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也有磁感嗎?
在日常生活中,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幫助我們分別地去探索環境,組合起來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並在周遭發生改變時得以作出適當的反應生存下去。除了人類身上常見的五感以外,其他生物也有一些不同的感知能力,比如蝙蝠能夠利用回聲來定位、鯊魚利用電覺來探知微弱電場的變化,在種種的感知能力中,較為人所知的還有候鳥遷徙所仰賴的磁感(magnetoreception)。
Read more亞洲豹貓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是一種廣泛分佈於東亞及南亞淺山森林的小型貓科動物,在台灣多稱為石虎,是台灣唯一現存的原生貓科物種。過去依照傳統形態學特徵認為亞洲豹貓可分為 12 個亞種的觀點,在最新的基因資料出爐後,恐怕要打掉重練了。
Read more因為不會動,植物需要比動物更靈敏地感知環境的變化。過去的許多研究都發現,包括光線、水分、礦物質,植物都可以在感知後短時間內進行因應。對於溫度變化的感應,則直到最近這幾年才比較清楚植物如何感應溫度並作出變化。2016年底,有兩個實驗室同時提出植物的熱傳感器(theromsensor)就是光敏素B(phytochrome B):原來光敏素有兩種構型:其一為具有活性、主要吸收紅外光的Pfr構型,另一則是不具有活性、主要吸收紅光的Pr構型。Pfr構型吸收了紅外光會轉變為Pr構型,而Pr構型吸收了紅光便可轉變為Pfr構型。除了紅光與紅外光可以轉變光敏素的構型以外,Pfr構型還可以慢慢地轉變回Pr構型—這個過程稱為黑暗回復(dark reversion)。
Read more過去的文獻曾報導螞蟻會分泌抗菌物質來抑制病菌的生長,最近一項較大規模的試驗證實了這個假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採集了美國境內20個螞蟻物種的不同規模大小的群落,萃取螞蟻身上的化合物,檢驗是否具有抑制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的活性。他們發現大約有60%的螞蟻群落會產生抗菌物質做為抑制病菌傳播的免疫能力。因此,從這些螞蟻身上找到的抗菌物質成為我們找尋新型抗生素藥物的希望。
Read more「炸魚薯條」據傳於 1860 年代發祥於英格蘭,至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堪稱英國最具代表性的平民美食。只看賣店牆上森羅萬象的菜單,顧客真的知道自己吃到的是什麼魚嗎?
Read more■說到瓢蟲,就會讓人腦海中浮現他們討喜的渾圓模樣,還有圓斑點的搶眼特色。全世界大概有超過六千種瓢蟲種類,大部分的瓢蟲物種只有一種固定的圓斑圖案,少數種類如異色瓢蟲(Harmonia axyridis)的種內變異可以高達兩百種以上。由日本國立基礎生物學研究所的新美輝幸教授領導的團隊在異色瓢蟲身上找到一個關鍵的基因,調控翅鞘圓點圖案樣式的多樣化。
Read more■根據現行的分類學,鬚鯨這個類群裡總共有 4 科 6 屬 14 種鯨魚,物種之間幾乎都有著頗為明顯的外型或內在形態差異。然而,隨著新的分子遺傳學證據浮上檯面,鬚鯨的分類系統,恐怕在不久的未來又將經歷一波大幅修正。
Read more■蚊子的幼蟲(孑孓)是出了名地不挑嘴。當牠們在水窪泥濘中滑行翻滾,透過產生的靜電將細小食物微粒送進口中;不過,散落在環境裡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也會跟著被吃下肚。最新研究顯示,即使當孑孓化為成蟲飛離水域,這些塑膠微粒仍舊黏在牠們的肚子裡,使牠們的捕食者,一起陷入吃下「塑膠微粒」的風險。
Read more■龍葵(Solanum nigrum),又名烏甜子或黑珠仔菜(台語),是茄科植物底下的一員。茄科植物中比較知名的包括番茄、馬鈴薯、辣椒與茄子等等,但實際上能夠作為食用的茄科植物反而是少數,多數的成員都帶有影響動物神經系統的植物鹼成分。在過去研究尚不發達的時代,這些植物鹼引發的症狀常被視為鬼魅作祟,也因此這類植物有了另一個稱呼,黑夜陰影(Nightshade)。
Read more■在自然界裡,植物與昆蟲持續地進行軍備競賽,植物發展出各種抵禦昆蟲侵襲的方式,昆蟲亦會不斷地改變生理機制來突破植物的防線。譬如,玉米會將次級代謝產物釋放到土壤中,與鐵結合形成複合物以促進植株生長,並可以用於擊退許多企圖危害植株的昆蟲。然而,西方玉米切根蟲(western corn rootworm 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是世界上主要危害玉米的害蟲,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證實,切根蟲的幼蟲不僅會被這些含鐵的複合物吸引,並從中提取鐵元素做為自身的營養所用。
Read more■無尾熊像其他有袋類動物一樣,剛生出來的小無尾熊寶寶還沒有完全發育,大概只有大紅豆那麼大,不足半公斤也沒有免疫系統。因此,當無尾熊寶寶賴在媽媽育兒袋裡六、七個月時,完全得依賴母乳提供免疫保護。無尾熊另一個讓人耳熟能詳的特點,就是他們對尤加利樹樹葉的執著。但,尤加利樹樹葉既苦又有毒;無尾熊到底如何能一直吃一直吃,還是能好好的沒啥事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