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也走單行道?金屬與半導體的奇妙互動
現代科技帶給人們生活的便利不可勝數,許多科學家投身半導體科技領域。半導體與其他物質的交互作用可以產生豐富的應用,半導體碰到金屬時會形成蕭特基能障,再透過外加電壓調整能障大小,可以使電子單向通過,使電子電路產生整流的效果,若選擇合適的金屬與半導體作連結,則可以形成歐姆接觸,幫助科學家更精確地探索半導體的導電特性。
Read more現代科技帶給人們生活的便利不可勝數,許多科學家投身半導體科技領域。半導體與其他物質的交互作用可以產生豐富的應用,半導體碰到金屬時會形成蕭特基能障,再透過外加電壓調整能障大小,可以使電子單向通過,使電子電路產生整流的效果,若選擇合適的金屬與半導體作連結,則可以形成歐姆接觸,幫助科學家更精確地探索半導體的導電特性。
Read more磁鐵的超距吸引力總是讓人忍不住把玩,鐵磁性物質不只是生活小幫手,更是現代科技發展的關鍵材料之一,從日常冰箱上的磁鐵到奈米科技皆可見蹤跡。帶你發現鐵磁性材料背後的物理機制,不僅是磁吸力大小,其實有非常多樣化的特徵,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不同成份的合金材料都很有個性喔!
Read more每個人擁有獨特的指紋,從過去到現在,辨別指紋成為警方緝凶的絕佳證據。不同的材料也擁有各自的「指紋」,因為原子間的鍵結會產生獨一無二的振動。拉曼光譜是透過光子射入材料與材料分子的交互作用,使得光子失去部分能量,再透過偵測光子的能量改變,可以進一步作為材料的辨別。這項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奈米科技、食藥檢測、藝術保存及考古探究。
Read more多數人可能都曾幻想過,若有穿牆透壁的超能力,一定能帶給生活許多的便利。這不再是天馬行空的幻想,而是真實存在的物理現象。根據量子力學,在原子的維度裡,電子能夠穿隧位能高牆,有如網球能夠穿過牆壁一樣。此現象早已不只是理論推測,而是已經被實際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記憶元件」及「奈米科技」發展之中⋯⋯
Read more半導體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絕大部分科技產品都是由半導體製成,而半導體中最具代表性的材料便是「矽」。矽是地球含量最多的元素之一,因它獨特的物理性質,包含單晶結構及容易形成二氧化矽,豐富了半導體的應用,開啟了人類的「矽時代」。但在追求更高運算速度的時代中,矽不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因為矽是個又胖又怕熱的元素,電子在矽中有著過大的等效質量,使得電子無法在矽中間快速的穿梭,且當電子產品溫度提高後,電子便會在矽裡頭大塞車⋯⋯
Read more上一期介紹「星鏈計劃」(Starlink)現況時,提到Starlink衛星與地面天線都用「相控陣列雷達」(Phased Array Antenna) 的技術;這一期就為各位介紹「相控陣列雷達」的工作原理⋯⋯
Read more石墨稀是近年來最熱門的材料之一,具備高硬度、高彈性、高導電、高導熱的特性,被廣受期待能應用於各式生活用品上。你知道嗎?石墨烯與我們的生活很接近,每個人皆使用過具有石墨烯的產品——鉛筆。石墨稀由碳原子組成並以蜂巢狀結構排列,其製備的方式多元,目前最常用的方式是化學氣相沉積法,然而,製造成本仍居高不下。近年來,市面上有許多宣稱含有石墨烯的產品,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並爭相加入購物車,在下單石墨烯相關產品之前,你需要做足功課!
Read more讀者所熟悉的通訊衛星大多是在地球的同步軌道運行,「地球同步軌道」(Geo Stationary Orbit, GSO)的高度離地面約36,000公里;GSO上的衞星都是大型通訊衛星(總數約達數百)。SpaceX的「Starlink衛星星座計劃」(Starlink Constellation)將由四萬顆「近地軌道」(Low Earth Orbit, LEO)小型通訊衛星組成⋯⋯
Read moreNASA的「阿提米絲登月計劃」正準備展開升空之際,SpaceX位於美國德州海濱泊卡奇卡小鎮(Boca Chica)的星際火箭發射基地(Starbase)也同時如火如荼地建造,並即將成為「星艦號」1(Starship)處女航的製造與組裝工廠⋯⋯
Read more截至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7個國家/單位成功執行探月任務。不過,隨著科技的進展,探月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中央大學張起維教授要帶領團隊,讓來自臺灣的科研儀器登陸月球⋯⋯
Read more上一期我們介紹了阿提米絲(Artemis)的骨幹「太空推進系統(SLS)」。這一期繼續為讀者介紹阿提米絲系統的「上節」(Upper Stage)部位(參見下圖)。當SLS燃燒約420秒後與Upper Stage部位分離、並墜入大西洋,而Upper Stage部位繼續往月球方向推進⋯⋯
Read more立方衛星是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固定規格的人造衛星,是現在全世界有志投入衛星發展的入門款。臺灣2001年有枚立方衛星「蕃薯」,可惜最後未能升空。第一枚成功發射、運作的立方衛星是2017年,成功大學的「鳳凰」。2021年則有中央大學的「飛鼠」、騰暉電信科技公司等的「玉山」發射升空。臺灣每年都有立方衛星任務的設計競賽,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關注⋯⋯
Read more2017年川普核准美國航空太空總署(NASA)的重返月球計劃;經過五年努力,現在終於露出曙光。距離上一次人類登陸月球已經整整有半個世紀之久,而這次的登月計劃取名為「阿提米絲」(Artemis)。上世紀阿波羅登月計劃可以説是當時美蘇太空競賽下的產物,對於月球探索研究所花的功夫是有限的;NASA 在這一次登月計劃,似乎是想從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經驗上,發展新一代的月球計劃,那就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的人類探月工作站⋯⋯
Read more「飛鼠」是來自臺灣的立方衛星,它的誕生要從張起維教授昔日同窗的一封邀請說起。在教授的帶領下,「飛鼠」聚集了臺灣、美國、印度等學生的努力,經過一連串驚險的插曲後,在2021年發射升空。「飛鼠」雖然沒有達成所有原先設定的目標,但它留給臺灣無可取代的經驗。
Read more漫威電影中的汎合金吸引各方勢力爭相奪取,這種虛構金屬宣稱質地堅固且能吸收能量。電影中的設定不見得符合物理定律,但合金的應用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推進了人類科技的發展與應用。與汎金屬聽起來最音近的便是釩金屬,因其具有多重氧化態,成為了綠能科技的重要研究材料。透過對於不同金屬特性的探討及合金的變化應用,相信有一天人們也能在現實中打造出不同的「夢幻金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