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人生何嘗不是未知的未知——專訪楊振邦
第23期探索講座的主題是「歪打正著的科學意外」,將環繞在科學中各種意外的發現。本次系列負責打頭陣的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技史與科學哲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Toronto)的楊振邦副教授,他將以「未知的未知」為題,概括性向大家解釋,我們該如何理解科學活動中的意外發現。
採訪、撰文/鄭兆庭
●「未知的未知」
「未知的未知」(the unknown unknowns)一詞一開始並非源自科學界,而是因為美國前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而廣為人知。2002年時,布希政府據情資認為伊拉克具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正準備進軍伊拉克,然而這條情資受到許多人質疑證據不明確。對此,倫斯斐部長在記者會上辯駁:「這有『已知的已知』(known knowns)、有『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也有『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此言一出,引發各界的訕笑。不過,撇開政治的語境,楊老師認為「未知的未知」可以體現學者對於科學意外發現的了解。
發現新知本來就是科學活動的主要目的,但是意外的特別之處在於,發現意外之前,科學家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個意外,這也就是「未知的未知」。此般特性在科學哲學的認識論上別具意義,科學哲學家對於到底科學性的理論、解釋、答案內涵為何,有所討論,有人即認為真正的科學發現是對於意料之外的科學問題提供意料之外的解答。由此背景可知,科學活動中的意外發現對於科學發展深具重要性,然而長久以來,許多以科學為研究對象的人文社會學者,並不清楚如何理解科學活動中的意外發現。意外只能歸於某一科學家的好運氣嗎?
楊老師這次的演講,就是要告訴大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對於科學意外發現的系統性討論:有人認為意外是引發典範移轉的「異例」,或有將意外理解為常規性科學活動系統的一部分,還有認為意外是物質世界與科學家互相對話共舞的表現。透過通論式的介紹,楊老師希望我們不再將科學活動中的意外發現,視為幸運之神的眷顧。
●從臺大到麻省理工,從電機到科學史
楊振邦老師出生於台灣。由於當年聯考競爭激烈、課業繁重,楊老師就讀建中時,並沒有太多的時間、精力探索人生的方向。當時只有模糊的認識到喜歡唸書的自己,可能朝學術路線發展。進入臺大電機系就讀的四年經驗影響他甚深,因為系上有優秀的同學和留學歸國的優秀學者。楊老師回想說,當時系上的同學可以分為兩種人,一種人具有工程師性格、非常喜歡自己動手做電子資訊的裝置,另一種人則是書讀得很好,但是對於動手實作工程計畫的興致不高,他自認為屬於後者。雖然如此,但因為電機的領域很廣,所以也獲得不少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邏輯等各方面扎實的訓練。除了系上的環境之外,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解嚴後劇烈變動的社會環境,一方面是政治民主化與群眾運動的興起,二方面是思想、學術風氣開放,也深具影響力。臺大週邊的書店引進大量的西方思想譯著,楊老師因而接觸了「解構」、「後殖民」、「批判理論」的思潮以及各種社會科學理論,也讀了如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開始對科學哲學與科學史產生了興趣。
大學畢業時,楊老師也還沒想到自己將來要成為人文社會學者,所以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的仍是電機博士學位。MIT經驗的影響力比臺大更為強烈,楊老師形容進入MIT之初,好比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見識到許多頂尖的學術研究及學術活動,令楊老師讚嘆為五光十色、目不暇給:語言學大家與政治基進左派喬姆斯基(Noam Chomsky)、人工智慧的開山祖師明斯基(Marvin Minsky)、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森(Paul Samuelson)等鴻儒都在那裡。此外,兩個地鐵站以外的哈佛大學也是資源十足。另一方面,在孔金甌教授的實驗室中工作,也讓楊老師對電機研究工作有不同的體會。由於當時被指派到一項很小的研究題目,而他卻比較想知道整個領域的大方向、重要問題為何,因此沒有做出興趣,反而開始嘗試探索電機以外的其他領域。
這段探索雖然辛苦,卻有所回報。其中一項嘗試是跟隨Jed Buchwald教授學習科學史。跟著Buchwald教授閱讀物理學經典的原典,除了令楊老師大開眼界,也發覺鑽研科學史需要科學知識、語言等能力,同時也要具備細膩的心。經過兩年的「小班授課」,一窺科學史研究的堂奧之後,楊老師逐漸有信心、認為自己有能力從事科學史研究。於是他一面完成電機博士的論文,一面申請MIT的科技與社會研究學程(Program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博士班,進而攻讀第二個博士學位。
STS學程的訓練是多方面的,楊老師除了著重在科學史,也涉獵人類學、社會科學相關的研究養分,至今依然受用。另外,STS這個科際整合學門中存在多位理工、人文兼備的教授,也令楊老師印象深刻,例如他的導師David Mindell教授既是工程師,亦是技術史家,樹立了跨領域學者的典範。楊老師於2004年畢業,經過兩年的博士後研究以後,至多倫多大學任教至今。
●歪打正著的意外演講
楊振邦老師這次參與探索講座,也可以說是歪打正著的一場意外,是因為去年Buchwald教授訪台活動和高湧泉主任取得聯繫,後受邀發表這個講題。由於是首次嘗試科普演講,楊老師也期待聽眾的反應,希望能擦出好奇的火花。
●3/14 楊振邦老師主講:「未知的未知」
因應新冠肺炎防疫措施,本期講座不開放現場,敬請鎖定線上直播:https://www.youtube.com/user/NTU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