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與五星:古代中國眼中的行星

分享至

行星這個詞雖然是清代才出現,但它在中國文化上的影響卻非常深遠。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在過去分別稱作「辰星」、「太白」、「熒惑」、「歲星」以及「鎮星」。這些名詞都有他們獨特的典故,到了漢代才真正與五行之說融合在一起。除了出現在許多的典籍外,這幾顆星的出現、運行也影響著歷史,甚至能動搖整個朝代的發展。

撰文|許世穎

行星與中國五行

「行星」指的是那些繞著恆星轉、而且不會自己發光的天體。它的的英文字源在於古希臘文中的意思是「徘徊之星」,來與其他在天上相對位置不變的恆星作區別。「行星」這個中文詞彙最早出現在一本清代咸豐元年所刊行的書籍《談天》 (見圖1)。《談天》是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Sir John Herschel)《天文學綱要 (Outlines of Astronomy)》的譯本,由英國漢學家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清代數學家李善蘭共同翻譯 [1] 。這個名詞的翻譯非常準確,除了原先英文中「行動」的意涵外,最早發現的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名稱也與中國的「五行」有關。它們各自有著自己的名稱,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搭配五行系統以及一些觀察後,賦予他們各自的一個五行代表,紀錄在《史記 ‧天官書》中。

圖1:《談天》內文,可見行星一詞。圖片來源:東海大學圖書館[2]

木星在天上的相對位置每一年會向東移動30度,大約12年左右就會重複一次。這與地支的數量相同,因此木星就被用來紀年、稱為「歲星」。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的口號:「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中的「歲在甲子」就是在說當時是年份是甲子年。不過歲星紀年有幾個問題:木星的週期事實上略小於12年,誤差會漸漸地變大。而且木星每一年都向東方移動,跟日月的東升西落相反。漸漸地傳統信仰中就多出了一顆假想的「太歲」星。太歲的週期剛好12年,而且在天上的運行是往西方移動,完美地符合曆法的需求,久而久之後代就改用太歲來紀年了。木星在五行中代表的季節是春季,象徵萬物生命的起始,被認為是顆福星。相反地,太歲則被認定是顆凶星。所以太歲所在的地支(值太歲)、以及對面的地支(沖太歲)就要安太歲來消災除厄。今年是牛年,而牛的對面是羊,因此今年需要安太歲的就是牛、羊兩個生肖的人。隨著各地的信仰不同,要安太歲的生肖也會不太一樣,有時候還會多了破太歲、刑太歲等其他組合(圖2) [3][4]。

圖2:2021年信仰中的各種犯太歲。圖片來源:許世穎,資料取自[5]

火星又名「熒惑」,代表的是疾病、戰亂、傷殘、飢荒等各種不吉的象徵。「熒惑守心」是火星駐留在心宿的現象(如圖3)。心宿是由一顆火紅色的亮星加上左右兩顆稍暗的星組成,這三顆星代表了天王、太子、庶子。當熒惑這顆凶星留在了心宿,這可是相當凶險的徵兆!戰國時代天文學家石申認為帝王可能會失去政權,甚至可能會喪命(大人易政,主去其宮,註1)。這種凶象代表上天要懲罰皇帝,可能是治理不善、德不配位等各種原因。有些帝王為了避開這個結果,就會在治理上做出一些改變。中國古代共有23次「熒惑守心」的紀錄,然而經後人回推後,卻發現只有6次是真的!古代的天象除了科學以外,還被拿來作為政治工具。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漢成帝綏和二年出現熒惑守心後,皇帝就賜死了宰相翟方進。翟方進死後幾天,漢成帝也跟著駕崩了,再過沒幾年,就發生了王莽篡位、西漢也隨之滅亡 [6][7][8]。

(註1:石申的原著《天文》已失傳,這個說法被記錄在唐代的《開元占經》。)

圖3:2048年8月11日22:30的熒惑守心模擬夜空,可以看見火星(Mars)在心宿二(Antares)附近,心宿二左右則有心宿三有和心宿一。圖片來源:許世穎,使用軟體:[9]

金星離太陽的位置很近,所以只有在太陽快要上升、或是太陽落入地平線後不久的時候才能看到金星。最一開始人們以為這是兩顆不同的星,把早晨出現在東方那顆叫做「晨星」、「啟明」,並把黃昏出現在西方那顆叫做「昏星」、「長庚」。《詩.小雅.大東》中有「東有啟明,西有長庚」的詩句。金星另外一個很有名的稱號就是「太白」。太白在陰陽家中與戰爭有關。《漢書‧天文志》:「太白經天,天下革,民更王」,意思是當金星經過了太陽(即金星凌日),則會發生革命、君王會換人(註2)。根據記載,唐高祖李淵不只一次接獲密奏說太白出現在秦這個地方、而秦王將會得到天下(《資治通鑑》:「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不久後就發生了玄武門之變,秦王成為了皇帝唐太宗。然而在道教的世界觀裡,掌管金星的是太白星君、形象是個慈祥、聰明的老者。傳說中唐代詩人李白的母親在懷孕前夢到了太白星君鑽進了肚子裡,所以才取名白、字太白[10][11]。

(註2:太白經天也有一說是大白天、太陽還耀眼的時候,金星仍清楚可見。)

水星與金星一樣都是內側行星(比地球更靠近太陽)。水星離太陽比金星更近,觀測到的時候都在離太陽1辰(1圈分成12辰,1辰15度)以內的地方,所以水星被叫做「辰星」。土星移動的速度比木星更慢,週期約29年。中國古代的星星分成28星宿,土星差不多每1年會坐鎮在不同的星宿。因此得名「鎮星」(又稱填星)。

七曜與星期用法

中國古代將火水木金土五顆星加上日、月合稱作「七政」,又稱「七曜」。「七政」在中國古代的占星學上非常重要,每顆天體各自有著代表的意義。以「七曜」作為一週的紀法據說源自於古巴比倫文明,後來經由印度傳入中國,在唐代的時候開始普及並傳入現在的日本、韓國等地。至今日韓仍保有這個用法,從星期日至星期六分別是日、月、火、水、木、金、土曜日。

英文的星期也拿日、月、五行星作為詞源,甚至連順序都一樣。星期日(Sunday)與太陽(Sun)有關,星期一(Monday)與月亮(Moon)有關、星期六(Saturday)則與土星(Saturn)有關。其他星期二至星期五原本也各自與火星、水星、木星、金星有關係,但後來被替換成了北歐的神話(圖4) [12]。

圖4:現代語言中一星期每日與七曜的關係。英文的星期二至星期五後來被替換成了北歐的神話人物。圖片來源:許世穎

 

過去的人們用觀測到的現象,搭配時代背景,加上豐富的想像力,創作出了許多天文相關的故事。這些故事也相當程度地融入了文化與信仰。我們可以從許多小地方來追尋先民的生活與天象的連結。隨著時代的演變,現在的人們對於天文有了更多的理解,我們對於一些天象不再懼怕、也逐漸淡忘。但敬天、畏天的態度仍存在於人類的生活當中。

(延伸閱讀:<天狼星: 古代傳說與現代觀測>)

 

 

參考資料:

[1] 談天1, 侯失勒著 ; 偉烈亞力, 李善蘭合譯

[2] 東海大學圖書館

[3] 泛科學 / 陳民峰(蜜蜂老師) 我們犯了什麼太歲?你不知道的太歲天文學

[4] 陳峻誌 / 太歲的信仰溯源與祭祀空間 ─以臺灣為主的討論

[5] NOWnews /「5生肖」2021犯太歲!屬狗者恐遇官司 屬馬有小病纏身

[6] 泛科學 / 歐柏昇 政權轉移,天機早已透漏?──「熒惑守心」與歷史上的政治陰謀

[7] 黃一農〈星占、事應與偽造天象-以「熒惑守心」為例〉,《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0卷第2期,頁120-132 (1991)

[8] 張嘉鳳、黃一農〈天文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以漢相翟方進自殺為例〉,《清華學報》,新20卷第2期,頁361-378 (1990)

[9] Stellarium Web Online Star Map

[10] 維基百科/太白星君

[11] 維基百科/李白

[12] 東西方行星、星期命名的由來

[13] 維基百科/五行, Benoît Stella alias

(Visited 6,108 times, 4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