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大學教授】自然、社會從來不是二分法|臺大博物館群胡哲明副總館長

「不用做到完美,剩下的時間拿來探索,才不會限縮了自己的視野。」這是臺大博物館群副總館長胡哲明教授的人生哲學。胡教授對許多領域都充滿著好奇,這一半是天生使然,一半則是來自於一路走來的不順遂。高中時期的他其實是大家口中的「吊車尾」,對於未來也相當迷惘。但在多個領域輾轉學習的經驗,再加上美國留學期間的跨領域讀書會,讓他擁有跨領域視野顯得自然而必要。如今的他是策展人、科學繪圖家、古書收藏家,他正用著更寬闊的視野來欣賞這個世界。

Read more

大公民科學家時代:成為科學的一份子

近十年來,推廣生物多樣性逐漸主流化與珍惜自然環境,「公民科學家」越來越備受重視。然而,許多參與其中的民眾,卻不一定瞭解自己觀察與上傳的生物資料,究竟有哪些貢獻。本文利用植物物候研究的例子,概述物候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公民科學資料在科學報告中扮演的角色。

Read more

經濟與生態只能選一個?兩個我都要!馬達加斯加混農林業的香莢蘭

混農林業(agroforestry)是一種結合農業與林業的土地利用型態,一篇期刊針對馬來西亞的香莢蘭混農林業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關係,並研究影響香莢蘭(Vanilla planiforlia)產量相關的因子。結果顯示,香莢蘭混農林業於休耕地中施行,會提升混農林內的生物多樣性,且香莢蘭的產量,與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沒有相關性,因此,或可輔導農民轉作,達到小農和環境共贏的香莢蘭栽種模式。

Read more

【臺大科研】來自煤礦層內的訊息:臺灣第一件羅漢松大型化石出土!

2021年,一個來自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臺灣的第一件羅漢松科木化石,並在《TAO》期刊發表了一篇報告,這不但為全球進行古植物研究的學者提供了一份新的證據,也顯示了臺灣在古植物化石研究方面,還有很多有趣的謎團有待解開。

Read more

【CASE 特報】愛玉子與愛玉小蜂~師法大自然的平地愛玉子生產技術

愛玉子與無花果一樣屬隱頭花序,它的小花隱藏於外型似果實的花軸中,雌雄異株,雄果與愛玉小蜂共生,愛玉小蜂同時為愛玉子授粉,為大自然中互利共生的典範物種。透過對愛玉子生態及繁衍的研究,我們建構出了現代化「平地愛玉子生產技術」,應用有機、節水養液滴灌及草生栽培等管理技術,配合適當的雌雄品系,可以在平地量產愛玉子,滿足夏日民眾期待愛玉凍的味蕾。

Read more

這菇能吃嗎?大型真菌-擔子菌的類別與數量

真菌與人類的生活相關,這個類群中,擔子菌門的大型真菌更是真菌中代表性的族群。此篇文章概略介紹擔子菌獨特的擔子體與擔孢子構造,以及目前4個亞門的分類,並敘述了不同生態習性的類型與蕈菇種類。此外,亦根據2022年《Fungal Diversity》期刊,提供擔子菌目前發現的物種數,及研究所推估的實際物種數目。

Read more

熱死寶寶了——氣候變遷下的地中海毛毛蟲

氣候變遷最早於 1980 年代提出,累至今日的影響,不僅人類有感,各個生態系及動物也受到嚴重波及。2022 一篇《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研究指出,歐洲氣候較為溫暖的地中海地區,蛾類多樣性同樣受到極端高溫的影響,其多樣性會隨著年均溫上升而下降,夏季處於生長期的幼蟲,影響尤其明顯。氣候變遷不僅讓寒帶地區的物種滅絕,連溫暖地區的生物也受不了——到最後,這個地球沒有任何贏家。

Read more

刺刺植物為何有刺?西藏化石告訴你!

如果想知道以前的棘刺長什麼樣子,化石可以說是個最直觀的證據,然而要知道過去的古氣候,以及古植物、古動物的交互作用,就必須重建當時的氣候,並從間接的證據推測過去生態系的狀態。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始新世中期(約莫三千九百萬年前)的西藏中部,具有極高的有刺植物多樣性,且多樣性的增加,與生物性/非生物性因子皆有關聯⋯⋯

Read more

一輩子都在媽媽肚子裡度過的螨?與性別比的形成

一輩子都在媽媽肚子裡度過的螨Acarophenax tribolii,雄螨一輩子都在媽媽肚子裡度過,還沒出生就死了,卻給了科學家絕佳的素材,研究何謂理想的性別比,亦即在沒有競爭的環境之下,一夫多妻能產生最多的後代。1:1的性別比,是不同性別之間彼此競爭、消長的結果⋯⋯

Read more

高粱如何在乾旱環境一枝獨秀?

因氣候變遷,世界各國的農民都面臨缺水、土地退化與汙染等危機。高粱(Sorghum bicolor)是許多乾旱國家重要的作物,由於其優異的抗逆境能力,亦有「駱駝作物」的美名。有研究成果顯示,高粱的抗旱能力,除了過往了解的機制外,還可能與土壤中的矽相關。後續的多項研究亦證實,在作物的土壤中添加植物可吸收的矽肥,可以減輕環境及生物造成的壓力⋯⋯

Read more

蒲公英可以飄多遠?答案或許超乎你的預期

蒲公英是風力傳播子代的代表性植物之一,但它們到底可以飛多遠,影響飛行距離的因子卻不一定為人所知。本文依序介紹 (1)蒲公英果實的基本構造和相關機制,(2)長程傳播(LDD, long distance dispersal)的概念,以及 (3)蒲公英根據實驗模擬出的飛行距離。藉由蒲公英飛行的相關文獻,可以了解此植物實際種子散播的情況;也可以讓人重新審視,過往對事物直觀的推測,或許不如想像中簡單。

Read more

為何對稱性如此普遍?答案其實很「簡單」

從植物的花朵,到動物的體制(body plan),甚至是生物體內微小的蛋白質分子,不論是輻射對稱或兩側對稱,「對稱性」在生物世界中屢見不鮮。然而,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橫跨動物界、植物界與其他生物,大部分的生物都演化出了對稱性呢?這究竟是單純的巧合,或是有其他原因呢?

Read more

人工智慧可以拿來鑑定木材嗎?

木材是受人喜愛的建築或家具材料,市面上流通的商用木材種類繁多,辨識不易。一個鑽研機器學習的研究團隊,近期發表利用木材三個截面的圖像資料,用以訓練機器學習模型辨識系統,能夠區辨剛果77個樹種,且準確率高達95%。雖臺灣國內目前無廣泛使用的木材辨識系統,但有研究團隊朝此方向發展,未來具有相當潛力⋯⋯

Read more

探索外星生命 (1) 那些曾在、能在太空中存活的生物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目前還沒有定論,其中一種說法認為地球上的生命來自於外太空。人類曾經將不同的生物送上外太空觀察其反應。生物的種類真的是五花八門,人類看似過於極端、不適合生存的環境,反而可能是某些物種的樂園。曾有生物在太空繁衍後代,也有生物曾暴露在太空環境中還存活了下來。

Read more

明日的咖啡:氣候變遷下,極具潛力的咖啡物種們

極端氣候將導致咖啡產業產生衝擊,而尋找具備氣候韌性(Climate-resilience)的咖啡物種,被認為是減緩氣候災害威脅的其中一種方式。目前地球上被發現的咖啡物種共130種,其中許多物種有抗病蟲害,對乾旱及高熱擁有適應力的特性,而根據邱園研究員的研究,莫三比克微果咖啡、贊奎巴利亞咖啡,以及狹葉咖啡等,都有相對高的環境耐受性,對未來的咖啡產業而言,深具潛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