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人生何嘗不是未知的未知——專訪楊振邦

第23期探索講座的主題是「歪打正著的科學意外」,將環繞在科學中各種意外的發現。本次系列負責打頭陣的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技史與科學哲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Toronto)的楊振邦副教授,他將以「未知的未知」為題,概括性向大家解釋,我們該如何理解科學活動中的意外發現。

Read more

想控制膽固醇,白肉紅肉該怎麼吃?

聽說多吃白肉少吃紅肉膽固醇比較不易過高,是真的嗎?到底要怎麼吃才能顧到健康、安全過關?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教授Ronald Krauss,與該校奧克蘭兒童醫院研究中心研究團隊,發現吃白肉與吃紅肉對膽固醇的影響其實半斤八兩,

Read more

AI醫療運用之倫理挑戰

大量的資料是訓練AI不可或缺的素材,若是品質不佳或者數量不夠都會造成許多不良的後果。然而,資料總不可能從天而降,尤其醫療相關資料牽涉到個人隱私,這時政府跟民間團體的溝通就顯得格外重要。究竟要政府要提出何種願景,才能讓民眾相信提供資料對於整個社會和個人都是利多於弊呢?

Read more

何處停車?物理學家的停車策略

當騎著U-bike到停車站時,面對眼前的這個空位,究竟是要放棄它繼續往下騎,期待著離捷運出口更近的空位,但卻會冒著其他位置都滿,結果只能被迫折返的風險呢,還是保守的選擇它,但看見後面滿滿的空位,最後懊悔自己多走了一大段路。究竟怎樣的選擇是最有效率的? 波斯頓大學的兩位統計物理學家Krapivsky和Redner 在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

Read more

神父,我有罪:信仰的力量與酒精成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所述,酒精濫用(Alcohol misuse)每年造成全球超過3百萬人死亡,且嚴重損害青壯年人口的健康。過去在探討有效的戒酒方法時,臨床心理學家常常將生理因素、遺傳、人際互動模式、社經地位、人格、精神疾病以及生活壓力等因素納入考量,但是最近30年以來,心理學家開始注意到了「信仰」的神秘力量:宗教信仰與酒癮的關係是什麼?

Read more

台灣生命倫理的開拓者——專訪蔡甫昌

蔡甫昌教授是國內第一位專攻醫學倫理學的臨床醫師,1999年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獲得生命倫理學博士學位後,回到台灣繼續臨床工作,同時也傾注熱忱在醫學教育上。這20年來,蔡教授對生命倫理學的研究、教學與實務應用貢獻良多,也推動台灣生命倫理的發展與世界接軌,在醫學教育的革新歷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Read more

使用微針貼片作為傳遞工具開發有效的F1-脂質體鼠疫疫苗

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的F1蛋白是引發對抗鼠疫(plague)免疫力的主要抗原,製備F1抗原負載的脂質體(F1-liposome),可建立產生高效能的抗體技術平台。使用微針貼片(microneedle patch, MNP)將F1-liposome施予免疫勝任的小鼠,使其產生免疫反應,評估其對抗F1抗原的IgG抗體的效價(titer)、測定細胞激素(cytokine)含量及進行動物挑戰(challenge)測試後,與對照組比較,發現施予F1-liposome的小鼠表現出最強的免疫力,顯示可用MNP作為傳遞工具來開發F1-脂質體鼠疫疫苗。

Read more

科學家利用「鹽」來鹹死癌細胞

在飲食中添加「鹽」來調味,是稀鬆平常不過的事。但沒想到科學家也能利用鹽來對抗腫瘤,最近發表在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 的研究,科學家將鹽改造為特殊的「奈米粒子」,並使其困在癌細胞中,破壞細胞原本的離子平衡後,就能安全有效的殺死癌細胞。

Read more

控制大象的小老鼠

NLP語言模型如GPT-2或是BERT,雖然功能強大──任何人都可以從Github上下載,快速產生流暢、以假亂真的文字內容──但本質上都屬於文本預測系統(根據上下文推測下一個最有可能出現的字詞或句子),容易被有心人士操弄,產生帶有歧視或極端負面的文字。它們就像是力量強大的大象,如果開發者無法約束模型所生成的文字內容,能實際付諸應用的地方便會處處受限。來自Uber AI的研究員就找到了一隻可以用來控制大象的小老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