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悲歌——體型的隱憂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生態學教授Bill Ripple研究團隊,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調查物種滅絕情形,針對全球包括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及哺乳類等27,000種椎脊動物詳細分析後,發現其中 4,400 種物種正面臨滅絕威脅,且相較於中型體型物種,全球體型最大和最小生物都面臨最高的滅絕風險。

Read more

2050擺脫石化燃料不是夢 (下)

■人類如果真的在2050年完全擺脫石化燃料會是什麼光景呢?在本系列(上)曾提及,此項研究針對的139個國家(幾乎包含全世界所有的能源使用)在2012年的能源需求為12兆瓦(12TW),依照當今能源供應的比例,到2050年能源需求會成長至20兆瓦(20TW)。

Read more

【2017諾貝爾化學獎】將生命捕捉在原子的細節中

■Jacques Dubochet (杜波克特)、Joachim Frank (法蘭克)、與Richard Henderson (韓德森)獲得了今年諾貝爾化學桂冠,表彰他們為取得生命分子的三維影像所發展的一種有效方法。運用低溫電子顯微術,研究人員現在能凍結行動中的分子並以原子的尺度描繪之,這種技術將生物化學帶入了一個新的紀元。

Read more

一朝被蟲咬,十年怕牛排——讓人出乎意料的抗癌藥副作用

「食物過敏」是常見的煩惱。我們聽過有人對花生過敏、對海鮮過敏、對牛奶製品過敏。但對牛排過敏?似乎很難想像。臨床上的案例有,但是極為少見。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過敏科醫生 Thomas Platts-Mills,因緣際會地一頭栽進了這個罕見的、「對牛排過敏」的研究。而這個從臨床藥物出現讓人抓破頭想不通的藥物副作用,到利用科學基礎研究而追根究底、一探究竟的故事,也像最後的研究成果一樣,有趣的讓人眼睛發亮。

Read more

【2017諾貝爾生醫獎】解密生理時鐘機制

■今年諾貝爾獎生醫獎,由美國科學家Michael Rosbash、Jeffrey Hall、Michael Young,因為對生理時鐘研究的貢獻,一同獲得!
Rosbash、Hall,與 Young 三人,在年輕的時候,搶著想先把調控生理時鐘機轉的基因給找到。而在比他們更早、更早前,科學家就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如果讓老鼠、倉鼠這類夜行動物,在永遠的黑暗裡自在倘佯著生活,完全不給這些實驗動物光照,老鼠、倉鼠的作息還是大抵以 24 小時為週期,誤差可能在正負一到兩分鐘間。
這很神奇吧?像是動物體內自有一個小小的時鐘,滴答滴答地跟著地球自轉週期一起搖搖擺擺旋轉似的。於是,動物體內所內建的晝夜節律自此有了名字:拉丁文裡的繞著轉(circa)和天(dies),兩相拼成了「circadian」這個字,也就是大家常常聽到的生理時鐘(circadian clock)。

Read more

我要降十度!

■美國University of Colorado in Boulder的材料學家Xiaobo Yin跟他的合作夥伴開發出了一種新材料。這個材料的概念是先吸收物體所發射出來的熱輻射,然後把這些吸收到的熱量以紅外線的形式放出去。關鍵在於放出的遠紅外線幾乎不落在空氣分子會吸收的範圍,所以這些遠紅外線不會被空氣分子吸收,自然也不會加熱空氣分子,而可以把這些多餘的熱量直接一路排到外太空去。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出航吧!尋找太平洋裡的金、銀島與女人島

■財富與美色,向來是驅動人性最強大有力的兩個因素。這在彰顯人性貪婪的大航海時代,就反映在聽起來荒誕不羈,但當時的航海家卻深信不疑的金銀島跟女人島傳說。李毓中教授為聽眾帶來這段大航海時代的趣事。

Read more

日全蝕—地球上最大的天文觀測實驗

■最近一次的日全蝕,發生在2017年8月21號。本影區大多在美國境內,每個本影區經過的城市都有百萬人湧入,這可以說是當時全球最大的天文觀測活動吧!筆者剛好在本影區附近[2],所以當然是前往觀測囉!首先,在日全蝕發生前的大約一個小時會進入半影區,這時戴上專用的減光片可以看到太陽缺了一角,然後越缺越多。但其實在這一小時中太陽還是很亮,如果沒有人告訴你有日蝕,還真的不會發現有什麼異狀。

Read more