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從語言看人性,活用AI的實踐家——訪古倫維研究員

分享至

●2020 AI嘉年華:後疫情時代的AI大爆發>>活動詳情

採訪、撰文/黃愉芳

「知識就是力量是我們實驗室的研究主軸!」聽著古倫維研究員談起研究室正在進行的研究主題,她的眼神閃閃發光,興奮地告訴我們研究的題目是多麽的有趣,又是如何最大化利用現有的知識。從大學、碩士攻讀到博士都是資工領域的古研究員,其實在大學就讀資工系時,也曾興起轉系的念頭。由於從小邏輯能力就很好的她,上了資工系後在數理方面的成績依舊優秀,但在大學前根本沒用過幾次電腦的經驗,使她一開始便落後同儕,對於資訊類的科目感到十分挫折。

●興趣結合專業,找到人生志向所在

外文系原本是她的第一志願,但因為高中就讀第二類組 (工程),在當時的體制下並無法選填文組的科系。古研究員從高中時期就對語言學習很有興趣,在大一那年就修習了德文,並在大學畢業時取得德文學程證書。不只如此,大學期間也修習文學相關的各種課程,包括莎劇精華、李商隱詩等。最後很幸運的在資工系大四那年因緣際會,選擇進入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進行專題研究,從而發現自然語言處理這個研究領域不僅可以繼續鑽研她很喜歡的語言,還能運用自己在資工領域所學的各項技術。從來沒想過的領域,就這樣巧妙地將興趣與專業結合,開啟了古研究員的研究之路。

碩士畢業後,古研究員也到業界工作過一陣子,這個工作經歷讓她發現自己是一個不適合一成不變的人,如果每天做一樣的事情就會感到厭倦。縱使在業界時,老闆也會盡量讓她有機會去接觸各項新技術,最後古研究員仍聽從心裏的聲音選擇回學校攻讀博士。畢業後持續在自然語言處理的領域進行研究,希望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多多耕耘。

●AI不再只是處理資料,能更精準瞄準內心需求

談及研究主題,古研究員興致勃勃地告訴我們人工智慧可以做的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能像是人類一般可以理解使用者的情緒並做出不同的回應,而這也是讓冷冰冰的機器能夠更像人一般有溫度的重要技術。人類在傳送或接收主觀資訊最好的方式就是經由「語言」。所以理解語言就相當於理解人的需求。目前實驗室正在進行的前瞻推薦技術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現有的網購推薦大多是根據該用戶的消費歷程及其他用戶的購買紀錄來推薦商品給使用者,而古研究員的實驗室考慮現今人工智慧領域裡最重視的「可解釋性」,找出能夠解釋為何推薦個商品的原因,並將這些原因概念化成使用者目前的心理需求。例如,過去的資料探勘,在使用者想要買化妝品的時候,會推薦一系列相關的粉餅、眉筆等同類商品。但利用過去使用者購買紀錄中探勘出的知識,人工智慧技術可以購買行為建構成一個大的知識架構圖,用來描述使用者這次購買的目的。例如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在知識架構中學習到,當用戶買完化妝品,他購買的目的可能是要去參加派對,那麼系統接下來就可能推薦他裙子、耳環或手拿包。精準抓住用戶的心理需求,就可以「猜到」可能會吸引用戶購買的商品。

延續這樣一個了解「人類行為的背後到底在想什麼」的有趣主題,古研究員告訴我們,在人工智慧中,對於自然語言已經不再只是 「處理」 而是涉及到更進一步的 「理解」或是「推論」。當人工智慧能做到「懂」語言背後人類真正想要表達的想法,那麼反過來,我們可能也可以從人類的行為下手,從改變人類接受的資訊開始影響人類的想法。

●從心理學角度貼近人心,進而影響人類行為

古研究員這兩年也積極進行假新聞議題的研究。在處理假新聞的方式中,一般大多是直接告訴閱聽者這是假新聞,又或是給一個驗證工具,只要將網址貼在上面就可以辨識真假。但是如果只是知道新聞的真假,對於人類社會並不會有太大的幫助,「我們很希望能夠降低假新聞所帶來的影響,從而幫助大家抵抗假新聞。」假新聞的傳播其實很可怕,它就像是網路泡泡一樣,古研究員整理的統計數據顯示,對於同一個主題,看到假新聞的人會一直接收到假新聞的推播,而看到真新聞的人同樣的也只看得到真新聞,能同時看到兩種新聞的人甚至不到百分之一,這樣的現象叫做 “echo chamber”。

在處理這個議題時,古研究員發現,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立場」是最大的因素,人可能會因為不同的立場而更傾向去相信與他立場接近的論述。因此就算是在看完假新聞後直接推播一篇真新聞給讀者或是直接「警告」該篇新聞為假新聞,在心理學上都可以證明效果不佳,因為立場不同,閱聽者根本不會點進去看,更有甚者,可能直接認定真新聞是另一個立場的人所放出來的假新聞。

從這裡發想,若想要減少假新聞的影響,在知道看假新聞的閱聽者的立場後,不能急著去批評或是告訴他這是假新聞,否則只會造成更大的反彈,學者稱之為「逆火效應 (backfire)」。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以從加強真新聞的論述,吸引閱聽者閱讀真新聞著手,會比較有利。於是古研究員就從閱聽者查找資料時,慢慢地在推薦給他的文章中持續參雜真新聞,引導他往正確的方向前進,達到一種慢慢洗腦的效果。就算閱聽者一開始找到的是假新聞,他也能夠在看文章的過程中慢慢接觸到真新聞,這樣的「治療」過程緩慢而不具攻擊性,閱聽者反而更能接受與自己不同立場的論點。另外,為了讓閱聽者能夠有更大的機會選擇閱讀真新聞,古研究員利用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投入真新聞改寫的研究,希望能使澄清新聞與假新聞一樣具有吸引閱聽者的特色。

現行的人工智慧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再只侷限於數據分析統整,而是加上對於人類語言、情緒、以及行為的分析,因此更能夠去模擬人的內心想法。也就是延續這樣的一個概念,古研究員將推薦系統的技術與想法套用到假新聞的議題上,然後再進一步搭配心理學的理論,發展出新的處理方法。

●做研究最開心的是對社會有貢獻

另一方面,「情緒」在人工智慧領域裡近幾年也受到很大的重視,人工智慧若只會做與事實有關的事情,它就只是個機器,因為它無法了解人類的情緒並根據這些資訊與人類做適當的互動。畢竟我們平時與人的相處,還是會根據與對方的關係及對方目前的狀態等因素而彈性調整,並不會永遠使用相同的回應方式。在情緒與語言的交互作用中,若只是知道如何經由語言去理解人類的情緒,對古研究員來說仍然遠遠不夠。古研究員最希望的還是能夠將研究成果實際運用在生活之中。古研究員提及,目前實驗室正開始一個全新的研究,將人工智慧與憂鬱症治療加以結合,不只理解病人的對話與文字,而是更進一步,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提供適當的語言活動,來轉換或重置患者的腦部訊號,幫助患者脫離情緒漩渦。能將辛苦研究的成果應用在人類社會當中,並發揮影響力,對於古研究員而言是最開心的事了!

●2020 AI嘉年華:後疫情時代的AI大爆發>>活動詳情

(Visited 55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