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跨越AI科技門檻,關鍵在「跨領域」學習經驗——專訪李崇僖

分享至

●2019 AI嘉年華 李崇僖老師:「第四波產業革命的法律條件是什麼?」講座資訊

採訪、撰文|劉宜庭

今年八月甫創辦《AI法律評論網》的李崇僖老師,在大學及研究所時期就對科技與法律的關係萌生興趣,「台大法律系當時教學領域較為傳統,沒有涉及到科技的東西,但當時科技已經出現很大的轉變,包括電腦、網路等;在我讀研究所時,生物科技方面也出現發展,有很多新聞,於是我開始思考科技問題與法律的關係」。

受限於當時的法律研究所對科技議題的研究領域仍有較多侷限,崇僖老師攻讀博士班時,毅然決定「跨領域」出去,報考強調不同學科整合的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鑽研「科技法律」領域。「那時候我其實沒有很確定博士畢業後會在學界或業界,但博士班我做的是生物科技的智慧財產權、生物科技專利,運氣很好的是,我畢業之後學術界在這方面的教職需求蠻明顯的,剛好我以前認為很重要、法律系應該教的,在我讀完後他們就覺得很重要,需要有人來教!」

●預想大趨勢,從過去的足跡找到自己未來的定位

求學期間的崇僖老師曾從事過許多與公共政策有關的工作,包括參與相關公會的運營、在立法院擔任助理等;老師坦言,相較於純粹把法律作為一種職業,自己對於法律怎麼思考及立法的興趣更高。

「學一門學問,不必然只能在某一種角色下去運用」,同學們進行生涯規劃時不要只去看眼前的需求,或是只相信長輩們分享的經驗,「現在時代很快、科技發展很快」,要從網路、書籍、雜誌看大趨勢,去預想未來,思考自己怎麼在這個發展趨勢下找對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會走一條不同的路,你想知道自己未來的定位,要從自己過去足跡的來看」,回溯自己做過的事情,回想自己當初是怎麼做決定的。

●熱忱像火,環境像木材

規劃職涯時,熱忱是第一要務,但前提在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的熱忱是什麼;熱忱不是一股腦地相信自己相信的東西,不去聽別人的意見,不去看別人在做什麼。如果熱忱像火,環境(合理的薪資待遇和工作條件,包括工作時間、是否受到尊重、是否能展現自我)就像是木材,倘若沒有木材,火終究會熄滅。要去考慮自己在什麼領域可以燒出那把火,那個環境的木材夠不夠,而這把火也不能夠亂燒,要去想燒這把火到底對別人有沒有幫助,是給別人動力、讓人取暖,還是放火燒掉房子。

話鋒一轉,崇僖老師謙稱「我覺得我的成長經驗也不一定對現在的年輕人適用,我那個年代是五年到十年會有很大的變化,現在的時代則是兩年到三年就會有很大的變化」,例如AI的崛起就是很近期的科技大變革。

●因應大趨勢調整步伐,關鍵在累積「跨領域」學習經驗

「很多人覺得新興科技的門檻很高,但其實不會,現在的科技工具愈來愈容易上手;每一門學問的技術門檻或許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同,但真正難的是在跨學科領域的學習經驗累積。」

跨領域學習的重點不是在知道新領域對你有多重要,而是去思考如何連接兩個領域,提出原領域提不出來、新領域也提不出來的觀點。這種整合性思考的能力,很重要的前提是抽象化的思考能力,是一種歸納法;這不是去看操作面的細節,而是要去歸納出一個本質。從業界的角度來看,重視的還有「歸納過」的經驗累積,有「經驗值」的經驗累積。

例如「AI的本質」是去取代人的「腦力」,也就是所謂的「專家智慧」;而「法律的本質,我認為不純粹是追求價值觀的維護,而更傾向是經濟、政治、科技改變下的產物」。在可預見的未來,AI技術即將衝擊到法律的解釋適用,而當社會進一步受到AI衝擊後,應運而生的將是許多因應AI的修法,例如AI篩選面試者的機制可能造成的歧視、隱私權問題等,這也是崇僖老師創辦《AI法律評論網》的動機。

崇僖老師在東華大學執教期間曾參與《遺傳資源法》草案修訂,之後也曾參與許多專利的相關修法。老師預測,專利制度未來很快地將受到AI時代的挑戰,「AI就像是一個人或很多人集合的腦袋,你不可以把腦袋拿去申請專利,那用AI發現的藥物可以嗎?這邊的問題關鍵在AI會改變專利申請劃定技術門檻的前提,改變足夠資格拿專利、實際核發專利的認定,例如進步性要件的標準」。

 

 

●2019 AI嘉年華 李崇僖老師:「第四波產業革命的法律條件是什麼?」講座資訊

(Visited 9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