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開始強調個人衛生:從 COVID-19 看強迫症狀

分享至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撰文/蔡岷哲

新時代疫情的另一面

我們恐怕很難否認,比起過去幾十年,2020年對人類帶來的衝擊性是屬一屬二的高,其中COVID-19(台灣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稱呼之)是這一切的最大原因。即使已過了半年,感染態勢仍未呈現明顯的趨緩,許多國家不斷傳出新一波的疫情,至七月中下旬,全球有將近一千五百萬人遭受感染,更有數十萬人因此死亡。COVID-19對世界造成的影響是相當全面性的,包含經濟運作、娛樂產業、交通運輸與求職就學等。在這些面向之外,這次的疫情對心理層面的影響是怎麼樣的呢?

印度學者Debanjan Banerjee提到,因應個人衛生的建立,許多國家的官方或是民間組織、媒體,都無不努力宣傳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與勤洗手的重要性,然而對具有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的患者而言,這些措施很可能有負面影響。在現有的診斷標準中,強迫症的症狀群包含了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強迫思考是出現在個人心中重複、侵入性的念頭,並有時對個人造成不舒服的感受;強迫行為則是會不斷的進行重複行為,像是洗手、算數、檢查物品等,並個人用以減緩自己心中的焦慮有關。Banerjee表示,一些關於預防感染的作為可能會加重這些強迫症狀,像是個人不斷被強調要洗手、務必遵照適切的洗手步驟,或是需要在離開一個可能潛藏病菌的處所時,保持手部清潔,以及知道病菌可能在任何地方存活一段時間,而提高了警覺心等。這些對一般人而言無害的提醒,對先前有相關症狀的患者或部分個體而言,很可能會使他們增加強迫行為,或是讓原先固有的強迫行為更加明顯。

隱藏在擔憂之下的心理機制

來自土耳其阿塔圖爾克大學的學者İsmail Seçer,和居米甚哈內大學的學者Sümeyye Ulaş近期於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發表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在青少年中COVID-19造成的恐懼,與強迫症狀之間的關聯,以及中間的潛在心理機制。他們認為情緒反應性(emotional reactivity)、經驗迴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和相關憂鬱與焦慮症狀,都可能作為這些擔憂與後續強迫症狀之間的關鍵因素。

情緒反應性指的是個人面對各種情境所產生的情緒強度,以及後續相應的反應,過去研究發現負面的生活情境或事件,都可能使情緒反應性變得強烈。而Seçer和Ulaş認為負向的情緒反應性可能成為相關心理危害的風險因子。經驗迴避則指個人拒絕去感受或是體驗那些被自己認為是不好的事件或情境,甚至出現迴避行為,過去研究也顯示經驗迴避衍生出的行為,例如分心、否認等,可能對於不良行為有增強的效果。

為了瞭解因COVID-19而生的恐懼會不會是強迫症狀的有效預測因子;以及究竟前述提及的心理機制究竟在這之中扮演甚麼角色,Seçer和Ulaş於是針對在土耳其當地598名青少年進行研究,大多為14~18歲,邀請他們填寫一系列的問卷,以了解前述提及的心理機制。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對肺炎感到的恐懼與強迫症狀確實有正向的關聯性;除此之外,包含情緒反應性、經驗迴避,或是後續衍生而出的憂鬱與焦慮感受,都可能受到對肺炎的恐懼影響,並進而增強了強迫症狀的出現。

Seçer和Ulaş認為,鑒於這次疫情快速傳播與高風險的特性,這些衍生出的擔憂似乎可以理解。關於出現如此結果的原因,他們認為一些較為敏感的個體可能會因這些擔憂,進而出現強迫症狀;此外,如前述提及,高度的情緒反應,會使得這些擔憂造成的影響變得更為明顯;而經驗迴避衍生的行為,亦可能加劇了強迫症狀。最後,Seçer和Ulaş提到,了解這次疫情對心理健康帶來的各式反應是重要的,畢竟這將可以使我們更進一步思考在如此脈絡之下,人們心理狀態的變化與後續可能的介入方式與治療計畫的訂定

 

參考資料:

  1. Banerjee, D. (2020). The other side of COVID-19: Impact o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and hoarding. Psychiatry research.
  2. Seçer, İ., & Ulaş, S. (2020).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COVID-19 on OCD in Youth in the Context of Emotional Reactivity, Experiential Avoidanc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1-14.
(Visited 46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