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AI管制新進展:全面禁止人臉辨識?

歐盟議會通過全球第一部完整管制AI的法律,其中全面禁止人臉辨識於公共場合的即時使用,除了隱私權、種族平等的考量之外,許多議員也認為這樣的大規模監控逾越了民主國家的底線。

Read more

【AI的多重宇宙】UNIVERSE-04 深偽莫測的AI世界

在當今這個後處理技術發達的時代,「眼見已不一定為實」,各種假消息、假圖片、假影片甚囂塵上,深度偽造的議題已經不容忽視。日前曾發生某知名Youtuber將多位女性公眾人物「換臉」到色情影片事件,有些人認為既然影片是偽造的,當事者就不會受到傷害,但事實上從各個面向來剖析,它造成的傷害層面是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社會要因應深偽議題須從許多層面同時著力,唯有透過完善的法律約束、開發更強的防禦技術,並讓社會大眾提升的個人良知與遵守社會的倫理,才能讓科技的發展保持著「促進人類福祉」的初衷。

Read more

駕車有學問!心理負荷和憤怒情緒都會影響交通事故發生率

你在開車時常常被路上三寶氣得半死嗎?如果是,那你要小心了!因為研究證實,「爆氣」可是最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行為。本文將介紹科學家們是如何利用最新的科技技術來分析心理狀態對於交通事故發生率所產生的影響,希望透過這些新技術的幫助,能夠讓交通事故發生率降到最低,給每一位用路人最安全的環境。

Read more

鑽石不只為愛而閃耀,也照亮量子革命之路

鑽石可不只在人類社會中被賦予了多種涵義,奈米鑽石亦在科學領域中點燃了量子革命的火花。量子電腦利用量子位元的疊加態,能同時探索所有可能的路徑,大幅提高運算的速度,而量子傳輸則提供了絕對安全的通訊系統。然而,量子系統易受到干擾,需保持在低溫環境下運作,因此運行成本非常高昂。此時,奈米鑽石所具有的特性成為了突破困境的曙光。奈米鑽石因為保有鑽石的高穩定性,因此若以其作為量子系統的替代材料,便可以讓系統能夠在室溫下操作,再加上NV缺陷中未成對的電子可以呈現自旋和糾纏的量子特性,使得奈米鑽石成為量子科技發展的關鍵材料。

Read more

【人物專訪】選擇教職,是為了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專訪胡敏君教授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副教授胡敏君,是台灣為數不多深耕「運動影像分析與沉浸式運動訓練」技術的研究者。研究之餘,她投入資訊工程女性人才培育,獲 Google Research exploreCSR Award 補助並號召清大、成大、台科大師生團隊共同合作辦理 Fun AI 營隊,希望透過 AI 遊戲闖關的教學與競賽,吸引更多高中生與非資工系的大學生投入AI研究。也擔任美國國務院科技女孩計畫(TechGirls Program)導師,協助帶領對STEM有興趣的女高中生深入探索不同研究主題。胡敏君說,當年走上教職,是為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Read more

【人物專訪】探尋的邏輯——專訪陳宜欣教授

人們總會覺得科學研究是「發現」的過程,但對於陳宜欣來說,她的人生旅途更像是遵從「探尋」的邏輯。在她的實驗室中,各個學生進行的研究主題都是大家一起討論出來的,她總是會廣泛地拋出各種大方向,如果學生對哪一個方向有興趣,大家就會再一起「探尋」值得往下深究的題目。事實上,從她求學時期的經歷也遵從著「探尋」的邏輯。她並不是因為本來就對資訊感興趣,也不是事先就決定走上研究之路,而是在路途中一邊探尋一邊前進,在出現於自己眼前的選項中,選擇最值得投資的那一個。未來,她也將在資訊領域持續著未完的探尋。

Read more

人類的情緒有幾種?六種還是六百種?

「我覺得心情很複雜,難以形容…」你是否有遇過這種狀況呢?沒錯!人類情緒是非常複雜的系統。古時候往往會用七情六慾統攝之,但隨著科技進步,人們可以透過數據分析將情緒分門歸類,科學家們甚至製作了互動式的情緒聲音地圖、情緒語言地圖來幫助大家更加瞭解各式各樣的情緒。下次當你不知道怎麼解讀或解釋情緒時,不妨打開地圖找找與你共鳴的聲音和語言,就能知道當下的情緒是「○○%傷心+○○%痛苦+○○%噁心」囉!

Read more

【開箱大學教授】發現Aha的時刻|臺大物理學系王喬萱助理教授

「希望有一天,我不會是一名女性科學家,而是一名物理學家,僅此而已。」這是臺大物理學系王喬萱教授對於突破性別框架的期許。她因為高中物理老師的認真教學風格與物理學結緣,並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對這個領域是真愛,又因為「反骨」的個性,堅定地走上這條研究之路。雖然身上具有許多「少數族群」的標籤,包含亞洲物理學家、女性科學家等,但她依然堅持走在自己喜愛的道路上,也積極參與同溫族群的活動來打造歸屬感。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是多數或權力方,但在另一個環境下我們也可能變成少數或弱勢方。當我們是多數方時,此時的行動可以更有效地產生好的影響;當我們身為少數方時,也要持續奮鬥不要氣餒。」王喬萱教授也不忘如此溫柔地提醒著,希望能夠透過本次專訪,讓社會更加多元與友善。

Read more

AI管制的可能模式——內部程序、外部審計、公平交易

AI是複雜的新興科技,未來會受到怎樣的管制難以預知。本文從既有的管制政策出發,提醒讀者可以注意三個主要的政策工具:內部程序、外部審計、公平交易。

Read more

AI人資越來越強?用自然語言處理瞭解工作態度

如果你想要瞭解一個人,你會怎麼做呢?其實最簡單也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他聊聊天,傾聽他所說的話。在當今這個科技越發成熟的時代,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以幫我們分析、歸納很多事情,甚至是幫人資、主管判斷底下員工的工作態度!先別急著譴責AI只幫助資方!其實它也可以幫助求職者分析目前市場最需要的關鍵技術,並推薦相關的學習課程,讓你能成為大家搶著要的人才!總而言之,AI與人力資源領域的跨界合作,在未來還有很多很多值得期待的火花。

Read more

考前複習新招?跟Chatbot聊天來提升學業表現

ChatGPT推出之後,整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許多多的事情透過ChatGPT的協助都能大幅改善效率,甚至連「學習」也不例外!究竟為什麼只是跟聊天機器人聊聊,就能夠幫助我們學習呢?照這樣看來,豈不是連老師都要失業了!?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針對此問題進行了一項實驗,發現這牽涉到了我們對於AI工具的應用初衷以及對AI的社會角色定位。

Read more

【AI的多重宇宙】UNIVERSE-03 社會角色扮演

2023年ChatGPT問世,人們對於AI的認知被全面地改寫,不再如同過往我們所想像的它們只能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目前的AI已經可以幫你創作、寫文。也因為這樣的科技革新,我們必須重新審思與理解AI究竟在當今社會扮演著怎麼樣的社會角色,也應該對於否些職業是否在未來會被AI取代,我們人類又該何去何從⋯⋯等的問題有更充分的認識與思考。

Read more

【人物專訪】需要的不是篤定,而是好奇心——專訪余貞誼助理教授

從學士、碩士到博士,人們想像中的學者,似乎總是清楚知道學術是使命,是志業、是唯一的召喚。但徘徊才是人生常態,學術再怎麼是一種志業,也不代表人們在過程中不能有所游移。余貞誼目前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而她即使在進入研究所就讀之後,也還未篤定學術是自己想走的唯一道路。這不只是研究遇到瓶頸時的自我懷疑,研究所期間,她還真的一度休學,先到連鎖咖啡店做了專職,再到公關公司做企劃。最後把她拉回研究這條路的,是對社會的好奇心。

Read more

【人物專訪】我進入學界,是為了報恩——專訪許志仲助理教授

目前任職於成大統計所的許志仲,早在 2018 年 Deepfake 辨偽技術尚未受大眾關注時,便投入研究,是台灣學界最早投入該領域的研究者之一。2021 年發生小玉 Deepfake 挖面換臉事件,受害者逾百人,引起社會譁然。當年許志仲不太有把握申請到經費的研究主題,如今成為政府也重視的技術。談起當年踏上影像研究之路與進入學界的契機,許志忠毫不猶豫地說:「我進入學界做研究,是為了報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