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選擇教職,是為了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專訪胡敏君教授

分享至

【AI的多重宇宙:性別 × 文化 × 社會】系列講座
AI的科學家培育  7/1(六)14:00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

 

採訪、撰文|謝馥伊

審定|胡敏君  教授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胡敏君 教授|來源:講師提供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副教授胡敏君,是台灣為數不多以「運動影像分析與沉浸式運動訓練」為主題的研究者。為了提升研究能量,她與系上同仁合作發起聯合實驗室、參與跨系所的研究計畫。她也帶領學生投入科技部(現為國科會)科研創業計畫,並獲得 2023年全美最大國際消費性電子展 CES Innovation Award, AI 新創公司 NeuinX 便是由此孵化。除此之外,她投入資訊工程女性人才培育計畫,獲 Google Research exploreCSR Award 補助並號召清大、成大、台科大師生團隊共同合作辦理Fun AI 營隊,希望透過AI遊戲闖關的教學與競賽,吸引更多高中生與非資工系的大學生投入AI研究。也擔任美國國務院科技女孩計畫(TechGirls Program)導師,協助帶領對STEM有興趣的女高中生深入探索不同研究主題。

胡敏君說,當年走上教職,是為了「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身為資工領域中為數不多的女性學者,她的旅程如何開始?接下眾多任務的她,究竟在乎什麼?什麼又是她想做的事?

 

為了追求自主性和彈性,踏上學術研究

從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畢業後,胡敏君曾考慮過踏入新竹科學園區工作。但在面試、錄取之後,卻發現那好像不是自己想要的環境。「我希望我的工作內容可以自己決定。但是,去業界工作就未必能自己掌握。如果在大專院校擔任教職,至少我可以自己決定研究主題、自己安排時間,有更多的主導權跟彈性。」加上家人也很期盼家中出一位博士,於是,她便踏上了博士班的旅程。

博士班畢業後,她並沒有執著於一定要申請教職。「我的個性比較隨遇而安、船到橋頭自然直。當年學術相關的就業市場很競爭,我想說,反正至少已經拿到博士學位,也許能夠在業界找到接近小主管的職位,應該可以有一些些的自主權。」不過,後來她還是順利申請上了教職,先是到成大任教,而後又轉至清大。

 

敢於選擇冷門主題,持續投入球類賽事影像分析

碩士班階段,原本胡敏君要以監控影片分析為研究主題,當年最受歡迎的資料集和分析主題,是公共空間危險物品或危險人物的偵測,比如:地鐵中有沒有人放置炸彈或是舉槍。「雖然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很嚴重,但平常畢竟發生的機率很小,就算演算法做得很好,總覺得離自己的生活有點遠。於是開始思考,類似的技術,有沒有更貼近日常生活、更實用、能影響更多人的應用場景?」大學時期是女子籃球校隊的她,想起了球類賽事的影像分析。十幾年前,胡敏君讀碩士時,AI 影像分析的技術尚未發展純熟,為了讓電腦理解籃球比賽影像內容吃足了苦頭。不過,她熱情不滅,博士班繼續以此為研究主題至今。

「我不是那種做研究時會超級興奮、投入以後就茶不思飯不想的研究者。可是,我很喜歡帶領學生開發能即時互動、能實際觀察到使用者體驗的系統,很享受跟使用者交流並獲得回饋的過程,能幫助我們不斷激發出更多有創意的點子。」這也是胡敏君選擇多以多媒體系統作為研究主題的重要原因。「像是在美國 CES 展覽會上,有許多熱愛運動的人體驗完我們開發的技術,又再次回到我們的展覽攤位詢問產品何時可上市,他們期待可以趕快使用,當下跟學生都很受到鼓舞。」

好的團隊,是每個人都能自在地發表自己的想法

除了專注在熱愛的領域取得成果,胡敏君也非常在乎如何讓每一位團隊成員,不論性別,都公平地獲得學習的機會、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大學階段做報告的時候發現,女生如果跟男生一組,男生會很慣性地照顧女生,不太跟女生討論就自己把報告做完了。」胡敏君覺得這很可惜,因為讓女生失去了一些學習的機會,後來她也觀察到,女生們都傾向自己組隊。

資工領域的學習往往需透過實作,團體專案沒有被分配到任務,意味著於學習機會減損。回想起這段經歷,她說,「當處於性別弱勢的時候,真的會比較不敢發言。我經歷過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什麼自信,所以不敢主動參與討論的階段,幸而自己一路走到現在還能有一些大家認可的表現,於是希望能做點事,讓女性有一個更自在、公平、無所畏懼的 STEM 學習環境。」辦理一些以女學生為主要參與者的講座、工作坊或營隊,是胡敏君目前努力的方向之一。

回到日常的教與學,帶領學生分組做專案的時候,胡敏君也盡量讓每一位組員各自報告自己的進度,而非由一位同學代表整組報告,目的是讓每一位同學一定都會被分配到任務,較公平地獲得學習的機會。

胡敏君說,除了讓每個人都能自然地被分配到適合自己的任務,教導學生溝通與聆聽的能力也很重要。不只是跨領域合作,即便都是工程背景,都是同一性別,每個人的個性差異還是很大,常常需要提醒學生更有耐心地去瞭解對方為何用不同的方式或步調進行專案。當每個人都感受到自己有任務在身,而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是被聆聽或採納的,才會感受到自己對團隊的貢獻,團隊整體也才能有好的成果表現。

「一個好的團隊,一定是每個人都能夠很自在地發表自己的想法。」

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胡敏君選擇進入學界擔任教職;進入學界之後,她也努力打造環境,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自在發表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同場加映:【人物專訪】探尋的邏輯——專訪陳宜欣教授



AI的多重宇宙:性別X文化X社會系列講座第五重《女科學家的AI跨域之旅:談AI跨界合作、創新與溝通力
(Visited 927 times, 12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