的置中現象

過往對肖像畫的分析可以發現,藝術家傾向將其中一隻眼睛置於畫布上的水平中心,這似乎是教科書裡面從未提到、許多訓練有素的畫家卻不約而同遵循的神祕構圖法則。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現在科學家的疑惑也有了新的提問對象——自拍照。在未經訓練、一般人拍下的自拍照上,我們能否發現眼睛置中現象呢?

Read more

每周走進大自然兩小時有助提升身心健康

研究結果發現,花費時間在1-119分鐘之間的人們,相對於0分鐘的人來說並沒有太多的提升,然而如果花費時間在120分鐘以上,無論在健康或是幸福度的自我評估上都會有相對明顯的提升,這個趨勢在200-300分鐘的區間會達到飽和,因此,根據這份資料,120分鐘或可以做為一個「門檻」,低於這個門檻就無法在身心上產生足夠的滿足感。

Read more

99.9的定價策略

尾數是9的訂價會讓人一眼看過去時,覺得比較便宜。通常對於價格不高的商品特別有用,消費者是突然想買這個商品,而非計畫好的,這個影響力也會增大。當經濟不景氣時,人們就更容易計較一分一毫。這時每公升的油價如果下跌一毛錢,就會很多人趕緊去排隊。

Read more

【探索17-5】「心」科學的二重奏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不過是近代的事;葉素玲教授將它稱作一門「心」的科學,嘗試以科學的方法,探究以往被認為極抽象、玄妙的現象。追本溯源,我們所言的科學也始於古希臘哲人對空間、時間、物質的興趣;發展至今,科學的學門必須遵循三大原則──具因果關係、可量化與測量、可重複驗證,而心理學的研究亦歸於此一方向。

Read more

小孩犯錯後會承認嗎?

■不論大人小孩,不小心也好、一時衝動也好,難免有做錯事的時候。因為不想被發現,人有時候會選擇說謊來掩蓋自己的錯誤,但常常演變成說了一個謊就得再說一個更大的謊來圓謊,最終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希望家中小朋友在犯錯後能勇於認錯,該怎麼做呢?

Read more

【探索17-1】連結時空的意識奧秘

在心理學的發展軌跡中,關於意識的早期追索,大概可以追溯到 1900 年時佛洛伊德於維也納出版《夢的解析》,以及佛氏一連串對意識與潛意識力量的思考。當代神經科學家認為神經線路是產生心靈與意識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在心靈與意識運作的過程中,定然會伴隨神經的反應。而佛氏理論則主張潛意識是人類產生具有意識性的心理與行為之「充分條件」,也就是說,佛氏認為人的行為受人性中的黑暗力量──潛意識所驅使,夢、口誤等心智現象與行為都是因之而生,試圖依此對「意識從何而來」做出有因果力的解釋。

Read more

【人物專訪】學者必有師──訪梁庚辰老師

韓愈在《師說》中寫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梁庚辰除了用豐厚的知識素養與身教感染學生外,對於每一個問題,他也總是格外認真以對。像是訪談時攝影師曾隨口問到講多重人格的電影《分裂》,梁庚辰雖然沒看過這部電影,但他聽到多重人格一詞,便開始翻找相關資料,想向我們說明多重人格的奧妙和心理學的研究發現。

Read more

【人物專訪】亦狂亦俠亦溫文──訪黃榮村教授

雖然選了文組,但黃榮村對於理科的興趣依舊未減,一直有著想「文理合一」的念頭,也讓他在讀了一年歷史系之後,開始思考轉系的可能。黃榮村當時除了心理系之外也考慮過經濟系、還因為修了地學通論後對變化萬千的氣象深感著迷,讓雖然只是大一的他,敢於親自拜訪地理系系主任亢玉瑾(現在的大氣科學系是當時地理系中的氣象組)、心理系主任蘇薌雨等人,最後則因為特別想研究夢的解析、錯覺、幻覺等議題而決心花一整個暑假修微積分與物理,終於成功轉到心理系。

Read more

「我吃這個藥會有效嗎?」-憂鬱症治療成效之預測

■一般而言,當憂鬱症患者開始接受一項新療程時,想知道這個新治療有沒有效,平均需要 8-12 周的時間。很久吧?如果我們沒辦法發展出一種100%有效的治療方法,那就只好想辦法預測什麼人接受治療會有效、什麼人接受治療不會有效了。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幽默的結構及神經機制

■很少有什麼方法,能夠讓一個人在短短幾秒內,從憤怒或沮喪的心情轉為快樂,但是幽默就有這種力量。幽默是人類特有的高層次心理功能,不但能夠緩衝壓力,調節失敗挫折的衝擊,也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然而我們卻很少去研究幽默這個現象。陳學志教授透過解析幽默的結構,希望能夠找出一種產生幽默的方法。

Read more

想讓青少年少吃點垃圾食物,忘掉傳統那一套吧!

■「不要再吃那麼多洋芋片了!」、「跟你說多少次了!含糖飲料少喝點你都不聽!」、「營養均衡很重要啊!老師不是有教?」……即使父母和學校老師照三餐叮嚀,也不見得真能讓青少年少吃垃圾食物、選擇健康飲食。那麼,想讓青少年少吃點垃圾食物,有什麼更有效率的方法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