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探尋的邏輯——專訪陳宜欣教授

分享至

【AI的多重宇宙:性別 × 文化 × 社會】系列講座
AI的科學家培育  7/1(六)14:00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

 

採訪、撰文|謝達文

審定|陳宜欣 教授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陳宜欣 教授|來源:講師提供

 

人們印象中的科學研究,似乎經常是「發現」的過程──科學家從現象的觀察或理論的推演中首先「發現」一個題目很值得研究,接著在展開研究之後得到一些結果,回答原先重要的研究問題,進而「發現」世界的某些道理。

但其實,科學研究的邏輯會隨著科學家的領域和個性而有所不同。在清大資工系陳宜欣教授的研究過程中,引領她往下發展的,用她自己的話說,經常是「探尋」的邏輯。

 

探尋的邏輯

陳宜欣說,在她的實驗室中,研究題目的發想並不是靠著推演發現的,經常是她先廣泛地拋出可能的各種大方向,如果有學生有興趣「接」,大家再一起討論這個題目是否有趣、又是否可行,判斷這個題目是否值得「投資」時間,繼續往下發展。

舉例來說,陳宜欣現在所進行的一大研究領域,是資訊科技運用於情緒的相關研究。但她並非早就「發現」這個領域很值得投入,甚至過去從未計劃要拓展這個領域。她之所以會踏入這個領域,是因為有一位從碩士時期就跟著她做研究的學生,後來繼續唸博士班,申請到中研院計算語言學學程的獎學金,因此博士論文必須與語言有關;在這個條件下,師生兩人開始發想、討論,最後發現語言與情緒這個題目既符合學生的興趣,又有現有的資料可以用於研究,很值得「投資」,於是便往下開始執行這個計畫。

在探尋的邏輯下,前一階段所發現的「有趣」結果,就可以成為下一步探尋的基礎。實驗室裡的其他成員剛開始也不是帶著固定的興趣進到團隊,一心想著要針對哪個主題做「發現」,而是會透過互相觀摩彼此做了什麼,「探尋」有什麼樣的題目值得投資。

「語言與情緒」這個題目就是如此。在實驗室做出語言與情緒的第一份研究之後,陳宜欣和許多學生就發現這個題目大有可為,因此衍生出了許多進一步的探尋。這包含將這項技術應用到精神疾病的領域,偵測雙相情緒障礙(俗稱「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者的情緒起伏震盪,也包含運用到政治的領域,與經濟學者跨領域合作,藉由判斷使用者發文下方留言的情緒組成,藉此更了解社群媒體上的「同溫層」現象。

 

生涯的探尋

回過頭來看,陳宜欣的學者生涯也可以說是跟隨著逐步「探尋」的邏輯。她之所以踏上研究這條路,不是因為她已經有一項重大的疑問或是好奇,不是希望透過研究解答自己人生的疑惑──她甚至是等到碩士口試委員說「你適合念PhD」之後,才認真思考念博士的選項。相反地,那時的她也是跟隨「探尋」的邏輯,在自己眼前現有的幾個選項中,選擇看起來最可行、最值得投資的一個。

真正驅使陳宜欣攻讀博士的動力,是因為想要她想要「出國看看」。而在當時,出國有三個選項:博士班,碩士班,以及MBA(她認為自己如果沒有國外學歷,直接出國工作並非可行的選項)。碩士班通常沒有獎學金,因此不在考慮之列;而大學就讀資管系的她,固然可以跟著其他同學一起申請出國念MBA,但她說這也不是自己想要的選項,因為根據她當時的理解,MBA並不好申請,經常需要工作經驗,但她又覺得自己有「惰性」,如果出去工作、做得不錯,就很可能不會想再出國了。因此,如果想要出國,博士班就成了她認為最值得投資的選項。

何況在管理跟資訊之間,她也確實對資訊比較有興趣,因此會更想跨到資訊科學念博士,而非留在管理學院。高中時,她就上過簡單的程式語言課程,跟資訊科學有初步的接觸,但也並非熱愛──她考大學時的第一志願仍是物理系,但因為分數關係,改上資訊管理系的資訊組。一個關鍵影響是,在資訊組,她上的其中一門課是「前瞻科技管理」,課程中提到許多國家、企業在重要的關口「押錯寶」,投資後來沒被採用的新科技方案,導致慘痛的後果,比如法國就是因為在網路發展初期投資錯誤,導致IT產業落後。陳宜欣說,這門課影響她很深,讓她更進一步覺得,資訊科技「變化太快」,更必須要趁早學,才能正確判斷,如果太晚學可能會「來不及」(相較之下,那時的她認為,管理既然是屬於「人」的事情,可以晚一點再來學習),因此決定申請資訊博士。

是在選擇了這個選項之後,她才開始正式「投資」這個選項。在這之前,她甚至沒有跟任何系上老師討論過博士班的問題,遑論求助或做任何準備。是碩士論文口試之後,她才去報名托福、GRE的補習班,自己上BBS觀摩前人經驗,並且找代辦諮詢資料該怎麼準備。

 

從手上的選項中抉擇道路

在這條路上,陳宜欣的前進,從來不是靠著設定好固定的目標,一步一步直直往前邁進。相反地,不論是研究還是生涯,陳宜欣每次都是在要跨出下一步的時候,都盤點自己手上有的選項,思考怎樣的選項最可行又最有趣,因而值得投注時間精力──而貫穿其中的,正是「探尋」的邏輯。

 

✨同場加映:【人物專訪】選擇教職,是為了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專訪胡敏君教授



AI的多重宇宙:性別X文化X社會系列講座第五重《女科學家的AI跨域之旅:談AI跨界合作、創新與溝通力
(Visited 600 times, 20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