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的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可藉由抑制癌細胞逃避人體免疫細胞毒殺的機制,而使得癌細胞在免疫系統作用下被消滅,對於有基因型MSI-H(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dMMR(defective match repair)存在的大腸癌患者而言可謂是另一種治療的選擇。近年有賴於大腸腫瘤細胞的基因型態及分子生物學作用機制的逐漸明朗化,讓免疫療法的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可以提供患者量身訂製的個人化治療處方,使療效最大化而副作用最小化,有潛力使得轉移性大腸癌不再是絕症,給病人帶來疾病治癒的一線曙光。

Read more

肺癌的免疫療法

肺癌的治療現在仍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以往免疫療法成效不佳,甚至加速患者病情惡化及減少存活期,但近已逐漸發展成一種有效的療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在臨床試驗中產生有效且持久的反應,最佳候選新抗原及生物標誌物的鑑定更可提高免疫治療的效力。研究免疫識別及消除癌細胞的步驟有助於了解先前免疫療法失敗的原因。在此肺癌復發率高、存活率低且傳統治療方式仍有很多副作用的時候,我們對肺癌免疫治療的前景應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Read more

大腸癌的認識、篩檢及預後評估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癌症發生率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癌已越居我國十大癌症之首(男女合計),並已連續12年發生人數排名第一,許多人年紀輕輕便罹患大腸癌,連國內外很多達官顯要及名人也有人罹患此症,著實令人談大腸癌色變。在本文我們將探討大腸癌的症狀、致病因子、篩檢方法及預後評估的發展。

Read more

操控細胞老化、成功延長酵母壽命

歷史上人們窮盡一生尋找東方長生不老藥、西方的青春之泉,到現代人生活中琳琅滿目的化妝品、瞬間秒殺額滿的重量訓練課程。人類總是想盡辦法想要常保青春,想要找回永恆的生命。近期研究發現,科學家能透過電腦模擬、基因工程來修改酵母的遺傳物質 DNA,讓酵母走一條新的老化路線,成功讓壽命可以變得很長。

Read more

間質幹細胞療法為重症 COVID-19 的治療開啟一道曙光

間質幹細胞(MSC)具有顯著的抗發炎和免疫調節的能力,這是MSC在臨床試驗最重要的焦點,可於體外培養的特性顯示其應具有更廣泛的應用範圍,可用的醫療用途仍在持續開發中,目前已嘗試用來治療COVID-19。儘管MSC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大和發展,已可在各種臨床環境試驗使用MSC進行細胞治療,但仍應謹慎評估病人的需要、治療利益及潛在風險,並觀察預後情況,而恩慈療法正可提供一個COVID-19重症患者的可能治療選擇。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開一扇窺探奧秘的窗〉&〈雅爾達三巨頭的最終局〉

從蝙蝠在暗夜裡精確地辨位捕食的原理,發展到應用於追蹤魚群以及地質探勘,如今更是為新手父母提供產前的高層次胎兒影像,這些都是超音波的奇妙作用。本講次從臨床上常用的超音波檢查為起點,為聽眾簡介超音波的原理及其應用。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發生」萬萬歲〉&〈血管的生成:多細胞生物體內高速公路的構築過程〉

動物胚胎的發育,可分為細胞分裂、細胞分化、模式形成、型態發生等等幾個階段,這些細胞、組織及器官在個體空間與時間上的整合分佈,都牽涉到細胞之間的溝通,以及基因的表現時機和位置。人們對這些精準的調控機制所知有限,然而仍舊不斷地藉由那些看來和我們長的「很不像」的果蠅、線蟲、斑馬魚以及老鼠,試著了解這場命「孕」交響曲,發生、錯生、重生、以及再生這四個樂章。

Read more

微滴式數字聚合酶連鎖反應(DD PCR)的技術及應用

微滴式數字聚合酶連鎖反應(Droplet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D PCR)是一種數位化基因偵測系統,分別對標的分子進行PCR擴增後,再以螢光訊號進行統計分析,可偵測樣品的絕對DNA分子個數,對核酸分子進行絕對定量(absolute quantification),而不再只是相對定量(relative quantification)。DD PCR已克服了傳統PCR系統成本高、通量有限、流程複雜、精確度低等缺點,適用範圍十分廣泛,包括食品的檢測、環境的監測及疾病的診斷等。

Read more

聚合酶連鎖反應(PCR)發展的脈絡及歷程

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一種簡單、廉價和可靠的複製DNA片段的方法,是目前分子生物學中最廣泛使用的技術,已被成功應用於生物醫學研究、犯罪取證、疾病診斷及分子考古學等領域 。PCR發展多年,技術逐漸成熟,並已演化出多種變體的PCR。我們將在本文中探索PCR發展的脈絡及歷程,並介紹三種世代的PCR(傳統擴增PCR、即時定量PCR及微滴式數字PCR)的作用、性質、特點及應用。

Read more

新模型有助修正群體免疫門檻

碰到傳染病大流行,全世界都緊鑼密鼓與時間賽跑研發疫苗,究竟何時病毒才能得到控制?那一種防疫政策才能有效防止疾病擴散?過去流行病學家認為,當全國或該地區約 60%的人口對病毒免疫,就可以打斷病毒傳播的循環,達到所謂的群體免疫 (herd immunity)。新研究模型加入了年齡與社交活動因子,發現群體免疫所需人口數則為43%。

Read more

每天打EndeavorRX電玩25分鐘治療過動症(ADHD)

相信有不少人一聽到打電玩治療過動症,第一反應會覺得這八成又是那間遊戲公司的行銷噱頭。不過如果這款電玩遊戲巳經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的核准,成為第一款可以由精神科醫師開立的處方療法,那麼情形將大不相同。沒錯,就在不久之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正式核准遊戲公司 Akili Interactive 的 EndeavorRX 這款遊戲作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ADHD) 的治療方式,遊戲公司還希望未來能夠研發出治療憂鬱症、阿茲海默氏症的電玩遊戲。

Read more

意念控制、有感覺的新型義肢

全世界每年有超過 100萬人由於意外、疾病(如糖尿病)、先天異常、戰爭等因素喪失手臂或腿、腳需要截肢。傳統義肢的缺點為活動不方便,加上底座、支撐附件的結構會造成使用民眾肢體擠壓造成疼痛或過敏,而產生紅腫、搔癢。除此之外有些截肢民眾會出現幻肢痛。幻肢痛是病患會感覺到切除的肢體好像還在,而且會有灼熱、針刺、絞痛或癢等感覺。值得慶幸的是科學家已成功研發新型態的義肢,它不但可以直覺式的用意念控制,只要想著把手掌打開,義肢的手掌就打開,用義肢拿東西還會有感覺,能夠在日常生活的各領域。

Read more

科學家發現腫瘤裡躲著細菌,難道癌細胞和細菌沆瀣一氣?

近年來,腫瘤微環境 (tumor microenvironment) 的研究備受矚目,實體腫瘤是個複雜的立體結構,一旦腫瘤微環境不利於免疫細胞發揮其功能,癌細胞就有機會逃避免疫細胞的監控。2020 年 5 月底於國際知名期刊 Science 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人類許多腫瘤樣本裡,幾乎都存有「細菌」,甚至在不同癌症的腫瘤裡,細菌的種類還有其「特異性」。接著問題來了,這些細菌躲在腫瘤裡到底有什麼重要意義呢?

Read more

造血幹細胞具免疫記憶,為COVID-19疫苗開發鋪路?

造血幹細胞可以分化出各種血球,對人體兼具保護和治療的功能。最近的研究顯示經過教育的造血幹細胞可產生先天性免疫作用,還有免疫記憶的能力,而且這種免疫記憶具有廣泛的保護作用,並不限於最初接觸的病原體。此外,可誘導先天性免疫記憶的卡介苗也作用於造血幹細胞,這種疫苗也正在進行研究以測試其對COVID-19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因此,這些研究成果應有助於COVID-19疫苗的開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