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學救贖

20世紀物理科學的某種成功,鼓舞了生命科學,不但在觀念與技術上多所借鑒援引,也因著人類對於生命存續無垠疆界的想望,催生出一個生命科學世紀的美好懸念,但是與物質科學的探討不同,生命科學探究的生命本質複雜多因、演化多變,依於「簡近因果」科學思維的近代醫學,無可避免便要面對諸多困境,因為化約為細部的局部生命,在「還原」為整體時便要出現問題。

Read more

科學實證與否證的新試煉

在當前主流醫學體系中,「實證醫學」似乎是耳熟能詳的概念,但是仔細探究近代醫學的發展歷史就會發現,事實上「實證醫學」是上世紀九〇年代初,才出現於醫學文獻之中,而後逐漸蔚為風行,至今不到三十年時間。
「實證醫學」主要的內涵就是,醫療體系中醫生的醫療實作,是根據著許多生物醫學的科學實驗研究,以及因著這些思維而來的操作經驗、因果關聯以及統計數據。

Read more

在意外界公不公平?這可能與焦慮症狀有關係

面對不公平的事情或是對待,你會有什麼反應呢?是欣然接受、視若無睹,還是隱忍在心中呢?無論你的答案是何者,在2020年於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刊登的研究,來自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學者Bondü和Inerle表示,公平敏感度(justice sensitivity, JS)很可能與人們焦慮症狀有關聯。

Read more

假如機器人搶走工作?

我們在一個不需工作的世界裡會過得更快樂嗎?未來學家馬丁.福特(Marin Ford)在2015年的著作《機器人的崛起》(The Rise of Robots)中主張,我們即將面臨未來的「科技失業」潮,也就是因自動化與演算法改良而造成的失業。很快,我們的工作就會由機器人取代,而隨著人工智慧滲入生活的每個角落,已經有人開始計劃後就業時代的生活了。但若是沒有每天的行程與收入,我們到底是會癱在沙發上陷入絕望、過上悠閒的生活,還是(或許而已)找時間去解決氣候災難呢?

Read more

風暴過後,我們的心依然一如既往嗎?

COVID-19是冠狀病毒的一種,除了典型的生理症狀,造成的心理疾病影響也是學者重視的層面之一。2020年年中,來自義大利的精神疾病與生物心理學專家Mario Gennaro Mazza與一眾義大利學者,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中的研究,便試圖了解COVID-19確診患者在一個月後的整體精神狀況,以及有無其他可參考的風險指標。

Read more

教養方式、負向童年經驗與情緒調節:別再壓抑了!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甚至導致自傷與自殺的念頭開始出現呢?來自英國北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的學者Margaret McLafferty以及其他專家,便針對了近年被發現有高比例憂鬱症狀的學生族群進行研究,並於今年發表於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在過去學者Evans進行的研究中,顯示事實上在大學當中有高比例的群體,受憂鬱與焦慮症狀所苦。對於這些學生而言,McLafferty等人認為除了受到來自於外界的壓力,過往的童年經驗可能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的研究就發現,負向的童年經驗與教養方式會帶給個體在未來許多的不良心理衝擊。

Read more

從語言看人性 活用AI的實踐家——專訪古倫維

從大學、碩士到博士都待在資工領域的她,其實在大學時就曾興起轉系的念頭。由於從小邏輯能力就相當地好,即使上了資工系在數理方面的成績依舊優秀,但在大學前根本沒用過幾次電腦,缺乏經驗的她一開始便落後同儕,對於資訊類科目感到十分挫折。

Read more

【人物專訪】從語言看人性,活用AI的實踐家——訪古倫維研究員

了解「人類行為的背後到底在想什麼」的有趣主題,古研究員告訴我們,在人工智慧中,對於自然語言已經不再只是 「處理」 而是涉及到更進一步的 「理解」或是「推論」。當人工智慧能做到「懂」語言背後人類真正想要表達的想法,那麼反過來,我們可能也可以從人類的行為下手,從改變人類接受的資訊開始影響人類的想法。

Read more

童年創傷與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社會認知

多項研究均指出童年創傷經驗會產生許多負向的心理影響。學者Matheson在一篇2013年的後設分析指出,在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身上所看見的童年逆境經驗比率,明顯高於作為對照組的受試者,也高於罹患焦慮症的受試者,顯示早期創傷經驗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風險因子之一。此外,許多研究亦發現在孩童時期,父母的教養方式可能影響個體的依附關係建立過程──這與未來孩童在和他人互動,或是進一步產生判斷與解釋外界訊息的歷程有著密切關聯。

Read more

人際創傷的心理衝擊:不公平知覺的潛在影響

在經歷了嚴重的創傷事件後,有一部分的人們會經驗到明顯的負向心理衝擊,包含感受到侵入性的記憶、變得過度警覺等創傷後壓力症狀。事實上,創傷事件的種類相當多元,從非人際的自然災害、交通意外,到與人際密切相關的身體暴力、性暴力與性侵害等。那麼,不同類型的創傷事件所造成的心理衝擊會有所不同嗎?若是有,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Read more

當世界開始強調個人衛生:從 COVID-19 看強迫症狀

印度學者Debanjan Banerjee提到,因應個人衛生的建立,許多國家的官方或是民間組織、媒體,都無不努力宣傳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與勤洗手的重要性,然而對具有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的患者而言,這些措施很可能有負面影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