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巨細胞病毒感染有關之腦瘤免疫治療

腦瘤是指頭顱內之腫瘤,依細胞生長起源可分為原發及轉移性,再依病理分化又將原發性腦瘤分為良性及惡性,治療方式主要包括外科手術、放射線、化學、免疫治療或混合療法。目前標準治療是以口服替莫唑胺temozolomide作為放射治療之輔助性化學治療,而免疫療法只限於黑色素瘤、腎細胞癌或肺癌併發腦轉移時使用,用於原發性惡性腦瘤成效仍不佳。本文將介紹免疫治療用於與巨細胞病毒感染有關之腦瘤的臨床案例,並探討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Read more

巨細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腦部疾病

腦部疾病是全球性人類健康問題,通常是複雜、嚴重、不可逆、持續且難治的,而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是可能導致腦部疾病(例如:心智遲鈍和膠質母細胞瘤)的風險因子之一。本文將介紹與CMV感染相關的腦部疾病,探討其對人體的影響、病因及可能的致病作用機轉。

Read more

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細胞治療

人類巨細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引發的疾病嚴重威脅著免疫力較弱者的健康,如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儘管相關治療方法有新的進展,但目前用於治療急性(acute)HCMV感染的藥物療效仍十分有限,不但無法根除潛伏性感染,且曾發生腎毒性等副作用及產生抗藥性病毒株的問題。幸運的,過繼性T細胞療法已被實驗性的用於對抗器官移植接受者體內的耐藥性和潛伏復發性的HCMV,此新開發對抗病毒的方法可望取得豐碩的成果,並將對治療HCMV的感染產生重大影響。

Read more

防疫女皇:俄羅斯凱薩琳大帝

這次新冠肺炎成了世界性的大流行,面對從未見過的新疾病,各國領袖對疫情的處理是否得當及反應是否明快成了該國疫情是否嚴重的關鍵。在18世紀的歐洲,當時各種傳染病仍被視為瘟疫,動輒奪走上億人性命。但有一位領袖已經動燭機先,率先做出許多創舉。這位領袖就是俄羅斯凱薩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1729-1796)。5月2日是她的生日,蔡老師就來談談這位女皇的防疫經驗。

Read more

跑步可幫助血管對抗老化

研究發現這六個月的跑步訓練讓參與實驗民眾的血壓降低,舒張壓平均降低 3 mmHg、收縮壓平均降低 4 mmHg,最多都可以讓血壓降低5%。主動脈硬度隨著跑步訓練降低的情形,以主動脈離心臟較遠處的可擴張性增加最明顯,其容積隨著血壓升高而增加 9 %,相當於主動脈年齡年輕四歲。同樣訓練計畫對不同年齡的民眾產生不同的效果,年紀較大的民眾進行運動訓練改善幅度比較大,而其中跑得比較慢的男性效果最好,主動脈年齡最多年輕八歲。

Read more

代糖騙得了舌頭味覺,卻騙不過腸-腦軸線 (gut-brain axis)

人們嘴上不說,身體卻很誠實,往往難以抵抗含糖飲料的誘惑。想喝有甜的飲料但又不想獲得熱量,使用零熱量的「代糖」是食品業裡常見的手段。然而,訴求健康的無糖可樂,並沒有像原本可樂那般受到消費者青睞。2020 年 4 月在國際知名期刊 Nature 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此行為現象提供了一種可能的科學解釋:代糖雖然能騙舌頭味覺,卻無法滿足大腦,原因是只有「真正的糖」才會啟動「腸-腦軸線 (gut-brain axis)」的神經迴路。

Read more

巨細胞病毒疫苗的發展

人類巨細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引發的機會性感染及先天性感染仍是全球性的人類健康重大威脅,特別是對於免疫力較弱的嬰幼兒、老年人及病人。基於HCMV獨特生活史及潛伏的特性,有時疾病治療的效果並不顯著,因此有效的疫苗是迫切需要,其中對育齡婦女而言,孕婦的HCMV垂直感染與胎兒會導致流產或新生兒殘疾。HCMV疫苗的開發除了可避免健康人受到病毒的感染外,並有助於預防先天性感染及很多的新生兒的殘疾。

Read more

超音波改變大腦、調整心情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 (University of Arizona) 心理系與意識研究中心研究團隊攜手合作想知道超音波會對人體情緒造成什麼影響。研究顯示健康民眾接受經顱聚焦式超音波作用會改變大腦與情緒相關區域的腦波,超音波刺激讓腦部磁振造影數值下降,也就是大腦活動變慢。之前研究顯示這些區域大腦活動偏高會讓人更能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緒、進行深沉思考,這兩者都和情緒低落有關。

Read more

呼吸道病毒交互作用將有助流行病防治

長久以來科學家相信不同病毒存在交互作用,卻沒有足夠證據支持這種說法。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 (University of Glasgow) 病毒研究中心團隊發現呼吸道病毒會相互抑制,讓已經感染某一種病毒的人不容易感染另一種病毒。他們總共分析大格拉斯哥地區、克萊德地區 (Clyde) 公立醫療機構九年以來罹患急性呼吸道疾病的三萬六千多人,病例資料共四萬四千多筆,這些病患曾經接受病毒檢測,確認感染他們呼吸道的病毒種類。

Read more

標準體溫怎麼來的?

想要定出幾度才算發燒需要先有人體標準體溫,從小我們都學過人體標準體溫是攝氏37度,卻很少想過標準體溫是從何而來。西元1851年德國醫師溫德利希 (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 調查居住在同一城市的二萬五千名市民的體溫,由此設定人體標準體溫為攝氏37度。然而最近一份研究測量英國三萬五千人的體溫,總計二十五萬筆量測記錄發現平均體溫不是攝氏37度,而是下降0.4度來到攝氏36.6度。讓人不禁納悶到底人體標準體溫是攝氏36.6度還是37度?會不會只是測量工具、科技不同所造成的誤差?

Read more

新世代流行性感冒疫苗的發展前景

季節性流感疫苗對於變異性或全球性流感病毒株的功效有限,故開發具有廣泛適用性免疫力的改良疫苗仍是公共衛生的重點。當前疫苗的免疫反應集中在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 HA)的頭部(head)區域,而新世代疫苗的開發目標則在可變性較小的病毒結構,如HA基部(stem)。用以提高疫苗有效性的策略包括使用奈米粒子、增加抗原劑量、使用新型佐劑(adjuvant)、刺激細胞介導的免疫作用及標靶作用到其他病毒蛋白,如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 NA)、M2蛋白或核蛋白(nucleoprotein)。

Read more

想控制膽固醇,白肉紅肉該怎麼吃?

聽說多吃白肉少吃紅肉膽固醇比較不易過高,是真的嗎?到底要怎麼吃才能顧到健康、安全過關?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教授Ronald Krauss,與該校奧克蘭兒童醫院研究中心研究團隊,發現吃白肉與吃紅肉對膽固醇的影響其實半斤八兩,

Read more

使用微針貼片作為傳遞工具開發有效的F1-脂質體鼠疫疫苗

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的F1蛋白是引發對抗鼠疫(plague)免疫力的主要抗原,製備F1抗原負載的脂質體(F1-liposome),可建立產生高效能的抗體技術平台。使用微針貼片(microneedle patch, MNP)將F1-liposome施予免疫勝任的小鼠,使其產生免疫反應,評估其對抗F1抗原的IgG抗體的效價(titer)、測定細胞激素(cytokine)含量及進行動物挑戰(challenge)測試後,與對照組比較,發現施予F1-liposome的小鼠表現出最強的免疫力,顯示可用MNP作為傳遞工具來開發F1-脂質體鼠疫疫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