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研究靠網友?在 iNaturalist 上發現新植物的小故事

藉由公民科學平台 iNaturalist 豐富的觀察記錄,許多自然愛好者得以在肺炎疫情下探索野外植物,並在線上社群與同好互動,甚至發現新植物,從而將研究成果投稿科學期刊。本文藉由分享德州的iNaturalist 使用者發表新歸化種貫葉山菥蓂( )記錄的故事,探討原生數位記錄和生物速查的可能性。

Read more

麵包生出麵包油、麵包油再生麵包!

近日來俄烏戰爭造成葵花油短缺,而常用來代替葵花油的棕櫚油和大豆油,價格也跟著節節攀升,引起搶購。不過去年有一群奇葩的德國人突發奇想:,不如用賣剩的麵包做成油看看吧!今年他們宣稱真的用麵包做出了可以替代棕櫚油的油,而且已經開始加入食品中,真的有這麽神奇的事嗎?

Read more

不愛鮮花愛標本?談植物臘葉標本的數位化

植物標本是植物分類學者發表時必要的元素,也是分類處理時重要的證據。為了存放大量的植物臘葉標本,世界各國皆有建立專門安放標本的標本館(herbarium)。隨資訊交換的方便性提升,世界各地的研究者皆可憑藉網路取得標本照片及詮釋資料,而數位化的資料,以資料庫的形式儲存後,還能進一步分析植物族群的其他特性,延伸利用。

Read more

未來肉還可以更永續?加入替代性脂肪吧!

近年來講求永續的替代性食品越來越熱門,也不斷向更多元的消費者族群拓展,爲了讓不含動物成分的未來肉可以更加逼真,業者從調味、蛋白質的化學組成等等不同角度去研發,最近他們發現了一個新的切入點:加入替代性脂肪!

Read more

激發食物美味的魔法:梅納反應

許多人喜歡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杯咖啡或熱可可,手中感受著杯子傳來的陣陣溫暖、聞著咖啡或可可的香氣,再嘗上一口苦甜苦甜的滋味,總能稍稍驅散無所不在的寒氣。但令人吃驚的是,這些來自咖啡和可可的香味、其實壓根不是這些食物本體的味道,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Read more

無可可巧克力?它,我可以!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定義「總可可固形物重量達35%以上」的食品才能稱爲巧克力。[1] 出乎多數人的意料之外,在這個定義下,我們所熟知的金莎、七七乳加都算不上巧克力。然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群人卻反其道而行,製作出了完全不含可可的巧克力,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Read more

在蘑菇屋裡吃用蘑菇包裝的蘑菇

講到蘑菇,大家會立刻想到什麽呢?瑪利歐裡吃了就會長高的蘑菇?《菇菇栽培研究室》的各種蘑菇人方吉變體?還是童話故事裡的蘑菇屋?其實蘑菇,或説真菌類,近年來已經成爲許多研究室的重點項目,他們致力於研究使用真菌來處理塑膠垃圾、或開發永續建築材料,或許真正意義上的「蘑菇屋」,離我們並沒有很遙遠呢!

Read more

古埃及早期所釀造的啤酒可能濃稠如粥

英國達特茅斯大學考古研究團隊透過殘餘物化學分析檢驗來自古埃及前王朝時期聚落Hierakonpolis的兩類陶器,發現均與啤酒有關,成功將埃及啤酒釀造的時間回溯至公元前3800至3600年間。當時的啤酒可能由大麥與小麥釀造、濃稠如粥、甜膩且酒精濃度低。啤酒釀造業在埃及前王朝時期可能是高度組織與專業化的產業。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啤酒不只是啤酒〉&〈啤酒花與啤酒的酵母其實很不簡單〉

啤酒是利用穀物糖化所釀造出來的酒,是人類最早的生物科技產品之一,史料記載早在四、五千年前,埃及人便已通曉啤酒的釀造方式。不過一直要到 19 世紀,有了工業化的大量生產技術以及冷藏技術,才有了我們所熟知的現代化啤酒。鄭建瑋這次就來為聽眾介紹形形色色的各式啤酒,以及自己在家釀製啤酒的詳細步驟。

Read more

【科學講古列車】科學家到底在忙什麼?

科學是怎麼出現的呢?科學,來自於人們為求生存的意志與好奇的本能。像是為了計算收穫莊稼的時機,因而由星空的變化導出了曆法,因此產生了對星空的幻想,浪漫的星座故事也催促著人們對宇宙的進一步探索,於是天文學便這麼誕生了。人們對白雪充滿了好奇,於是科學家用顯微鏡觀察了雪花,發現雪花其實有著數千種不同的結晶形狀。所以科學天天都在上演,無處不在,只是我們能否調整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能不能察覺而已。

Read more

五行與五星:古代中國眼中的行星

行星這個詞雖然是清代才出現,但它在中國文化上的影響卻非常深遠。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在過去分別稱作「辰星」、「太白」、「熒惑」、「歲星」以及「鎮星」。這些名詞都有他們獨特的典故,到了漢代才真正與五行之說融合在一起。除了出現在許多的典籍外,這幾顆星的出現、運行也影響著歷史,甚至能動搖整個朝代的發展。

Read more

天狼星:古代傳說與現代觀測

天狼星是夜空中最明亮的一顆星,這讓它在各地的古文明中都充滿有趣的故事。在古埃及,天狼星與尼羅河的氾濫相連結,使得天狼星在古埃及的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國古代,天狼星則以一顆凶星的角色存在於各種文學作品中。到了現代,我們知道天狼星其實是個雙星,平時看到的亮光大多來自於天狼星A,但用X光望遠鏡一看,天狼星B卻亮上許多。現代天文觀測到了19世紀才證實這一點,可是西非的古老民族竟然也有相關的記載,讓天狼星的美麗更添神秘的面紗。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鴿子的故事〉&〈台灣賽鴿活動的歷史與科學〉

在科學史上,「人擇」是「天擇」的重要靈感,事實上天擇是以人擇為模型而建構的。達爾文在《物種源始》中,便以育種家鴿的人擇為引子,闡述天擇的概念。有趣的是中國人也有培育家鴿品種的經驗,甚至有專司育種工作的官方單位,以及紀錄品種的鴿譜,為什麼中國人沒有想出天擇理論呢?

台灣的賽鴿活動,從 1930 年代由日本引進,到了 1960 年代成為民間流行,也因此衍生出許多賭博、作弊與黑道介入的亂象。賽鴿飼主們為了能致勝,砸下重金購賣冠軍種鴿進行交配,然而業主們欠缺遺傳學的基礎,加上台灣惡劣的賽鴿文化,也釀成不少慘無人道的育種悲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